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血小板参数、血脂水平与冠心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68例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按照血小板抑制率分为抵抗组(≤30%)与敏感组(> 30%),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小板参数、血脂水平,分析血小板参数及血脂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结果 :抵抗组糖尿病患者占比高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抵抗组PLT及MPV高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及PC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抵抗组LDL-C高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nary Logistic回归发现,PLT、MPV及LDL-C是冠心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LT、MPV及LDL-C与冠心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紧密相关,可作为筛查氯吡格雷抵抗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依达拉奉对老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12年4月到2014年1月我院96例老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52例,采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61.54%(32/52),有效率86.54%(45/5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64%(17/44)和65.91%(29/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在入院时及发病48h 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14d、30d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在入院时及发病48h AD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14d、30d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85例确诊为ACS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2例)和治疗组(n=43例),所有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抗凝等常规药物治疗和PCI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静脉输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观察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前后患者12导心电图QT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间QT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QTd均明显缩短(P<0.01),且治疗组QTd缩短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能在PCI治疗基础上进一步缩短ACS患者QTd,或可进一步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凝血指标变化,探讨其临床指导价值。方法:自我院2014年3月—2016年10月活动期UC患者中选取172例(A组),同期缓解期UC患者选取90例(B组)、50名健康体检者(NC组)。检测各组受试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指标;此外,按照活动期UC患者病情活动度,分别纳入轻度组(n=63)、中度组(n=41)、重度组(n=68),对各组凝血指标进行比较,并计算凝血指标与活动期UC患者疾病活动指数(CAI)、Baron内镜评分的相关性,总结凝血指标变化在活动期UC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临床价值。结果:活动期UC组PLT、FIB、D-D高于其他2组,其MPV、PT低于其他2组;活动期UC组、B组PT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病情活动度的加剧,其PLT、D-D逐渐上升,MPV逐渐下降;其轻度组FIB低于中度组、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PLT、D-D与CAI指数、Baron内镜评分呈正相关,MPV与CAI指数、Baron内镜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检测活动期UC患者PLT、D-D及MPV变化能够为病情活动度及严重程度的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血栓弹力图的HDCP孕妇凝血状态。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9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正常的妊娠孕妇9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孕妇的凝血指标(PT、TT、APTT、FIB、INR、D-D)、血小板指标(PLT、MPV、PDW)、血栓弹力图参数(R、K、α、MA)等检测结果的变化。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PT、TT、APTT、PLT、R值、K值水平均降低(P<0.05),FIB、D-D、PDM、MVP、α角、MA水平均提高(P<0.05);R与PT、TT、APTT成正相关,K与APTT成正相关,K与FIB、PLT成负相关,α与FIB、PLT成正相关,MA与FIB、PLT成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凝状态的检测上,R值的敏感性更高;在纤维蛋白原升高的检测上,α与MA的检测敏感性更高。结论血栓弹力图(TEG)与部分凝血指标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对TEG各参数的检测有利于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活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小剂量肝素治疗脓毒症作用机制。方法 :本院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间96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肝素组和常规组各48例,常规组采取容量复苏、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控制血糖、脏器支持等基础对症治疗,肝素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持续静脉泵入普通肝素5U/kg/h,疗程1周,治疗后同一时间采静脉血,比较两组凝血指标与血小板活化指标。结果 :治疗1d、4d、7d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数值略有升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素组患者检测血栓烷素B2(TXB2)、P-选择素(CD62p)及TXB2/6-keto-PGF1α(T/K)比值水平逐渐呈下降趋势,常规组患者则呈上升趋势,两组患者在7d后TXB2、T/K、CD62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肝素组治疗7d后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可在不显著改变凝血时间前提下,抑制脓毒症的凝血级联反应,纠正凝血功能紊乱,降低血小板活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83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CKD患者透析前后常规凝血指标及凝血因子变化,并与6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总结CKD患者透析前后凝血功能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参考意义。结果 :观察组透析前后PT、FIB均高于对照组,其PLT均低于后者(P<0.05);与透析前相比,观察组透析后PT、DD下降,TT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透析前后FⅦ:C、FⅧ:C、FX:C、FⅪ:C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透析前相比,观察组透析后FⅦ:C、FⅧ:C、FX:C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D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前即处于凝血、纤溶系统紊乱状态,透析可加剧这一状态并造成患者出血、血栓风险上升,故应重视凝血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治疗早发型胎儿生长受限和晚发型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胎儿生长受限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按照早发型FGR(28-31~(+6)周)和晚发型FGR(32-36~(+6)周)各选择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葡萄糖、氨基酸、能量合剂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孕妇每周宫高增长情况及胎儿头围、腹围、双顶径、股骨长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中早发型FGR胎儿发育情况优于晚发型FGR(P<0.05);经治疗后两组胎儿脐血流指标S/D、RI、PI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较对照组大(P<0.05),且观察组早发型FGR接受治疗的胎儿脐血流指标改善情况优于晚发型FGR(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重于对照组,观察组围产期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够改善胎盘血流量,有效促进胎儿生长,治疗胎儿生长受限安全有效,并且对早发型胎儿生长受限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regnancy with thrombocytopenia,PT)的原因及其对母婴预后的影响,为PT的预防及母婴结局的改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至2016年收治的133例PT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100名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分析导致PT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产妇母婴结局的差异,探讨PT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年龄低于对照组,其产前贫血发生率、临床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T是导致PT的最常见原因,占46.62%,其次为ITP,占21.80%;病因为PHD、ITP患者,其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因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产妇分娩前PLT的降低,其产后出血发生率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50×109/L的PT患者,其新生儿结局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50×109/L的PT患者,随着其PLT的降低,新生儿双顶径、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逐渐下降,宫内窘迫率、发育迟缓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病因复杂且往往伴有产前贫血、临床出血症状,并对母婴结局存在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NHL)化疗后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NHL患者化疗后凝血功能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79例NHL患者作为NHL组,配对法选择79名健康体检者作为NC组,比较2组化疗前凝血功能,比较NHL组化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分析病理分期、分级等因素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以及凝血功能异常与NHL患者复发的关系。结果:NHL组化疗前APTT、FIB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HL组化疗6周期后FIB较化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化疗期间APTT、PT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淋巴瘤患者APTT高于惰性淋巴瘤;Ⅲ~Ⅳ期NHL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者,其FIB高于Ⅰ~Ⅱ期、乳酸脱氢酶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复发者,其化疗6周期后APTT、FIB高于治疗有效、未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化疗周期后APTT、FIB异常率均高于未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L化疗前处于明显凝血功能异常状态并以APTT、FIB异常为主要表现,化疗期间FIB的降低预示着病情好转,且凝血指标的变化与患者病理分型、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均具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