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鉴于物理试验对造船门式起重机事故再现的难以实现、成本过大等各方面的因素,以某工厂300 t/43 m造船门式起重机为载体,基于虚拟试验,采用Pro/E和ADAMS联合建模法建立了造船门式起重机的虚拟样机模型,并根据不同的事故工况对部件施加相应的约束、载荷和驱动,进行了典型事故工况的动力学仿真,分析了事故过程中接触力、碰撞力、钢丝绳拉力的变化情况,为造船门式起重机的安全评估技术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鉴于物理试验对造船门式起重机碰撞的难以实现、成本过大等各方面的因素,以某工厂300 t/43 m造船门式起重机为载体,对大车碰撞端部止挡进行了仿真分析。采用Pro/E和ADAMS联合建模法建立了造船门式起重机的虚拟样机模型,根据碰撞工况对部件施加相应的接触约束、载荷和驱动,对比分析了碰撞过程中大车速度、碰撞力、车轮接触力的变化情况,为造船门式起重机碰撞安全技术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由于造船门式起重机事故再现的物理试验难以实现,故以300t-43mA型双梁造船门式起重机为研究对象,基于Pro/E和ADAMS软件,建立了造船门式起重机的有限元模型。并且根据超载和碰撞的具体情况对造船门式起重机相应部件施加相应的约束和力,分析得到了超载和碰撞过程中接触力、钢丝绳拉力以及碰撞力等情况,为造船门式起重机安全操作、研究以及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大型造船门式起重机是一种设计要求很高的起重机,特以600 t造船门式起重机为例,介绍了金属结构设计过程中工况的选取和载荷计算方法,并运用ANSYS软件对该起重机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这种仿真方法为设计校核提供指导,提高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5.
周俊坚  王黎斌  杨勇 《机械》2012,39(11):49-53
以200 t造船门式起重机为例,介绍了造船门机设计过程中的载荷计算方法,以及ANSYS在造船门式起重机设计中的应用,分九种工况对该造船门机的金属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与设计标准进行比对,以此对该造船门机的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ANSYS在造船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中的使用简便、快捷,能够快捷直观的得出所设计起重机械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为起重机械的安全生产及可靠性提供依据,并能够为起重机械的检验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以某工厂300t-43m型号的造船门式起重机为研究对象,应用碰撞仿真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crash对造船门式起重机吊物碰撞刚性支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造船门式起重机在大变形碰撞时整机和局部构件变形模式,同时分析了碰撞过程中各部位的应力、整机的能量、吊物速度及上小车加速度的变化情况。仿真结果表明仿真试验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对小车载重物碰撞刚性支腿过程的积极探索和详细分析,为造船门式起重机碰撞安全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安全性是造船门式起重机应用的重要依据。本文以现阶段造船门式起重机应用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造船工业对起重机应用提出的要求,深入研究造船门式起重机安全性,并提出有效的检验技术,以保障造船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新型造船门式起重机,其特点是单主梁,2台同轨运行起重小车,其中1台小车下配置1个回转吊具。起重机利用回转吊具的吊载和旋转功能,实现结构分段空中翻身作业。新型造船门式起重机与现有技术相比结构简单,自重轻,零部件通用性好,制造和运行维护成本低,节能环保。  相似文献   

9.
造船门式起重机单台造价高,在船舶制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中通过分析造船门式起重机安全保障的现状,参考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和状态监测技术,提出一种用于造船门式起重机的安全保障系统。以数据为核心,通过数据采集、数据融合、数据管理和机理模型实现安全保障的应用,接着通过应用场景说明该系统的功能和特点,最后提出了该系统对造船门式起重机安全保障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围绕造船门式起重机结构缺陷对起重机安全运行的风险评价问题,以造船门式起重机主要结构缺陷之一的变形为例,分析了造船门式起重机变形的种类、成因和危害,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变形对造船门式起重机安全的影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造了变形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提出了变形评定准则,并组织专家对该起重机的变形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化安全评价,得出了安全等级,经过实际工程验证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声固耦合模型的车内低频结构噪声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模态相似原则建立某重型商用车简化的驾驶室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建立驾驶室的声固耦合模型,并利用声学模态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实车道路试验测量怠速工况和匀速行驶工况下驾驶室悬置点的激励信号和车内振动噪声响应信号。将测量的激励信号施加于声固耦合模型进行频率响应分析,计算20~200 Hz范围的车内结构噪声。将得到的振动噪声响应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仿真响应频谱能够反映出激励谱和模态的影响,与试验结果相符。利用此模型预测车内振动噪声水平,也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12.
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在公交客车中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介绍了国内外串联式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应用现状以及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特点、工作模式和主要优点,目的是对公交工况下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应用特点进行分析,得出今后适合我国城市公交系统发展使用的技术方案之一.在中国典型城市工况下,通过采用仿真计算与车辆实际运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在公交工况下的系统效率、制动能量回馈、怠速停机、辅助系统电动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对比.通过对比,试验结果验证了串联式混合动力公交车的节油与环保的特点,说明串联式混合动力技术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之一,特别是该系统是比较适用于城市公交客车的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抑制液力缓速器空转功率损失,参考虹膜光圈机构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的虹膜式空损抑制方法,通过虹膜机构阻隔循环圆气流过流通径来抑制空损功率。建立虹膜式空损抑制机构完全起效及未起效两种工况下的液力缓速器全流道计算模型,通过不同转速全气相流动的数值模拟对比研究,获取液力缓速器空损转矩、空损功率特性与内流场速度场、压力场分布。仿真结果表明,虹膜机构完全起效时能够有效隔断动轮和定轮间的气体循环流动以降低功率损失,当动轮转速为4 000 r/min时,虹膜机构完全起效空损功率为0.8 kW,与无空损抑制机构时的空损功率61.6 kW相比,降低至1.3%;与现有的扰流柱空损抑制机构完全起效时的空损功率15.8 kW相比,降低至5.1%。设计缓速器台架试验,验证虹膜机构完全起效时能够显著抑制空转损失,从而大幅提升车辆行驶的功率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汽车怠速停止起动系统(Idling Stop & Start System,ISS)作为一种新型节能技术产品在国内外得到重视和发展.当汽车停车时,如遇到堵车或红灯时,怠速停止起动系统通过自动关闭发动机来节省燃油,并在脚离开制动踏板时发动机义重新起动.在介绍汽车怠速停止起动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基础上,分析目前怠速停止起动系统存在的不足--怠速停止期间车内空调不能运行.为了保证在发动机怠速停止期间空调的正常运行,保持车厢内的舒适性,设计了一套具有液压储能装置的怠速停止起动系统.  相似文献   

15.
传统机动车尾气减排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短期难以获得更大的突破。Warp Air Clean(WAC)技术通过对发动机的进气进行净化,提高发动机内燃烧效率,从而减少尾气排放,是解决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新途径。本研究对比了四种不同合成方案WAC材料的减排效果,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优化提供了基础。研究发现:采用加成型硅橡胶合成方案的合成材料效果最好,在怠速与高怠速工况下均能有效降低机动车排放的CO、THC和NO。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型车辆发动机实车进气流量难以测量的问题,通过分析发动机进气系统结构,对气体流动过程进行简化处理.基于气体总流伯努利方程,建立发动机进气流量计算模型,采用空气滤清器台架阻力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完善与验证,误差小于2%,并对车辆原位空转及驾驶训练过程进行了测试,进气流量计算结果与实际状况相符.  相似文献   

17.
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某矿用自卸车前车架进行实体建模,并用Smulation对其在空载、满载空况下进行有限元静力分析,计算结果符合工程实际,Simulation可进行车架整体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一种新的汽车方向盘耐弯曲疲劳试验方法。对当前的方向盘耐弯曲疲劳试验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该试验方法的不足。以方向盘在实际使用中的工况为依据,提出新的方向盘耐弯曲疲劳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能更加真实地模拟方向盘在使用过程中的工况,使试验数据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可倾瓦推力轴承惰转过程中最小油膜厚度的预测方法,依据核主泵推力轴承的实际工作情况,基于雷诺方程的自编程序,分别进行热态和冷态下主、副轴瓦润滑性能参数的计算与数值模拟分析,提出可倾瓦推力轴承的最小油膜厚度的理论拟合公式,并对最小膜厚的计算值和拟合值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转速降低,主轴瓦的最小膜厚单调减小,副轴瓦的最小膜厚先增加后减小;主、副轴瓦最小膜厚的计算值可以和拟合值较好地对应,验证了理论拟合公式的可靠性。提出的理论拟合公式可以通过额定转速下的最小膜厚计算结果预测多种工作条件下的最小油膜厚度,为主泵惰转的安全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compensation of thermal errors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developing the machine tools of intelligent computer numerically controlled (CNC).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he testing, modeling, and compensation of thermal error of CNC machine tools are carried out only in a so-called idling state where the spindle is free running without any workload. However,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machine tools are often applied in the actual cutting state with more influence factors, such as cutting parameters, cooling liquid, and cutting force. Subsequently, the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at idling state and actual cutting state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thermal error compensation model under idling state is not precise enough to be applied in actual cutting state. Also, further research finds that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cutting parameters, such as spindle speed and feed rate, also have influences on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 and robustness of thermal error model under actual cutting state. Therefore, the cutting parameters of spindle speed, feed rate, depth of cut, and ambient temperature are studied with the usage of the Taguchi method. Through calculating signal-to-noise ratio (SN) of each combination through residual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rmal error model, the combination of optimal cutting parameters can be obtained. The resultant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hermal error model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optimal cutting parameters demonstrates higher accuracy of prediction and better robust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