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以氯化钙-氨为工质对的两床吸附式循环制冷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实验过程中床内压力、盐水温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热源温度和回质时间对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研究分析的结果可为改善吸附制冷系统性能及其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对带回热器和带膨胀机的CO2跨临界循环过程应用热力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带回热器的CO2跨临界循环过程虽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效率,但只要膨胀机的效率达到一定值,带膨胀机循环的系统性能将优于带回热器循环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以氯化钙/活性炭复合吸附剂和氨作为吸附工质对的多功能热管型吸附式制冰机组,该机组利用低品位余热作为驱动热源进行制冰。为了强化机组换热及防止余热腐蚀现象,采用热管技术完成吸附床的加热解吸、冷却吸附及回热过程,吸附床加热解吸时,形成以余热发生装置为热管蒸发段、以吸附床为热管冷凝段的热管型加热回路;两吸附床间回热时形成以高温解吸床为热管蒸发段、以低温吸附床为热管冷凝段的热管型回热回路;吸附床冷却吸附时,形成以吸附床为热管蒸发段、以冷却器为热管冷凝段的热管型冷却回路。在此基础上采用新回质回热循环方式对机组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新回质回热方式与传统回质回热方式相比,可大幅度增加机组制冷量,单位质量吸附剂制冷功率,(Specific cooling power,SCP)和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增大幅度均在17 %以上;相对基本循环,传统回质回热方式可使机组COP提高43.8 %,新回质回热方式可使机组COP提高幅度高达68.7 %。可见采用新回质回热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吸附制冰机组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4.
《流体机械》2005,33(2):54-58
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对三种双级压缩带膨胀机的CO2跨临界循环进行热力学分析,并分别从系统的性能系数、效率、中间压力以及排气温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COP循环的性能系数和效率最高;DCDL循环的最低;DCDH循环的性能非常接近DCOP循环,可以近似实现在最佳条件下运行.在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循环中,膨胀机与系统的优化配置是提高系统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比CO_2与常规工质在单级压缩制冷循环中的性能,运用当量温度法理论对两者进行了分析。分别比较了当量蒸发温度为0℃或当量冷凝温度为40℃时,CO_2与常规工质在单级压缩制冷循环中的COP和制冷量、制热量随当量冷凝温度和当量蒸发温度的变化情况;计算了不同吸气过热度下回热循环与基本循环的制冷系数的比值。结果显示,基本的单级CO_2跨临界循环的性能和制冷量、制热量低于常规制冷循环;在添加回热器后,CO_2跨临界循环系统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改进二氧化碳制冷循环性能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天然工质二氧化碳(R744)制冷循环的基本形式进行了分析计算。过冷或回热可以大幅度地改善亚临界循环跨临界循环的性能系数,其理论循环的COP增加速度远远超过其它工质。指出增加过冷度和回热度是二氧化碳制冷投入实践运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对三种双级压缩带膨胀机的CO2跨临界循环进行热力学分析,并分别从系统的性能系数、效率、中间压力以及排气温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COP循环的性能系数和效率最高;DCDL的最低;DCDH循环的性能非常接近DCOP循环,可以近似实现在最佳条件下运行。在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循环中,膨胀机与系统的优化配置是提高系统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流体机械》2016,(8):69-77
喷射制冷具有利用低品位能源获取制冷效果的优点,但性能系数较低;机械压缩制冷具有性能系数高的优点,但消耗的是高品位电能。喷射/压缩复合制冷正是利用上述2种循环各自优点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从其系统特点来看,主要可分为3种系统形式。本文从喷射/压缩复合制冷循环、制冷工质应用、喷射/压缩复合制冷循环的应用领域等方面介绍该技术研究及现状分析,并对其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一种高温热泵工质的理论与试验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寻求适宜工作在冷凝温度范围为80~110℃的高温热泵环保工质为目的,对臭氧层破坏势(Ozone deplete potential,ODP)为零的非共沸混合工质M进行循环性能理论和试验研究。理论循环性能分析结果表明,M的单位容积制热量qv和循环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均优于传统工质CFC114;试验结果表明,M系统的制热量Q和循环性能系数Cop随工况温度的升高而提高。试验中,M的最高平均冷凝温度达到104.5℃,相应热输出温度达到103.0℃,冷凝压力和排气温度分别为1.951MPa和120.8℃,均在安全应用的限制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氨压缩—吸收复合热泵循环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氨压缩.吸收复合热泵循环。通过对该循环的理论分析和热力计算,并与传统氨蒸汽压缩热泵循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氨压缩.吸收复合热泵循环系统的性能系数要低于传统蒸汽压缩热泵;在循环压力相等的条件下,复合循环能够提供更高的供热温度;在热源温度较高时,可以大大减小压缩机压比,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以典型干工质R245fa和典型湿工质R152a为组元的按不同质量比例组成的M1、M2和M3这三种典型的非共沸混合工质,在设定工况下对其应用于螺杆膨胀机双循环低温余热回收系统性能进行理论研究。针对非共沸混合工质相变时发生温度滑移以及螺杆膨胀机压降小,出口参数高的特性,系统中引入内部回热器。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混合工质可拓宽螺杆膨胀机双循环系统的工质选择范围并且混合工质换热过程与变温热源能很好的匹配,从而可以减少传热温差带来的不可逆损失,同时使用混合工质可降低系统工质质量流量;非共沸混合等墒工质在设定工况下循环效率不是最高,但膨胀比最小,可减少膨胀机体积,降低设备制造成本;非共沸混合工质应用于螺杆膨胀机双循环系统时,引入内部回热器能够使循环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闭环蒸汽回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蒸汽回收机的类型和选用,通过几种典型蒸汽回收系统成本的比较和分析,阐述了闭环蒸汽回收系统较其它蒸汽回收系统节能效率提高20%~25%的突出优点。  相似文献   

13.
能量回收液力透平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液力透平回收能量是一项过程节能技术。对液力透平能量回收装置的研究主要有3个方面:液力透平性能,回收装置配置及运行工况调节。运用新的水力设计理论与方法可提高透平综合性能,这是液力透平研究的趋势。透平与相关设备性能、系统工况参数互相匹配,使回收装置在高效区工作。系统偏离设计工况时选择合理的调节方法来充分回收能量。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单级储能的气动-内燃混合动力发动机能量回收效果随储气罐压力增高而降低的问题,将双储气罐储能的技术方案应用到气动-内燃混合动力发动机中,初步得出了双储气罐储能系统可以通过改变进气压力来提高能量转化率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的观点。基于变质量热力学理论建立了压缩空气循环数学模型,并通过台架试验进行了初步验证。通过对模型进行稳态仿真,分析了进气压力、储气罐压力对压缩制动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气压力与储气罐压力的变化对每循环回收气体质量的影响呈线性;储气罐压力与进气压力的比值是影响制动能量转化率的关键因素,能量转化率(COP)随储气罐压力与进气压力比值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温度及时间对20MnMo钢内裂纹修复作用的SAM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物理模拟及SAM分析研究,明确了金属材料内部理解纹高温修复的现象,确定了其初步规律,成功地将SAM技术用于对金属材料高温损伤的定量检测。声显微镜扫描图像显示,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试件内裂纹逐渐修复。在内裂纹的修复过程中,原理解纹区域首先1被晶粒细小的金属所占据,随修复过程的进行,原裂纹区域的细晶部分斩减小并一基体金属相融合,直至完全消失。通过声显微扫描图地内裂纹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基体金属相融合,  相似文献   

16.
氨制冷系统二次能源在粘胶人造纤维厂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谭超毅 《流体机械》2003,31(4):54-56
着重探讨了氨制冷系统二次能源在粘胶人造纤维生产中的利用,阐述了氨制冷系统二次能源的利用可以降低制冷系统的综合能耗。  相似文献   

17.
试验测试了500℃时峰值保持时间分别为0,2,5,10和20 min条件下15CrMo钢的蠕变疲劳性能,重点分析了材料在蠕变疲劳载荷下的变形行为和蠕变回复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峰值保持时间的延长,材料的蠕变-棘轮总变形显著增加;当疲劳-蠕变存在峰值保持时间时,前一个循环中峰值保持结束时的应变值大于再次加载达到峰值时的应变值,存在一定的蠕变回复行为;峰值保持时间越长,15CrMo钢蠕变应变回复量越大,且相同保持时间下的蠕变应变回复量总体上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18.
转炉炼钢中会产生大量的煤气,实现转炉煤气回收利用适应转炉炼钢生产环保要求,且有很好的节能效果。液压伺服切换站是煤气回收的重要设备,针对某钢厂80t转炉干法除尘切换站液压伺服控制系统,进行了较全面的建模研究,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箱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此种控制系统动静态特性完全满足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9.
多级模糊评价在绿色产品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跃进 《机械科学与技术》2001,20(5):661-662,669
绿色产品的“绿色程度”的评价是涉及多个方面和层次的多级评价问题。根据影响产品“绿色程度”评价项目的属性 ,将其分成不同的评价方面、要素及因素 ,形成不同的评价层次。采用多级模糊评价方法解决了综合考虑产品在全生命周期或多生命周期内从设计、制造、使用及回收利用等方面众多因素的影响下的评价问题。通过权重系数突出重要的评价项目 ,评价过程不仅考虑了所有因素的影响 ,而且保留了各级评价的全部信息。评价结果客观、直观地反映了实际情况 ,且便于评价和比较 ,并通过实例说明了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