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为提高现代密封行业中广泛应用的新型聚氨酯(PU)和聚四氟乙烯(PTFE)的密封性能,对其润湿性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对比实验,并分析不同摩擦状态下的磨损性能,讨论接触压力和转速的影响。研究表明,聚氨酯的润湿性比聚四氟乙烯好;聚氨酯的耐磨性明显高于聚四氟乙烯,在干摩擦、滴油润滑和浸油润滑的试验条件下,聚氨酯都无明显磨损。干摩擦条件下,聚四氟乙烯的磨损主要受摩擦环转速的影响;滴油润滑条件下,摩擦环转速和接触压力对聚四氟乙烯的磨损都有一定影响;浸油润滑条件下,聚四氟乙烯的磨损主要受接触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聚四氟乙烯颗粒在复合钛基脂中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室制脂釜制备新戊基多元醇酯为基础油的钛基脂和含聚四氟乙烯颗粒的钛基脂,考察了复合钛基脂摩擦学特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电子能谱仪明察了钢球的磨斑表面形貌和主要元素的化学状态.结果表明,聚四氟乙烯降低了基础脂的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但没有提高极压性能.钢球的磨损特征为轻微粘着磨损,其减摩抗磨机制为吸附膜和化学沉积膜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汽车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直接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工况条件是影响摩擦磨损性能的重要因素。摩擦磨损性能的试验结果将为摩擦材料的配方设计、制造工艺的调整提供依据。因此试验工况的模拟性及测试评价方法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介绍了汽车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的类型、方法、使用范围及应用现状,对现有不同的试验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发展趋势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聚酰亚胺(PI)含量的聚四氟乙烯(PTFE)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分析了干摩擦和预浸油润滑两种条件下的磨损表面形貌和磨损机理.研究表明:PI的加入在于摩擦状态下能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减摩性能,并且随着含量的增加效果更加明显;但其抗磨损作用并不明显,其磨损量取决于复合材料的协同作用,而玻璃纤维和MoS2减磨作用明显;在预浸油润滑条件下,由于油润滑占主导地位,复合材料基体减摩效果不能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5.
林娇 《润滑与密封》2018,43(4):53-56
研究干摩擦条件下不同稀土氧化物及其含量对树脂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磨损后的表面进行观察,分析稀土元素对树脂基摩擦材料的改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稀土氧化物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尤其是稀土氧化镧的加入可起到稳定摩擦因数的作用,减小复合材料对载荷和转速的敏感性;未添加稀土氧化物的试样磨损方式以黏着磨损为主,而添加稀土氧化物后试样磨损方式以磨粒磨损为主;添加稀土氧化物后试样磨损表面变得更平整、光滑,这主要是因为稀土氧化物的添加提高了树脂的黏结性,使树脂与其他填料更牢固地粘合在一起,使材料摩擦表面能形成更加稳固的摩擦膜,材料表面的黏着得到有效抑制,因而材料表面的磨损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利用机械共混、冷压成型和烧结工艺制备不同含量的磁性纳米Fe3O4填充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密封材料,采用M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其在干摩擦下与45#钢对磨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磨损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并分析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随磁性纳米Fe3O4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显著提高,摩擦因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耐磨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当Fe3O4质量分数为15%时,复合密封材料的摩擦因数较小,体积磨损率与纯PTFE相比降低两个数量级;随着Fe3O4含量的增加,磨损机制由纯PTFE的黏着磨损转变为黏着磨损与磨粒磨损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MM-200型磨损试验机考察了ZDDP对聚合物材料(PTFE、PI及MCPA)-GCr15轴承钢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液体石蜡及含ZDDP的液体石蜡润滑均可大幅度改善聚合物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且使其摩擦系数比干摩擦时降低一个数量级,摩擦副表面的ZDDP吸附膜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聚合物材料的耐磨性,但其对聚合物材料的摩擦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填充聚四氟乙烯对尼龙6摩擦磨损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维民  黄春祥 《固体润滑》1991,11(3):168-173
  相似文献   

9.
通过模压成型制备出聚四氟乙烯(PTFE)乖蒙脱土填充的聚苯硫醚(PPS)复合材料,研究了PTFE与蒙脱土的单独和协同作用对PPS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PTFE能够显著降低PPS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同时填充PTFE与蒙脱土可以进一步改善PPS的摩擦学性能;PPS 15%PTFE 5%蒙脱土复合材料的比磨损率最低,为0.69×10-6 mm3/Nm,其摩擦因数也最小,约为0.15.  相似文献   

10.
SPF复合自润滑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SPF复合自润滑材料,试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优良的摩擦磨损性能和高的承载能力。某些性能优于DU材料,尤其在高温条件下,仍能保持较好的耐磨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对其减磨机理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降低渗硼层本质脆性对其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许斌  李木森 《机械工程学报》2002,38(11):131-134
以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理论)为指导,采用MM—200型磨损试验机对比研究了称为渗硼层的Fe2B相和含铬Fe2B相的价电子结构以及它们的摩擦磨损特性。结果表明,与Fe2B相相比,含铬Fe2B相的价电子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弱键B—B键的成键能力得以提高、渗硼层的本质脆性得以改善;渗硼层本质脆性的下降提高了它的承载能力和耐磨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减摩作用。同时对磨损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碳纳米管—银—石墨复合材料,初压压力200 Mpa,在H2保护气氛下烧结并保温1 h,复压压力400 Mpa制得复合材料,研究电流密度(0~25 A/cm2)对碳纳米管—银—石墨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电磨损过程中的发热量增大,粘着磨损加剧,润滑膜遭到破坏,导致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磨损量增大。比较正、负极电刷磨损量发现,接触表面理化反应和金属转移的存在,导致正刷磨损量大于负刷磨损量;正刷磨损量随电流密度增大而成倍增长,负刷磨损量与电流密度关系不明显,电流密度越大磨损极性的差异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气相反应、反应沉淀和溶剂热诱导法实现了IF-MoS2、IF-WS2纳米粉体的宏观量制备.分别用化学共沉积方法在硬铝基体上制备Ni-P-(IF-WS2)复合镀层,磁控溅射和激光溅射技术在硬铝合金和钛合金基体上制各(Ni,Mo)/IF-(Mo,W)S2梯度纳米复合涂层和IF-(Mo,W)S2/(Ni,Mo)-IF-(Mo,W)S2多层纳米复合涂层.用划痕仪、球-盘式摩擦仪评估纳米涂层的结合力及其在真空(10-2 Pa)和大气中的摩擦磨损性能.Ni-P-(IF-MoS2)化学复合镀层的硬度、摩擦因数和磨损率明显低于Ni-P化学镀层.梯度和多层复合结构有利于涂层与合金基体结合力的提高.(Ni,Mo)/IF-(Mo,W)S2纳米梯度复合涂层和(Ni,Mo)-IF-(Mo,W)S2/IF-(Mo,W)S2纳米多层复合涂层在不同环境下都有低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含无机类富勒烯(IF-)WS2或MoS2的纳米复合涂层具有优良的环境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热压法制备出三种Al2O3基复合陶瓷材料,用于陶瓷拉丝模的制作。计算出拉丝模在拉拔加工中的应力分布,指出拉丝模应力最大和磨损最严重的区域。陶瓷拉丝模的摩擦磨损特性是影响拉丝模工作寿命的主要原因,因此在MRH-3高速环块磨损试验机上对Al2O3基复合陶瓷材料摩擦磨损行为及其磨损机理作了试验研究。测试出Al2O3基复合陶瓷材料在不同转速和载荷下,摩擦因数和磨损率的变化规律。通过扫描电镜观测其磨损区微观形貌,分析其滑动摩擦的微观机理为机械磨损耕犁、粘着和脆性微脱落。结果表明,这三种Al2O3基复合陶瓷拉丝模材料具有较高抗弯强度和断裂韧度。Al2O3基复合陶瓷材料的磨损机理主要是脆性脱落和耕犁,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是制备拉丝模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15.
WEAR AND SEALING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 VALVE GUID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INTRODUCTIONWith the increment in requirements for diesel engine reliabiity and particle emissions standards, reducing valve guide wealowering particle numbers and decreasing the SLC become important issues in engine design. All these factors are affect…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An attempt on modification of tribological behaviour of cotton polyester composite was done with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 PTFE modified polyester–cotton composites were developed and studied for their friction and sliding wear behaviour at different applied loads. The sliding wear tests of composites were conducted against EN-31 steel counter face. Th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μ as well as the sliding wear rate of cotton–polyester composites reduced significantly on addition of PTFE. The reduction in wear rate of PTFE modified polyester–cotton composite has been discussed with the help of SEM observations of worn surfaces and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相似文献   

17.
盘形制动摩擦表面温升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所研制的摩阻材料在1:1惯性制动试验台上进行停车制动试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温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从能量转化、传热、材料性能变化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制动初速度下的温度特性曲线均可分为无反应阶段、迅速升温阶段和温升缓慢变化阶段,其中制动初速度为180 km·h-1的温度特性曲线出现异常:由于停车制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趋势逐渐变缓和制动结束阶段散热效果的相对增强,使得第三阶段温度上升的趋势变缓甚至出现温度下降,而闸片表面摩擦膜的出现是180 km·h-1的温度特性曲线出现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effects of filler crystal structure and shape on the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potassium titanate whisker (K2Ti4O9 whisker, K2Ti6O13 whisker), TiO2 whisker and TiO2 particle fill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 composites under dry friction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Meanwhile the influence of filler content, sliding duration, test speed and load were also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s of various PTFE-based composites are weakly dependent on filler shape but they are mo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filler crystal structure. However, for improving the anti-wear property of PTFE, filler crystal structure has less importance than filler shape in the wear-reducing action of PTFE-based composites, and whisker-like filler is better than particle-like filler.  相似文献   

19.
材料摩擦因数的可控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边界润滑状态下采用轴承钢、黄铜等不同摩擦副材料,对一些通用和特殊润滑材料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摩擦因数的变化进行试验研究,探讨了它们的摩擦控制性能。结果表明:尽管外加电场都能改变这些润滑剂的摩擦因数,但只有BH-1型铁磁流体具有比较理想的摩擦控制性能,说明摩擦可控性并不是润滑材料普遍具有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高速电弧喷涂Fe-Al涂层在高温磨损中的摩擦氧化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滑动磨损试验方法,研究从室温(23℃)至650 ℃高速电弧喷涂Fe-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摩擦氧化行为。结果表明,高温下Fe-Al涂层滑动摩擦因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磨损面发生摩擦氧化反应,形成了具有固体润滑作用的氧化物保护层,该保护层由Al2O3、Fe3O4及Fe2O3组成。氧化物保护层形成的机制是磨屑的动态氧化和微区热压烧结。涂层的扁平颗粒在摩擦磨损过程脱落成为磨屑;随着滑动摩擦磨损的进行,在Si3N4球的反复碾压及摩擦热的共同作用下,磨屑将不断地发生断裂、碎化及动态氧化而成为氧化物粉状屑,并通过微区热压烧结方式形成氧化物层,覆盖于磨损涂层表面。在高温下Fe3Al和FeAl金属间化合物相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能有效地抵抗较高硬度的Si3N4球的压入及微犁削,使磨损面上的氧化物保护层不易开裂和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