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其对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分析了当前机械类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产品设计”为中心的“集成化”课程群建设方案。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关键,中国制造2025发展对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智能制造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项目的研究中,构建了"基础平台共享、专业方向分立、专业拓展互选、岗课证赛融合"的课程体系,突出解决新技术跨界融合、平台课建设和岗课证赛融合问题,为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化专业,强化基础”是世界高校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本在分析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等关系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以及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勾画了建立新型、开放的三维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对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程群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主线,分析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相互关联关系,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整合分散的实践模块,促使应用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获得应用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达到我校对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供同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岗位力能项目研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开发职业岗位能力项目群。项目设计立足于“来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充分体现“培养岗位项目目标与企业生产需求对接、项目体系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②制定实施职业岗位能力项目学习方案。打破课程体系,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按照职业岗位能力项目来序化知识。③制定职业技能岗位能力学习项目评价标准。素质能力、技术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作为用人企业的一个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磊  李艳聪  单慧勇 《机械》2009,36(8):12-14
工程力学是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不按专业定制内容、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等问题,针对《工程力学》课程系统性强、概念多、推理、论证多的特点,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结构的重新整合,增加对课程重要性和“难度”的感性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完善考核体系等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始于新生、贯通四年”的新工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凸显重要。大学一年级是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关键阶段,也是目前“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文中通过深入剖析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学习特点,提出基于兴趣驱动的一年级新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组建交叉学科背景下的导师团队,设计融合前沿科学技术的项目,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平台,进一步完善考核模式与成绩评价标准,形成“基础层”“提高层”和“项目层”多环节课外创新实践体系,通过“唤起好奇”进而“激发潜能”,提升一年级新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莫剑中 《China Equipment》2009,(11):246-247
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是最能体现教师职业特点的能力,它是制定教师培训方案、开发专业教学法教材等专业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根据专业特点、岗位特点及职业特点制定合理的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也可以对专业教师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指导。本文主要以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为研究时象,从“教学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教学研究与专业建设能力”三个模块,根据上岗、提高和骨干三个层次分别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先进制造专业群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建设举措、特色培育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应用现代先进制造技术进行产品开发和制造,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能力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培养的“职业人”需具备服务社会和公众较高的责任意识以及相应知识结构和现代管理能力。公共事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岗位群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基于三大岗位群来搭建实用性的六大模块课程平台,通过树立开放的职业教育观,应用师生协同教学模式、创新职业能力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等途径,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实现培养具有职业核心能力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专业核心能力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使之能够胜任具体岗位职责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是此专业不同于彼专业的重要标志。根据三亚学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规划,车辆工程专业开展了广泛的行业调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初步建立了基于岗位能力要求和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为本专业课程地图的绘制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展龙  金立从 《中国机械》2014,(23):162-163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船舶生产设计、船舶制造检验等实用型人才的专业,实用性是该专业最大的特点之一,因此,在构建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本文以传播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构造为研究基点,分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基础,并研究以实船建造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构建,最后论述在课程体系当中应运用融通的相关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3.
分析信息技术背景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原因,提出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思路。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专业对接产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按对接岗位构建创客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创新培养机制,共建双师队伍;校企共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面向数字化工业“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集信息技术及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创新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OBE理念作为近年来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推进的教学改革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本文研究了基于OBE理念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希望能通过教学改革,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讨论创新、创业和本科教学三者之间关系,认为创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创业是创新的延续和有效载体,应用型本科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创新这个核心展开。专业能力培养是本科创新教育的基础,本科创新教育离不开专业能力的支撑,离开了专业能力培养的创新只能是空想。因此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立足专业能力培养,进而加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最后以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为例,阐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如何与创新创业教育匹配,专业教学过程如何立足专业能力培养又充分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证明基于这种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和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课程组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经过多年对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引入新的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汽车产业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创新思维模式、具备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天大六问”提出的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指明了车辆工程专业未来的发展和建设的方向。为了适应汽车的“新四化”的发展要求,车辆工程专业需要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加强电子类、信息类、控制类的课程建设,形成一套全新的具有强“学科交叉”特色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前,将信息科技融入机械专业课程建设中已成为机械专业学科的主要趋势,如何在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并将信息化资源良好的利用在专业课程上,是当前机械类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主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机械专业的教学现状,从教学定位课程体系和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信息化资源在学科建设的实际应用问题,以确保机械专业教学面向实际、面向应用,服务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逐渐成为我国产业经济的一大支柱。培养工业领域专业人才,提高高校工程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CDIO理念是一种以一体化课程设计为主的、具有较高科学性的系统化工程教育模式。以CDIO理念构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到一起,形成便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群,有助于提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入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协同开发课程体系、组建双师结构团队,构建教师合作机制、借鉴悉尼协议构建第三方评估系统、完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从而构建该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内涵建设,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综合应用型人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