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提高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为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迫切需要推进企业信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这是党中央在全面总结我国工业化历史经验,洞察世界经济和信息革命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积极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当成为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使命和前途 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到2020年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从而成为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 我国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加上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  相似文献   

5.
当时钟的嘀嗒声在21世纪响起的时候,历史赋予给21世纪的中国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她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然而纵观当今的中国,表现更多的却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的诸多特征。中国就要驶入高速发展之路,中国更要成就制造业强国之梦。2002年新春伊始,以科技部徐冠华部长在全国机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起点预示着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春天的来临。中国要为世界增添制造业信息化的大手笔,中国要圆历史一个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梦想,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热情进行着一场制造业信息化的革命。为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  相似文献   

6.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造业信息化是对经济全球化,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传统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必须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行;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以体制创新为保障,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信息化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建设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党中央在全面总结我国工业化历史经验,深刻洞察世界信息革命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积极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十五”期间,科技部会同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国还处于中低端。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迄今还没有一家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就劳动生产率而言,我国制造业只是美国的1/23、日本的1/25、德国的1/18。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习十六大的基本精神出发,以国内外工业化进程的实例说明制造业的重要性。论述了在中国发展制造业、实现工业化必须以长期发展、务实的眼光,运用制造业信息化的有力武器,实施把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的战略。阐述了制造业信息化的特征及作用,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对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推进企业信息化带动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影响并决定着其核心竞争力和生存与发展,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介绍了制造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并提出推进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竞争国际化的今天,我国中小型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长治液压有限公司持之以恒地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使企业保持了稳步、持续与快速发展,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1、系统的观念,创新的机制,是开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工程的前提条件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其目的是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通过信息化发展先进生产力。以系统的观念,创新的机制来保证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在实践中他们坚持了三个保证,即“组织保证、经费保证和资源保证”。 组织保证,就是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组织与领导。企业信息化,关键是领导。他们对信息化工作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列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2.
1.制造业信息化 近40年来,制造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图1所示,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尽可能降低成本(C),获得利润;到了70年代注意质量(Q),以质优取胜;到了80年代,能否及时交货成为竞争的焦点(T);90年代,则要求优质的服务(S);90年代后半期,人们开始重视环境问题(E);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创新(K)能力是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立足的根本。制造业信息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相似文献   

13.
军工制造业与先进制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担负着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作为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国防科技工业必须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作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科技工业必须对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军工制造业和先进制造技术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基础,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对…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阐述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指出信息化的标志是信息共享、连续流动和协同工作,其根本目的是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益,使我国制造业更加具有竞争力。从企业的运作和业务流程的角度探讨了数字化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并就如何在中国制造企业实现信息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推动制造业发展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举措之一。分析制造业信息化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及信息化对西中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机理,提出西部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落实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提高我国制造业入世以后的竞争力,科技部决定“十五”期间会同信息产业部等有关部委,在“九五”CAD/CIMS应用推广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共同组织实施以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加工、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两年多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这项工程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7.
纵观当前我国的制造企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小型企业都成了我国制造业企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所谓的中小型企业是根据企业资产总额、销售额、企业员工人数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划分的一类企业类型。我国中小型工业企业是指那些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亿元以下的企业。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江苏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制造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的90%以上,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已成为江苏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9.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了加强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领导与协调,确保其顺利实施,黑龙江省成立了由省科技厅、经贸委、信息产业厅、计委、财政厅的有关领导参加的黑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还成立了黑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  相似文献   

20.
国家的重大举措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我国GDP的一半是制造业创造的 ,其产值占整个工业的 80 %。但是 ,我国制造业目前位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 ,尽管就产品制造能力总量而言 ,次于美、日、德居世界第四 ,但产值总量只占世界制造业的 4 % ,劳动生产率只相当美国的 1/ 2 3、日本的 1/ 2 5和德国的 1/ 18。虽是制造业大国 ,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 ,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 ,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科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