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设备工程》2010,(7):40-40
中石油近日预测,2010年至2020年间,世界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速可达7%,是化石能源增速的5倍,但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不到1%,化石能源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将保持主体地位。即便到2030年,石油占世界一次能源需求的比重仍为30%,天然气为28%左右。由于电力行业对能源需求的增长,煤炭和天然气仍然是需求量增长最大的化石能源品种。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油价飙升、国内煤价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发展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位居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4位的生物质能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正>据相关数据,2000~2020年化石能源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4.3%~4.6%,年需求量将上升到30亿~32亿t标煤,假如没有重大资源发现和不考虑进出口,我国的化石能源大约只够再用30年。在能源资源结构上,剩余的可采储量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92.6%、4%和3.4%,煤炭比重最大。这样严重失衡的能源结构,加上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的日益激增,还造成了我国的CO_2排放量跃居世界首位的不良状况。可以说,我国能源的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资源贫  相似文献   

4.
世界能源专家普遍认为,天然气资源比石油资源更为丰富,21世纪将是天然气的世纪,全球天然气的需求继续增长,将从目前的2.6万亿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4.9万亿立方米。预计到2040年,世界天然气供应量将超过石油和煤炭,天然气所占比例将达到 51%。 中东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令人瞩目。据统计,中东天然气的最终资源量为7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22%。另外,尚有23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有待发现。在总资源量中,伊朗占44%,沙特阿拉伯和阿联奠分别占35%和6%。据去年统计,中东天然气探明储量达49.25…  相似文献   

5.
据前几年有关报道显示,我国煤炭的剩余可采储量约为1100亿吨,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约为24亿吨,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约为2万亿立方米。从人均拥有量采看,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0%,10%和5%。按目前剩余可采储量和能源消费量来看.煤炭还可开采60年.石油还可开采13年,天然气还可开采40年:虽然这只是一种理论性的算法.今后能源资源还会不断地勘探出来,但是说明我国面临的严峻能源资源形势。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消耗最大的国家。我国的能源资源产生效率比较低,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5.5%,但消耗了世界15%的能源,54%的水泥,50%的钢铁。受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发展偏快带动和影响,能源消耗仍然较高。2007年一些地方由于过度开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突发事件接连发生,一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7.
《工具技术》2006,40(10):87-87
2003年至2005年间,日本、中国、韩国和台湾地区的机床产量增长了10%,从占世界总量的36.7%上升到47%。目前,世界机床行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其中两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机床的制造和消费正在从西方转向东方。  相似文献   

8.
《工具技术》2006,40(5):60-60
2003年至2005年间,日本、中国、韩国和台湾地区的机床产量增长了10%,从占世界总量的36.7%上升到47%。目前,世界机床行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其中两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机床的制造和消费正在从西方转向东方。  相似文献   

9.
《中国设备工程》2007,(7):45-45
《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27亿t标准煤左右,年均增长4%.全国原油、天然气产量要分别达到1.93亿t和920亿m^3.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消耗最大的国家.我国的能源资源产生效率比较低,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5.5%,但消耗了世界15%的能源,54%的水泥,30%的钢铁.受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发展偏快带动和影响,能源消耗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1.
<正>自从进入"十二五",我国从政策层面不断提出煤炭消费总量试点工作的要求。2011年4月12日,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污染防治工作要点>的通知》,首次提出"开展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2011年8月31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在大气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针对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提出的政策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机电信息》2013,(7):1
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对全面推进节能提效等作出部署。《规划》指出,我国的能源密集型产业低水平过度发展、比重偏大,钢铁、有色、建材、化工4大高载能产业用能约占能源消费总量一半,单位产值能耗高。要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努力构建节能型生产消费  相似文献   

13.
《机械制造》2010,(6):78-78
据预测,2020年我国生物发电的比例将达总装机容量的3%。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常规能源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0%,而新能源份额在能源结构中只占9%,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生物发电的装机容量要达到3000万kW,达到全国装机容量的3%。此后,国家电网公司明确提出将向社会输送10.6亿kW·h绿色电力。  相似文献   

14.
《工具技术》2014,(10):93-94
<正>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增幅11.9%,占世界能源消费比例的20.3%,首次赶超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安全不仅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安全,更是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开发海洋资源,降低能源外部依赖度势在必行。紧密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相似文献   

15.
王峰丽 《现代制造》2010,(39):10-13
<正> 世界能源结构首先我们来看目前的世界能源结构,从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仍然在能源格局中处于主体地位——石油占35.6%,天然气占23.8%,煤炭占28.6%,核能占5.6%,水电占6.4%。而我们现如今所说的新能源,主要是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智能还有核聚变能等。新能源目前的应用比例还很小,下面我们主要从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情况来做一个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GDP增幅10.7%。在此推动下,我国机床生产和消费继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根据国统局、海关和行业数据整理,正式发布2006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产值为70.6亿美元(同比增加37%);进口72.4亿美元(同比增加11.5%),出口11.9亿美元(同比增加44.6%),消费131.1亿美元(同比增加21.6%)。根据Gardner公司发布的世界29个主要机床生产和消费国家和地区的数据,2006年中国继续保持了世界机床消费第一、进口第一、生产第三和出口第八的地位。虽然排位未变,但是权重(占比)又有增加。2005年中国机床消费107.8亿美元,占世界机床生产总额20%,而2006年中国机床消费131.1亿美元占世界机床生产总额22%。2005年中国机床产值51亿美元,占世界机床产值9.8%;而2006年中国机床生产值70.6亿美元占世界机床总产值12%。  相似文献   

17.
张华新 《通用机械》2008,6(9):17-20
我国是化肥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我国的合成氨生产以煤为原料占70.2%,以天然气为原料占21.4%,以油为原料占8.4%。以油为原料的企业由于原材料供应不足和价格上涨,均处在严重亏损状态,难以生存。以煤为主要原料的情况与我国能源结构相适应,也是化肥工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设备工程》2006,(5):63-63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办、国家统计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务院国资委近期下发通知,决定从2006年开始,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九个重点耗能行业组织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据统计,千家企业2004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为6.7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3%,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47%。通过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十一五”期间将实现节能1亿t标准煤左右。  相似文献   

19.
政策     
《通用机械》2011,(2):10-1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2011年1月6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发展将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信息与动态     
<正>2012聚焦全国两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将出台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3月7日在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民盟小组讨论时表示,国家能源局负责编制的《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正抓紧制定中,预计上半年出台。该方案针对"十二五"期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提出总体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省,再由各省逐级向下分解。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