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设计适用于活塞环-气缸套的摩擦性能试验机加热系统,能够使得摩擦实验条件更接近真实的内燃机工作环境。基于ANSYS有限元模型的瞬态热分析,与电热片相比,以加热带作为加热系统加热元件,能够使得试件得到均匀的加热,且加热带的柔性也使得加热带能够易于敷设在具有型面的缸套表面上。基于ANSYS有限元模型的稳态热分析表明,加热带的设计选择应当考虑到加热带存在的热损失。对加热系统的温度控制与加热系统总体方案进行设计,设计的加热系统可以实现对内燃机摩擦性能试验更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采用理论分析与润滑计算相结合,对内燃机摩擦副缸套一活塞环系统在正常工作时的摩擦,润滑、磨损等摩擦学行为进行了探讨,并根据研究结果。以桶面环为对象,以S195单缸紫机机的参数为例,编掉了通用内燃机摩这设计软件,以实现对内燃机缸套一活塞环系统的摩擦学设计和使用效果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缸套/活塞环摩擦学性能试验机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缸套 /活塞环胶合失效试验研究的需求 ,设计了一台集试验、测量和控制于一体的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该设备具有加热和温度控制功能 ,采用快速响应速度的微细热偶测量接触区温度 ,同时通过四臂电桥测电阻法测量缸套 -油膜 -活塞环之间的动态接触电阻 ,以反映接触区的润滑状态。试验表明该试验机性能稳定 ,可测物理量丰富 ,是胶合试验研究可靠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4.
缸套,活塞环摩擦学设计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内燃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内燃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副是一个典型的摩擦学系统,其中含有多种类型的摩擦和磨损,润滑、摩擦、磨损的相互作用十分显著。其摩擦学性能对提高内燃机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保证内燃机经济、可靠地工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摩擦学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缸套-活塞环的摩擦学性能,设计了一种仿生排布的菱形凹坑织构,并通过激光刻蚀技术在缸套表面进行加工;在同一转速和不同载荷下,在MWF-10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试验,以探究仿生排布的菱形织构对缸套-活塞环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与使用阵列排布的纹理的缸套以及未经处理的原始缸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织构的排布形式对油膜厚度的影响较大,尤其在重载荷工况下,合理地优化排布形式能够实现较好的动压润滑效果;仿生排布的菱形织构实现了往复运动方向上纹理特征的全覆盖,能够极大程度上限制磨屑的移动并对磨屑进行收集,有效降低磨损后的表面粗糙度,从而减少磨粒磨损;仿生排布的菱形织构在各试验工况下能够有效提高油膜厚度,提升表面承载能力,实现最佳的润滑效果。  相似文献   

7.
CrN活塞环涂层的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PVD方法在不锈钢渗氮活塞环基体上沉积了厚约30μm的CrN涂层。采用2种GF-3等级的全配方发动机油作为润滑剂,在SRV试验机上,对比了具有/没有CrN涂层的不锈钢渗氮活塞环的摩擦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CrN涂层能使摩擦因数数较快的稳定且数值较低,同时活塞环及其对磨缸套的磨损量也大大降低,对磨缸套的磨损量减少了80%以上。SEM分析结果表明,由于CrN涂层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较低的表面粗糙度,可以降低磨粒磨损,且能使对磨的缸套试样较快地与之适配,从而促进了摩擦反应膜的形成和扩展,是摩擦因数和磨损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模拟内燃机缸套-活塞环运动,设计适用于缸套-活塞环的往复式摩擦性能试验台,由传动系统、加热系统、加载系统组成。根据系统中悬臂梁和活塞环专用夹具不同的使用要求,分别进行结构设计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当实验条件达到预设极限值(加热温度130℃,摩擦力500 N)时悬臂梁和活塞环专用夹具均能满足使用要求。试验台使用二维力测力传感器,通过特殊装配设计,可同时测量摩擦力和法向负载。通过摩擦性能实验验证,缸套-活塞环在较低负荷(61.7、92.6、123.4 N)条件下,摩擦因数随转速的增大而急剧减小;在较高负荷(250.8、322.5 N)条件下,摩擦因数随转速的增大有所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
活塞环—缸套摩擦副的二维润滑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活塞环—缸套摩擦副的润滑状态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正常工作,缸套的磨损状况是决定发动机寿命的重要因素。对活塞环—缸套摩擦副进行了二维润滑分析,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影响,联解了二维雷诺方程、膜厚方程和载荷平衡方程。计算结果表明:活塞环—缸套摩擦副的润滑状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计算结果也显示,通常采用的一维润滑分析有其局限性,对活塞环—缸套摩擦副进行二维润滑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机车柴油机缸套活塞环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我们设计并制造了一台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该试验机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载荷、速度、润滑量的单因素控制,并可同时定性和定量的显示运动中的摩擦力大小。我们利用该试验机对美国GE公司采用的软氮化铸铁缸套—表面镀铬铸铁活塞环材料进行了摩擦学性能的试验研究,得出了该配对副在往复滑动中摩擦系数随载荷和速度变化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11.
在润滑油中未添加和添加质量分数0.1%MoS2润滑条件下,对YH31合金铸铁活塞环和不同材料(高硼铜铸铁和铬钼铝铸铁)缸套进行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润滑条件和缸套材料对摩擦因数、体积磨损量和磨损表面形貌的影响,分析了磨损机制.结果表明:Mo S 2的添加可以缩短活塞环与高硼铜铸铁缸套的磨合时间,延长稳定磨损时间,降低摩擦因数,减小体积磨损量;摩擦副表面磨痕较未添加MoS2润滑条件下细而浅,且未出现裂纹.在未添加MoS2润滑条件下,活塞环与铬钼铝铸铁缸套对磨比与高硼铜铸铁缸套对磨更早进入稳定磨损阶段,但稳定磨损持续时间较短,平均摩擦因数有所增大,体积磨损量大幅增加;活塞环的磨损机制均为抛光磨损,高硼铜铸铁缸套和铬钼铝铸铁缸套的磨损机制分别为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进发动机活塞环装配,提高装配精度及效率,设计此发动机活塞环装配机。操作时候操作人员手持活塞即可完成三道环的安装,因此此发动机活塞环装配机具有高效、精确、方便维护等优点,适合多种发动机活塞环装配使用。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介绍了我公司生产大功率柴油机活塞时镶圈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论述了大功率柴油机活塞镶圈缺陷产生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通过对镶圈铸造工艺调整、镶圈表面处理、镶圈渗铝工艺调整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镶圈结合率,并延伸到公司其它类似产品中。  相似文献   

15.
汽车发动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磨损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汽车发动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磨损特点,探讨其磨损的机理,提出了减少摩擦、控制磨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将普通CD40润滑油作为基础润滑油,在3种不同的载荷作用下,对含有金属陶瓷添加剂润滑油对汽缸套-活塞环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并与实际使用的普通CD40润滑油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汽缸套-活塞环摩擦副在这种添加剂作用下,其磨损失重及摩擦因数都大幅度降低。摩擦副表面扫描电镜分析结果也表明,这种添加剂使摩擦表面更光滑,其本身具有表面自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发动机缸套-活塞环摩擦磨损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缸套-活塞环摩擦磨损试验台研究了速度,温度,载荷,供油等因素对缸套-活塞环系统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缸套-活塞环摩擦副在发动机工作循环中润滑状态不断发生变化。在试验条件下,温度对摩擦磨损有显著影响,载荷和速度对摩擦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我国自主设计的800 MN大型模锻液压机设计的总体要求及难点、与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情况、技术创新点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压机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9.
We report in this article the friction and wear results of polyalphaolefin (PAO 10) base oil with the addition of 3 wt% boron nitride (BN) and molybdenum disulfide (MoS2) nanoparticles with nominal size of 70 and 50?nm, respectively. The formulations were tested using cast iron cylinder liner segments reciprocating against aluminum alloy piston skirt segments at 20, 40, and 100?°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a load of 250?N and a reciprocating frequency of 2?Hz, BN did not lower friction whereas MoS2 nanoparticles were very effective at reducing both friction and wear, compared with the base oil. The viscosities of both formulations were similar to the base oil, which allowed for a direct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Raman spectroscopy showed the formation of an aligned MoS2 layer on the cast iron liner surface, which most likely functions as a tribofilm. In the case of the cast iron liner tested with BN nanolubricant, no traces of BN were found. The effect of surfactants was also studi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some surfactants were not only beneficial in dispersing the nanoparticles in oil, but also in producing some reduction in friction and wear, even when used as stand-alone additives in PAO 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