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航空工业系统中常用的小通径管路密封结构:金属球面密封结构、锥面密封结构、胶圈径向及轴向密封结构、密封垫结构,其存在密封结构易损,返修成本高,密封状态无法调整等缺陷。该文综合分析了常用密封结构密封机理,讨论了其密封失效导致介质泄漏的原因。基于常用管路系统结构密封,研制出新的系列化的端面密封结构。通过工程实践成功的将此结构应用于航空工业燃油及气路系统中,解决了泄漏问题,证明了其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磁流体及其密封的原理和特点,介绍了密封结构的形式、密封元件的组成、密封结构设计的分类和步骤,研究了密封结构参数对密封能力的影响及各参数的选取原则,针对一具体情况,选择一源二极密封部件进行研究,具体设计并制作出一个30级密封结构元件,讨论了加工和安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种新型双轮搅拌钻机动力头密封结构,采用三维建模软件对该钻机密封结构开展了三维建模,进行了结构设计,并介绍了其工作原理。新型密封结构使用迷宫密封和密封圈密封等多种形式的密封方法,具有多重密封效果。与传统密封结构相比,该密封结构具有密封效果好,使用寿命长,返修几率及使用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往复密封的新方法,对2D25W-69、2.2~8.8压缩机活塞环进行往复密封研究.分析传统的往复密封方式和磁性液体往复密封的缺陷,提出组合往复密封结构的观点.针对2D25W-69、2.2~8.8压缩机活塞环工况条件,设计出三种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结构:三斜口填料-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结构,C形滑环-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结构和改进后的C形滑环-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结构.从理论上分析上述三种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结构的磁场分布和密封耐压能力.在试验方面,设计、安装了磁性液体往复密封试验台;在设计的往复密封试验台上,测试三种组合密封结构的密封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形滑环-磁性液体密封结构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大功率特种离心泵的瞬态工作特性,分析了离心泵中旋转主轴密封系统的特殊性能要求。以特殊工作需要为依据,探讨了几种可能被采用的传统和新型密封型式,介绍了填料密封、机械密封、浮环密封、螺旋密封和磁流体密封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和适用范围。根据密封装置工作条件的特殊性和各种密封的性能和结构特点,设计了适合于瞬态工作离心泵的组合密封结构形式,并对该组合密封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实际应用中对磁流体密封装置轴向尺寸的限制要求,设计了2种新型的磁流体密封结构,即轴向-端面组合结构和轴向内增密封齿结构。对2种密封结构的磁路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通过密封水试验研究了影响轴向-端面组合结构和轴向内增密封齿结构的密封承压能力的一些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这2种新型的磁流体密封结构可以明显提高单位体积磁流体密封装置的承压能力;与传统轴向密封结构相比,轴向-端面组合密封结构对离心力更为敏感;随着转速的增加,其承压能力比传统轴向密封结构的承压能力下降更快。  相似文献   

7.
目前,磁性液体密封作为一种新型密封方式,具有零泄漏、无污染、寿命长等优点,但存在着耐温差和耐压差能力相对较弱,高速工况下容易失效的问题。而迷宫密封作为传统密封方式,具有泄漏量大的缺点,但适用于高温、高压和高速的工况,可以很好地弥补磁性液体密封的缺点。因此,设计了磁性液体密封与迷宫密封组合密封的结构,对极靴和轴套的结构尺寸进行正交试验和响应曲面法优化,得到了使组合密封结构耐压值最大的结构尺寸,为高温、高压、高速工况实现零泄漏密封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针对氟橡胶O型圈只能使用在210℃、210 MPa的难题,设计了一种新型弹性环密封结构。该新型弹性环密封结构能使氟橡胶O型圈在250℃、250 MPa工况下安装简便、可靠密封。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针对弹性环密封结构中的弹性环,分析各结构参数对弹性环的应力和变形的影响,快速、准确确定弹性密封结构尺寸。该密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金属密封结构。  相似文献   

9.
空间站舱门密封结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实验从密封结构方面研究了O型圈密封、充压管密封和弹性骨架密封三种密封结构的特点,O型圈密封结构简单,密封可靠,在空间站舱门的密封中是较好的选择方案,充压管密封可以适应很大的结构变形;弹性骨架结构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适合于空间密封,但是其加工工艺要求非常严格。  相似文献   

10.
干气密封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干气密封的特点、工作原理、密封结构及其应用场合.从密封端面摩擦、密封结构、密封设计方法、密封计算理论等方面阐述了干气密封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干气密封技术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干气密封技术的发展趋势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