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2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指出了现有的宽板塑性弯曲变薄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入了应变增量中性层概念,提出了应变增量中性层处的切向应变增量等于零这一正确的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宽板塑性弯曲变薄的理论解,最后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2.
筒形件极限拉深系数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筒形件拉深过程中危险断面的最大拉应力公式,建立了合理的数学模型,利用复合形法对筒形件极限拉深系数进行了优化,可提高拉深件的成形极限,减少拉深次数,对冲压生产与模具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理想塑性宽板弯曲变薄问题在理论研究和试验结果两方面长期存在的矛盾。利用增量理论对宽板弧形弯曲进行了分析,从体积不变、平面变形假设和应变增量中性层处切向应变增量为零等变形特点出发,建立了描述宽板塑性弯曲变薄规律的方程,并用数值方法求得弯曲变薄的理论解。实例计算证明,该理论解正确地反映了理想塑性板料弯曲变薄的规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接近。  相似文献   
4.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了Si元素对Fe-Mo-Cr-Ni合金组织及耐Galvalume合金和铝熔体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Si元素后,铸态组织由α-Fe+Laves逐渐转变为α-Fe+Laves+R,随Si含量的增加,组织形貌也依次呈现魏氏体、编织针状、枝晶状和花纹层状组织;Si元素的加入能有效提升Fe-Mo-Cr-Ni合金的耐蚀性,其中含Si量为1wt%的Fe-Mo-Cr-Ni合金耐腐蚀能力最佳,腐蚀速率最低。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现有的宽板塑性弯曲变薄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入了应变增量中性层概念,提出了“应变增量中性层处的切向应变增量等于零”这一正确的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宽板塑性弯曲变薄的理论解,最后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六角帽的冲压工艺,给出了排样方案和模具结构。实践表明,该模具结构合理、可靠,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对此类零件的级进模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宽板弯曲变薄的3种理论求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理想塑性宽板弯曲变薄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验结果两方面长期存在的矛盾,从宽板塑性弯曲变形时体积不变、平面变形假设和应变增量中性层处切向应变增量为0等变形特点出发,提出了宽板塑性弯曲变薄的3种理论求解方法。此3种理论解法概念正确,理论依据合理,推导方法严谨,对塑性成形理论与冲压工艺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宽板塑性弯曲的应变增量中性层及位置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适应按应变增量理论深入分析宽板塑性弯曲变形、研究板材弯曲变薄规律的需要,提出了应变增量中性层的概念,论述了确定应变增量中性层位置的方法,建立了计算应变增量中性层半径ρd的公式,并将应变增量中性层与应力中性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变增量中性层与应力中性层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必须严格区分,二者不可混淆,否则会得出"宽板塑性弯曲时板厚不变"的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