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钟凌 《汽车零部件》2015,9(3):49-52
除霜(及除雾)是空调系统三大功能之一,功能缺失可能影响车辆行驶安全性。除霜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即除霜风道和空调系统。重点研究除霜风道设计,既有基本的结构设计要求,同时提出前挡风玻璃风速分布要求,并利用CFD仿真分析及整车除霜试验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
汽车空调的除霜除雾性能对汽车安全驾驶非常重要,国家相关法规只对前挡风玻璃上的除霜除雾有要求,而对前门侧窗上的除霜除雾尚无要求.为了解决困扰用户的某款微型汽车前门两侧窗玻璃除霜除雾的问题,对除霜除雾风道作了技术改进,并进行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3.
汽车前屏幕除霜檐口是空调除霜除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首先对前屏幕除霜檐口内部的速度场和压力场进行了CFD模拟分析和优化,调节了风道和隔栅,使之达到了设定要求,并通过环模试验对挡风玻璃的除霜性能设计进行了验证。建立了三维挡风玻璃模型,模拟真实模型并得出挡风玻璃融霜液态分布图。根据分析结果,设计了新的前屏幕除霜檐口,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流场实验和物理实验,实验结果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根据既有数据,利用HyperMesh和Fluent等软件对一款乘用车的前挡风玻璃和左右侧窗玻璃进行除霜除雾分析,检查该款车辆的除霜除雾时间能否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吴建宁 《机电技术》2013,(4):111-112,128
针对高寒地区客车在冬季易出现的前风挡除霜除雾问题进行分析,从除霜器的选用、仪表台除霜风道及出风口形式选用布置、水暖除霜管路系统的设计几个方面展开阐述,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上市的某车型,根据霜的形成原理,建立该车除霜系统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利用CFD软件成功模拟了该车前挡风玻璃的稳态速度流场,以及除霜瞬态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分析发现该车型前挡风玻璃除霜系统压力损失大,风道各出口流量比例不合理,存在速度死区。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仿真模拟表明,新方案更加融霜的气流分布更加的均匀。  相似文献   

7.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全塑车身汽车风道内部流体的流动特性进行分析。为了解决除雾除霜风道出口位置处风量分配不均匀,对风道支路分叉位置进行调整,并在入风口位置增加转换接口以控制空调中央出风口的风量分配,最终通过比较,得到了较好的风道结构。  相似文献   

8.
汽车除霜、除雾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能见度以及行驶时的视野,严重情况下会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因此设计前除霜时要从法规、布置、风道的布置形式、结构、CFD分析等多方面考虑。根据某公司一款车型的前除霜设计要求,在法规、布置、风道的布置形式、结构、CFD、轻量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机械》2018,(12)
采用了CFD方法,并进行网格划分、边界条件的设置。进行了除霜风道出口风量比例分析、除霜风道内壁表面压强分布情况分析、风道内部流场速度流线分析以及风道内部速度矢量图分析。从除霜风道风量分配来看,侧后视镜两出口流量占风道总风量的24.38%,风量合理。从除霜风道速度矢量图可以看出,出风口2、出风口3出口平面风量分配不均,影响前挡玻璃的除霜效果。建议在除霜风管内部增加导流板长度,使得出口平面的风量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0.
《机械强度》2016,(5):1053-1059
基于RNGk-ε湍流模型,对汽车前风窗玻璃的除霜性能进行研究。建立B柱前乘员舱模型和完整乘员舱模型,研究计算域对除霜仿真结果的影响。为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模型中将驾乘人员及座椅包含在内,且在仿真过程中考虑人体热源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完整乘员舱模型的计算收敛时间比B柱前乘员舱模型增加44%,而两种模型的出风口风量分配和前风窗稳态风速相差很小。两种模型的前风窗平均温度、霜层液态分数差距比较明显,完整乘员舱模型的瞬时除霜结果与实验值能较好吻合,且能准确反映驾驶员呼吸点的温度。因此,当以除霜风道的风量分配为分析目标时可采用B柱前乘员舱模型,但在研究瞬时除霜效果、评价除霜工况下的车内热环境时,必须采用完整乘员舱模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整车除霜除雾系统在环模验证和实际使用中出现效果差或局部除不干净问题,影响整车的驾驶安全性能。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发现整车冷却系统、空气调节系统都对其有影响,并且以空气调节系统的影响为主要因素。为此展开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轿车侧除霜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人机工程和CFD技术在侧除霜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同时较全面的介绍了轿车侧除霜系统的优化设计过程。并以某典型车型为例,利用CFD分析软件FLUENT,对该车型的侧除霜性能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运用Fluent软件,对某电动客车整车开发设计阶段的空调系统主风道的变截面和直通型截面2种设计方案进行CFD流场数值模拟对比,评估出风口风速大小及均匀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模拟结果表明,主风道截面变化过大,影响出风口风速大小及均匀性,主风道应以直通型截面设计为主。  相似文献   

14.
汽车的暖风装置是供车内取暖和挡风玻璃除霜之用。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靠发动机余热来供给取暖,不能在发动机起动前预热取暖和除霜,由于发动机余热有一定限度,既不能在汽车停车时使用,也不能  相似文献   

15.
景逸汽车除霜系统的CFD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FD软件对景逸汽车空调除霜性能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除霜风道进行了修改,最终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汽车空调为研究目标,利用SST k-ω两方程模型,在除霜模式下分别对带HVAC及不带HVAC的空调系统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HVAC系统对仿真计算结果产生的影响。此外,分析结果显示位于驾驶员侧的前挡玻璃表面速度满足要求,位于副驾驶侧的前挡风玻璃表面速度大于1.5 m/s的区域覆盖率仅为75%左右,不满足国标要求。侧窗玻璃表面速度均值不到1 m/s,也不满足国标,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相一致。风道存在较大问题,导致除霜风道气体集中从中间风道吹出,两侧风道的气流极小。根据结果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建议,即在除霜风道增加必要的隔板装置,为汽车空调的改进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由于梗丝分离效果受工作区间风速的影响较大,开展对一次风分装置风分机理的研究对提升香烟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一次风分装置进行建模,基于Fluent软件获得一次风分装置的出风口风速,并进行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一次风分装置腔体内的风场、出风口风速和出风口至工作区间的风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次风分装置内部气流区域回流和部分紊流现象明显;出口气流流速试验得出分布区间为21.87~25.9 m/s,仿真得出分布区间为21.096 6~25.924 m/s,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出风口到工作区间的流速逐渐降低,流速变化速率也逐渐减小。一次风分装置内部气流区域回流和部分紊流会导致出风口风速分布不均匀;在外部风场的作用下,工作区间的风速分布会产生二次变化。  相似文献   

18.
除雾过程存在于诸多工业过程和环保过程中。本文提出了一种将旋流场与静电场相结合的除雾器,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静电-旋流除雾器操作性能,并用压力降试验数据验证了模拟的可靠性,同时,分析了入口风速、电压和雾滴粒径对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入口风速为8~12 m/s时,离心力和电场力对除雾的综合作用最好,分离效率最高;在安全工作电压0~50 kV内,提高电场电压,将有利于提高静电旋流除雾器的除雾效率,施加的电压越高,除雾效率提高的幅度越大;施加电压,使雾滴在离心力和电场力共同作用下被捕集分离,相比于只有离心力作用的情况下除雾效率会大幅度地提高。所以旋流静电除雾器比旋流除雾器能更有效地捕集小雾滴。在旋流器内附设高压静电场,构成静电-旋流除雾器,可在对旋流器结构不作根本性改动、投资少、不扩大占地面积的情况下,显著提高除雾效率,不增加系统阻力,是一种高效除雾设备这种除尘器能保持较高的除雾效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机械》2017,(10)
仪表板设计中除霜风道设计是其最重要的设计之一。阐述了仪表板除霜风道设计的主要思路:先确定燃烧点位置、吹风方向、格栅位置、格栅长度及分布等关键要素,再进行结构设计,并简明介绍了各风口分风比、格栅出口处气流速度、风挡玻璃表面风速分布等相关CFD指标,以此保证仪表板除霜风道的最优化设计,为整车的除霜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针对热风焊热熔机构多焊点并行焊接问题,提出了多出风口并行热熔焊接的方法,设计了热风型腔多出风口结构,并应用Fluent软件对热风型腔出风管长度变化对多出风口风速平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经过仿真结果表明:当出风管长度小于20 mm时,各出风口平均风速变化较小;当出风管长度在20~80 mm范围内时,随出风管长度变长,各出风口平均风速波动显著增大;当出风管长度在大于80 mm时,随出风管长度增长,各出风口平均风速波动变化趋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