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中对车辆液压自动制动系统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通过AMESim软件对节流阀口形状改变时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经研究液压自动制动系统流控阀节流阀口选取三角槽形。详细的对系统调节性能受三角槽形节流阀口结构参数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由分析结果可知,系统的调节性受节流阀口三角槽的深度和宽度影响较小,且随节流阀口三角槽长度的增加系统的调节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用来衡量V型节流阀口节流特性指标:等效水力直径曲线Dh2的斜率dV2、阀口压降分配系数k、节流空化指数曲线σ2-X的值σ2A1in、σ2A1out。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结构参数样本,运用模糊隶属度分析方法得到了节流特性较优的节流阀口结构参数组合。与初始的节流阀口结构相比较,其中dv2相对初始结构提高了177.19%;阀口压降分配系数k增加了149.98%,使阀口压降过分集中得到了缓解;空化集中截面A2附近的空化指数σ2A1in,σ2A1out分别下降了0.31%和14.99%,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V型节流阀口的空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水液压节流阀关键技术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液压数字节流阀阀体的设计和计算过程。通过给定的参数。确定了阀口形式和结构及进水口、出水口、阀芯与阀芯开口度等尺寸。论述了阀门材料的选择和影响节流阀流量特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液压式风力致热系统中节流阀致热特性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液压式风力致热系统物理模型和能量数学模型,以节流阀代替阻尼孔作为致热元件,通过Matlab软件计算,当该系统在薄壁小孔、短孔、细长孔三种基本形式阀口的情况下,对其不同的致热能力进行比较;从理论上分析在流量不变的条件下,节流阀阀口开度、角度、刚度等参数对致热效果的影响;同时利用Fluent仿真研究,两种方法的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薄壁小孔形式的阀口致热性能最佳;节流阀开度、角度变化会显著影响节流阀的致热效果以及较小刚度会更有利于保证阀口两端压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系统供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以SY215C8M型液压挖掘机为研究对象,对正流量挖掘机液压系统的动臂合流路的泵阀匹配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善泵阀匹配控制特性的优化方案,利用粒子群算法对U型节流阀口的节流特性进行优化,得到了具有较优节流特性的节流阀口结构参数。搭建了实验平台,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有效的降低多路换向阀阀口的压力波动和压力损失。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越野车用液压缓冲器的特性,推导出液压缓冲器的综合特性公式,在代入相应设计参数后,得到了反映缓冲器特性的活塞运动速度和压差关系曲线,然后对液压缓冲器特性的各种影响参数逐一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越野车用液压缓冲器的特性,推导出液压缓冲器的综合特性公式,在代入相应设计参数后,得到了反映缓冲器特性的活塞运动速度和压差关系曲线,然后对液压缓冲器特性的各种影响参数逐一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双向胶泥缓冲器的特性,推导出胶泥缓冲器的综合特性公式,在代入相应设计参数后,得到了反映缓冲器特性的缓冲力和活塞运动速度关系曲线,并讨论了缓冲器结构、胶泥特性等参数对缓冲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节流阀口的形状对多路阀的性能有重要影响,以某型多路阀铲斗联的节流阀口形状为研究对象,采用将节流阀口形状转换为过流面积曲线的方法,仿真研究了不同节流阀口形状对多路阀流量特性、压力特性、速度刚度和液压缸速度等静态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节流阀口形状所转换的过流面积曲线斜率大小直接影响多路阀的微调特性和缓冲能力,为多路阀节流阀口形状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液压缓冲器缓冲容量低、压力峰值大、缓冲不平稳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芯轴式液压缓冲器,并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缓冲器进行流场分析。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利用Fluent软件得到了缓冲器在初始状态下高压腔、低压腔和阻尼孔的压力及其差值的变化情况。改变螺距、槽宽和槽深等结构参数,得到了新型芯轴式液压缓冲器的压力及压差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螺距对缓冲器缓冲特性有明显影响;槽宽和槽深对缓冲性能的影响取决于螺距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某型车辆渐变节流式液压缓冲器缓冲特性分析及结构优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免疫算法优化缓冲器关键结构的方法。建立了某型车辆渐变节流式液压缓冲器数学模型,运用龙格-库塔法求解微分方程,得出缓冲特性曲线并分析不同参数对缓冲特性影响;基于此,以缓冲器缓冲效率为目标,以阻尼孔半径、长度及节流杆初始半径为优化变量,采用免疫算法进行结构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缓冲效率提升4%左右,最大缓冲力降低15.6%左右,最大缓冲行程增加15%左右,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多孔式液压缓冲器的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部分主要参数对缓冲特性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对关键构造进行优化。选择节流孔的孔径和孔间距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实际缓冲效率与理想值的差作为目标函数,采用粒子群算法作为优化方法,经过一系列寻优迭代,找到相对合适的参数组合,提高了缓冲性能,优化后的缓冲器具有缓冲力峰值低、缓冲效率高、吸能量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对13.5 M N液压机的缓冲减振机理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对节流缓冲和蓄能器节流缓冲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论证了蓄能器缓冲减振系统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长时间作业时操作人员的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强度以及在人员不便接近的危险环境中装备能够正常使用,轮式挖壕挖坑机作业控制系统中集成了无线遥控功能。以研制的轮式挖壕挖坑机作业装置电控系统为实际工程背景,介绍了作业装置电控系统的总体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着重论述了车载核心控制单元的组成、工作流程及相关的可靠性设计,并对工作装置、转向装置、油门调节装置、换挡装置、制动装置等遥控执行部分设计进行了介绍。作业装置电控系统经试验考核主要参数和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遥控作业的可靠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全液压平地机在小油门工况下行驶和作业时“游车”的问题,在进行原因深入剖析之后,运用关联发动机转速、功率以及扭矩等系统参数的液压主泵和马达排量调节的控制策略,成功解决了机器“游车”的问题,使得机器在小油门工况下行驶和作业平稳,速度不来回波动.既节能减排、降低油耗和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改善了机器操作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无级变速器独立液压系统的减压回路,建立液压模型,通过引入Sobol'灵敏度分析算法,在MATLAB/AMESim软件平台上,对减压回路压力脉动衰减关键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一阶灵敏度及一阶全局灵敏度的分析结果显示,先导阻尼孔、减压阀节流槽及负载流量(等效负载阻尼孔)对压力稳定性影响最大,二阶灵敏度指标显示节流槽与负载流量间的耦合作用最强。根据分析结果,对实车压力脉动现象进行关键参数响应曲面优化,并通过试验结果说明此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插装式比例节流阀先导级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在插装式比例节流阀非线性数学建模的基础上,通过仿真研究了先导级结构参数的改变对整阀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为提高设计效率,充分考虑了优化过程中各参数的约束条件。提出了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插装式比例节流阀结构优化方法,以提高其动态特性。对优化前后的整阀动态特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优化设计方法设计的整阀动态特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一种无需加热器的流体加热系统。该系统的油箱经过加热泵后同供油管线相连接,并在加热泵和供油管线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出口球阀;在加热泵和出口球阀之间的管路上设有同油箱相连通的溢流管路;并在该溢流管路上安装压力调节阀、节流孔板和层流孔板。该回路的优点在于加热均匀,加热元件表面不积垢,有利于保持油液清洁,节省了传统加热器,非常适用于不需要经常加热的环境。另外,该回路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磨损件只有节流孔板,回路整体运行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19.
滑靴副作为大排量柱塞泵的重要摩擦副,其底面结构是影响大排量柱塞泵综合性能的关键因素。为设计一种适用于大排量柱塞泵的滑靴底面结构,改善大排量柱塞泵滑靴副的综合性能,通过构建剩余压紧力条件下滑靴副总效率数学模型,以滑靴副总效率为优化目标,引入黑洞-蚁群优化算法对大排量柱塞泵滑靴底面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仿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柱塞腔压力以及不同转速对优化前后滑靴副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黑洞-蚁群优化算法得到的滑靴底面环结构有着明显的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20.
针对立体车库载车器过放缓冲定位不精准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立体车库载车器液压缓冲系统。利用节流阀过流面积可变函数使载车器缓冲位移可控,实现了载车器过放缓冲定位精准,给出了立体车库载车器过放缓冲机理,搭建了立体车库载车器缓冲过程数学模型,基于AMESim建立了载车器液压缓冲系统仿真模型,研究了载车器液压系统缓冲特性,分析了载车器过放速度、质量、节流阀过流面积可变函数及其零点值与载车器缓冲位移的关系,最后进行了缓冲系统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过放缓冲过程,载车器速度先迅速降低,后缓冲减速;载车器过放速度和质量变化,载车器缓冲位移不变;载车器缓冲位移即为过流面积函数零点值;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吻合度极高,对仿真结论具有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