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螺旋离心式叶轮的设计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合玉 《通用机械》2004,(11):44-47
介绍了一种用螺旋方程绘制螺旋叶轮的方法,解决了用常规绘型方法无法进行螺旋叶轮水力设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螺旋离心泵叶轮结构不对称性,在运行过程中所受一定的轴向力和径向力,对运行效率具有较大影响。对螺旋离心泵进行了全流道固液两相流计算,对叶轮表面压力分布、叶轮表面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得出随着工况不断向大流量方向偏移,叶轮表面的压强逐渐增大,但叶片工作面和背面之间的压差却越来越小。流量和扬程呈负相关的关系,即流量越大,扬程越低。螺旋离心泵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极大的轴向力,还受到一定的径向力。轴向力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扬程的增大而减小。螺旋离心泵在设计工况下运行最为稳定,越是偏离设计工况,内部流动情况越为紊乱,螺旋离心泵运行越不稳定,叶轮表面应力分布同样呈现出与流量负相关,即流量增大,叶片的应力和应变变小,在进行叶轮设计时,应在小流量工况下进行强度校核。  相似文献   

3.
螺旋离心泵的原理与设计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推导了介质质点在螺旋离心泵叶轮叶片工作面和负压面上的螺线运动方程。提出了螺旋离心砂水力设计方法,列举了螺旋离心泵水力设计,计算与绘形例子。本文对螺旋离心泵设计和研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大量实践和设计的基础上,对螺旋轴流泵的参数进行分析,提出一种水力设计方法。给出了确定螺旋叶轮诸参数的关系式,设计了一种新型空间导叶,可减小泵的轴向尺寸,添加了便于叶轮拆装的叶轮盘。采用局部加厚的方法对叶轮轮毂和螺旋叶片进行处理,解决了单螺旋叶轮的平衡问题。制造出了样机,对样机进行了试验。还对螺旋轴流泵进行了系列化的设计。获得的结果:水力样机在运行过程中,获得了平缓下降的流量-扬程曲线和功率曲线,特性曲线上无马鞍形区、无过载现象发生,达到设计要求。设计的系列化产品具备大流量、无堵塞、无缠绕、无损性和高性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螺旋离心泵叶轮做功原理以及能量转换机理,应用计算流体力学原理对100LN-7型螺旋离心泵进行数值模拟,由此获得螺旋离心泵叶轮域速度参数,在引入动静扬程和负荷系数基础上,将欧拉方程用速度表示,建立试验方案。在叶片负荷翼型理论下,应用欧拉方程将螺旋离心泵的能量转换与叶轮几何形状、尺寸联系起来,分析沿叶轮包角的能量变化,揭示螺旋离心泵叶轮域能量转换特性。结果表明叶轮作为泵内做功核心部件,其螺旋段螺旋推进作用提供了能量传递,离心段完成能量转换,叶轮的螺旋段螺旋推进作用和离心段的能量转换相互配合,构成了螺旋离心泵工作的过程。其中,叶片翼型负荷中的升力对叶片做功贡献最大,这一结论对于提高螺旋离心泵叶轮水力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流体机械》2013,(12):22-26
为研究螺旋离心泵叶轮结构的振动特性,首先建立螺旋离心泵内部流场三维模型,对设计工况下的螺旋离心泵内流场进行了定常数值模拟,得到了叶片表面的压力载荷分布;建立叶轮有限元模型,以螺旋离心泵全流道三维定常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为基础,利用顺序耦合技术进行了有预应力的叶轮静应力分析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叶轮的最大应力出现在叶片进口的轮毂处,叶轮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叶轮最大的形变区域出现在叶片进口的轮缘处;叶轮的变形域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叶轮的各阶固有频率远大于泵的运行频率,因此在运行过程中不易发生共振现象。  相似文献   

7.
植入式微型螺旋血泵叶轮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泵叶轮的设计对于血泵的性能至关重要。以所设计的植入式微型血泵为例,根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和血泵的欧拉功进行了螺旋叶片的型线设计,并详细阐述了采用Pro/E软件进行叶轮实体造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螺旋离心泵叶轮的测绘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家斌  孟祥岩 《水泵技术》2000,(4):45-46,41
概述螺旋离心泵的特点。介绍螺旋离心式叶轮的测绘方法及叶轮的静平衡方法,实践证明该测绘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9.
高章发  徐振湖 《流体机械》2002,30(10):11-14
介绍了用诱导轮改造后的圆柱形螺旋叶轮的设计参数和试验数据 ,改造后的叶轮不仅能达到正、反转性能要求 ,而且基本符合相似换算定律。  相似文献   

10.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FLUENT软件对煤粒在螺旋离心泵内部的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获得了煤粒在螺旋离心泵内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规律。螺旋叶轮独特的大角度叶轮包角使煤粒进入叶轮后,实现了多级加速的作用,证明了螺旋离心泵在煤粒输送中具有很好的增速效果。  相似文献   

11.
螺旋离心泵叶轮背叶片对轴向力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相对坐标系下的雷诺时均N-S方程和RNG k-湍流模型,采用非结构化混合网格技术和SIMPLEC算法,以清水为介质,对带有叶轮背叶片的80LN-6型螺旋离心泵进行全三维数值模拟。通过改变叶轮背叶片数目和宽度设计出6种不同螺旋离心泵叶轮方案,对各种方案下泵内流动进行数值模拟,获得螺旋离心泵叶轮无背叶片和不同背叶片数目及宽度下轴向力的变化趋势和规律。通过对外特性试验数据和CFD数值模拟数据对比,间接地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并对6种不同螺旋离心泵叶轮方案模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螺旋离心泵添加叶轮背叶片之后,轴向力大小发生变化,同时在不同方案中不同工况下轴向力方向也发生改变;背叶片数目、背叶片宽度对于平衡轴向力均存在最优值且对后腔及蜗壳内的压力分布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流体机械》2016,(5):56-59
针对传统离心泵叶轮,尤其是扭曲叶轮复杂的设计过程,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基于CFturbo的离心泵扭曲叶轮参数化设计,CFturbo操作简单,设计思路清晰,便于实体的生成。介绍了CFturbo的设计流程,建立三维模型,最后通过Fluent进行流场模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小流量高扬程离心旋涡泵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加大流量法对小流量高扬程离心旋涡泵进行了水力设计,并对自行研制的HTB-5/60型离心旋涡泵进行了与开式旋涡叶轮、复合离心叶轮及诱导轮有关的性能试验及汽蚀试验.试验研究表明:设计的诱导轮大大提高了泵的汽蚀性能,样泵的各项性能均可达到设计要求,复合离心叶轮与开式旋涡叶轮串联离心旋涡泵的理论设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离心式叶轮三维参数化形状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提出叶轮参数化设计方案,以ANSYS软件为开发平台,实现叶轮的三维参数化有限元建模;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液压、拉杆、GM(gear multiplying assembly)三种典型装配工艺,提出综合考虑强度、刚度约束统一的离心叶轮装配工艺优化设计模型;针对不同的叶轮装配形式,只需要修改其优化目标,即可得到理想的设计结果.最后,以液压装配工艺工程实例说明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螺旋式纸浆离心泵内部流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列群  袁静  陈义红  陈炜  吴大转 《机电工程》2007,24(12):50-52,95
为分析螺旋式纸浆离心泵内部流动状态,给优化过流部件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基础,采用CFD分析软件Fluent对螺旋式离心泵内部单相流动和固液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螺旋式叶轮建模方法和流场分析方法,分析了泵内流体速度和压力的分布特性,并基于流动模拟结果预测了水力性能,单相输送条件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一致。通过对一定体积浓度和颗粒粒径下固液两相流的研究计算,分析了螺旋式离心泵叶片表面以及流道内的固液相分布状态,对螺旋式结构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离心泵叶轮轴向力自动平衡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一种创新的离心泵结构,对离心泵叶轮按斜流式叶轮设计,同时采取叶轮进口端面密封及叶轮在泵轴上浮动等措施,实现离心泵叶轮上的轴向力自动平衡。对实现轴向力自动平衡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即当叶轮进口的端面密封处于紧密接触密封状态时,可以使轴向力的方向指向叶轮后盖板,推开密封端面,使叶轮轴向力自动平衡。推导出能够满足轴向力自动平衡的叶轮几何尺寸间的关系不等式,并给出具体算例进行了验证。另外,进行了进口端面密封设计、推力轴承设计,讨论了影响水泵效率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a numerical study about th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a mixed-flow pump by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the impeller and diffuser using a commercial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code and design-of-experiments (DOE). The design variables of impeller and diffuser in the vane plane development were defined with a fixed meridional plane. The design variables were defined by the vane plane development, which indicates the blade-angle distributions and length of the impeller and diffuser. The vane plane development was controlled using the blade-angle in a fixed meridional plane. The blade shape of the impeller and diffuser were designed using a traditional method in which the inlet and exit angles are connected smoothly. First, the impeller optimum design was performed with impeller design variables. The diffuser optimum design was performed with diffuser design variables while the optimally designed impeller shape was fix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mpeller and diffuser design variables was analyzed using 2k factorial designs, and the design optimization of the impeller and diffuser design variables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RSM). The objective functions were defined as the total head (Ht) and the total efficiency (?t) at the design flow rate. The optimally designed model was verified using numerical analysis, and the numerical analysis results for both the optimum model and the reference model were compared to determine the reasons for the improved pump performance. A pump performance test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optimum model, and its reliability was proved b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analysis and an experiment using the optimum model.  相似文献   

18.
柳忠彬  兰芳  贺元成  胡光中 《机械》2007,34(6):42-44,47
论述了一种新兴搅拌器叶片的反求设计方法--在对新型搅拌器叶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三坐标测量仪对初始叶片进行扫描,对扫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了解原设计的思想,确定出合理的模型.新的设计为国内搅拌器新产品设计和老产品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