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与安全性,为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98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内固定方式纳入钢板组(n=47)和逆行交锁髓内钉组(n=51),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术后畸形愈合发生率为10.64%,高于髓内钉组的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骨折基本愈合时间、骨折完全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髓内钉组1年随访时Kolmert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8.72%、86.2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相仿,逆行交锁髓内钉可降低患者术后畸形愈合风险,缩短骨折愈合及完全负重时间,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髓内钉与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行胫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60例,A组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术,B组采用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断钉、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及膝关节疼痛的发生率与A组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与A组相比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能有效减少胫骨远端骨折术中透视次数,降低断钉、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及膝关节疼痛的发生率,而闭合复位髓内钉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对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126例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交锁髓内钉组(A组)42例、外固定支架(B组)45例、加压钢板组(C组)39例。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术后骨痂生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以Johner-Wruh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骨折愈合时间及骨痂生成时间优于B、C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三组优良率分别为89.74%、82.22%、74.35%,各组疗效比较,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固定方式远期疗效接近,具体固定方式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对于损伤较严重患者可先选择操作简单,创伤小的外固定架,根据情况二期行交锁髓内钉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90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分析。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锁定加压钢板组与解剖钢板组各45例,分别行锁定加压钢板、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锁定加压钢板组手术时间大于解剖钢板组,其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小于解剖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加压钢板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56%,低于解剖钢版组的3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加压钢板组骨折愈合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11%,高于解剖钢板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能够取得较解剖钢板更为优异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其确切的疗效与安全性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双钢板、双髓内钉、髓内钉加桡骨动力加压钢板3种固定方式治疗尺桡骨双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126例尺桡骨双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双钢板、B组双髓内钉、C组髓内钉加桡骨动力加压钢板各42例,随访比较3组患者治疗情况、骨愈合时间、前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最佳固定方式。结果:C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3 d VAS评分、愈合时间均低于A组,B组上述指标均低于C组;B组、C组末次随访时前臂旋前、旋后角度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B组,B组、C组临床优良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双钢板固定而言,双髓内钉固定、尺桡骨髓内钉加桡骨动力加压钢板固定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而尺桡骨双髓内钉固定具有更佳的安全性,能够保证患者早期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治疗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以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8例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两组分别接受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及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其预后及膝关节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术后3个月、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且能够降低医生及患者对放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掌侧与背侧置入固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11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掌侧组、背侧组,分别实施掌侧、背侧切开复位置入固定钢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掌倾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度、握力等变化,并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掌侧组手术时间高于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同时期X线参数组间比较,以及骨折愈合后腕关节活动度及握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掌侧组总有效率为91.07%,背侧组治愈总有效率为96.4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掌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低于背侧组的21.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与背侧置入固定钢板治疗远端骨折疗效相仿,但掌侧入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临床推广价值优于背侧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锁骨钩钢板与锁骨外侧锁定钢板对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52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行锁骨钩钢板治疗;观察组锁骨外侧锁定钢板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手术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69.23%(P<0.05);肩关节功能: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中5项指标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5周和10周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肩部疼痛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无差异;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与对照26.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锁骨外侧锁定钢板固定可靠,可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普通支持钢板与锁定钢板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骨科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2例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锁定钢板39例固定,普通支持钢板固定的33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持续时间、解剖复位率等观察指标,术后骨折端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HS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7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为17.8个月(12~23个月)。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锁定钢板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普通钢板组。锁定钢板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负重时间均优于普通钢板组(P<0.05);锁定钢板组HSS评分高于普通钢板组。结论 :对于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锁定钢板固定可提供更为稳固的支持,有效防止膝关节力线改变和骨折再移位,且可使患肢愈合快、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好,且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和疗效均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awkinsⅡ和Ⅲ型距骨骨折采用经内踝截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0例HawkinsⅡ和Ⅲ型距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经内踝截骨空心钉内固定,对照组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4.5±1.2)个月,显著低于对照组(6.6±1.5)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5.7%(30/35)显著高于对照组60.0%(2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6%(3/35),对照组为5.7%(2/3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杂距骨骨折患者经内踝截骨空心钉内固定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加快愈合速度,提高优良率,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且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带线锚钉弹性与钩钢板内固定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比较33例带线锚钉弹性内固定患者,和59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效果及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Constant评分,总结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带线锚钉组术中出血量、恢复工作时间低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见切口感染、肩峰下撞击/粘连、内固定断裂、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带线锚钉组、锁骨钩钢板组优良率分别为96.97%、94.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带线锚钉组肩关节外展上举、前屈上举活动度均高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均明显升高,带线锚钉组疼痛、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升高较锁骨钩钢板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带线锚钉弹性内固定具有术后恢复快、无需二次手术的优势,能够进一步提高肩关节功能恢复质量,有望逐步替代传统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技术用于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SSPI)治疗,观察组在SSPI的基础上外加2枚万向型短椎弓根钉至伤椎处,即伤椎置钉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FVHR以及矢状面Cobb角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观察组的FVHR显著高于对照组,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两组ASI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内固定失败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伤椎置钉技术用于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远期固定效果更佳,并可降低术后远期椎体塌陷、内固定物松动等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9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0例患者采用经皮撬拨联合PFNA治疗(观察组)、另外44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下PFNA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操作指标、骨折愈合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手术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髋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4.00%低于对照组的1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撬拨与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切开复位PFNA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手术并发症率更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疗效。方法:以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43例内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内固定方法,将其分为切开复位组(n=81)及闭合复位组(n=62),比较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种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闭合复位组临床疗效优秀率为75.8%,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的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骨性愈合率为87.1%,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的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平均愈合时间为(9.62±2.04)个月,显著低于切开复位组的(11.47±0.8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踝关节Kofoed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在改善内踝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方面,可发挥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当的作用,其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愈合时间更短,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锚钉内固定、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髌骨爪内固定3种术式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为髌骨下极骨折治疗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87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按照固定方式,将接受锚钉内固定、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髌骨爪内固定的患者分别纳入锚钉组(n=66)、克氏针张力带组(n=73)、髌骨爪组(n=48),比较3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3组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Bostm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年、术后2年Bostman评分均高于术后3个月评分,同时点组间比较,锚钉组Bostman评分均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髌骨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临床优良率为90.91%,均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的73.97%及髌骨爪组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锚钉、克氏针张力带、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安全性相仿,其中锚钉内固定在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优势明显,较其他两种内固定术式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肩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内固定在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中的效果,总结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85例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接受肩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者为观察组(n=39),接受传统肩前三角肌、胸大肌入路肱骨近端解剖钢板螺钉内固定者为对照组(n=46),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价其术后9个月肩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 d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10 d患肩根部周径逐渐下降,观察组术后1~7 d患肩根部周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发生率为5.13%(2/39),低于对照组的10.87%(5/46);观察组术后9个月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7.18%,高于对照组的5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入路相比,肩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能够进一步降低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发生率、促进早期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新型入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四肢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并发症原因,探讨并发症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且发生并发症的91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并发症发生类型及发生原因,总结临床防治策略。结果: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延迟愈合为主,占34.07%,延迟愈合原因:原始损伤严重16例,术中复位不佳13例,术后感染2例;内固定物失效占比为29.67%,内固定物失效原因:内固定物选择不当7例,术后过早负重8例,术后感染12例;1例对比剂肾病于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结论 :四肢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亦存在并发症发生可能,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重视术后处理,并探索锁定钢板刚度、螺钉方向的优化思路,是降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为该方案的推广奠定临床基础。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8例创伤性胸锁关节脱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锁钩钢板组、对照组,各19例,分别实施胸锁钩钢板、张力带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个月Rockwood评分,总结两种方案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胸锁钩钢板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锁钩钢板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5.26%,对照组发生1例内固定松动、1例胸锁关节再脱位、1例胸锁关节痛,并发症发生率为15.79%,胸锁钩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ockwood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脱位可取得与张力带固定治疗相仿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改良微创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和胫骨平台内侧髁骨折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85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和胫骨平台内侧髁骨折患者中47例改良微创入路作为改良组,38例传统膝后S形入路患者作为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恢复情况,总结改良微创入路的应用体会。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45.28±11.34)min、切口长度(5.60±0.83)cm均低于传统组的(76.95±16.08)min、(18.25±3.9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术后膝关节感染、疼痛、神经血管损伤、骨髓炎、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切口均甲级愈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传统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3.62%、89.4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入路相比,改良微创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和胫骨平台内侧髁骨折可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且手术操作更为简便、切口更小,适合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锁骨钩板固定引起肩峰下撞击征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 :用锁骨钩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患者35例,25例锁骨远端骨折者为NeerⅡ型,10例肩锁关节脱位者为TossyⅢ型。其中,11例手术中针对术后肩峰下撞击征的发生采取了必要的预防措施,具体措施为:对锁骨钩板钩端依据术前X片精确塑形,部分病例对放置部位(肩峰下间隙)进行清理。结果:术后随访418个月,中位数8个月,无失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术中未采取预防措施的24例患者,6例(25%)出现肩峰下撞击征。24例患者中18例锁骨远端骨折,4例出现肩部疼痛、外展活动受限,肩部撞击试验阳性;2例出现肩部外展疼痛,肩部撞击试验阴性;取出内固定后,5例症状消失、1例症状缓解不明显,肩锁关节脱位,2例出现肩部疼痛、外展活动受限,肩部撞击试验阳性,取出内固定后症状消失。术中采取预防措施的11例患者未出现肩峰下撞击征。结论 :采用锁骨钩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可引起肩峰下撞击征,术中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