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1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悦  刘文泽 《电测与仪表》2021,58(10):59-66
高比例接入可再生能源的独立运行微电网中,针对其出力与负荷功率的不确定和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存在浪费的情况,优化配置储能容量,使整个微电网的运行达到污染排放最小和经济性最高.在储能容量优化规划中采用双层优化模型,外层优化模型负责求解微电网系统储能容量规划投资问题,内层模型考虑在运行过程中运行成本、储能寿命损耗、污染气体排放问题.利用雨流计数法计算储能寿命,可充分考虑影响储能设备寿命的各个因素.采用粒子群双层优化算法对微电网进行储能容量优化计算,结果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对比固定寿命、精确寿命两种计算方式以及对比排放最低模式、寿命优化模式两种优化方式,对储能容量配置及运行方式提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模糊测试在工控协议的漏洞挖掘中有很好的适用性,但传统的模糊测试存在着用例的生成工作量大、失效率高等弊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了一个结合遗传算法与模糊测试的工控协议模糊测试器GA-Fuzzer,并引入基于维度变换的用例空间模型和危险点的概念.在GA-Fuzzer中,构造了更有效的动态适应度函数,同时设计了动态变异算子和交叉算子优化测试用例.在相同实验环境下,分别采用开源模糊测试方法Peach以及GA-Fuzzer对目标进行测试,结果显示GA-Fuzzer可有效改善传统遗传算法过早收敛的问题,且与Peach相比,达到相同的测试预期所使用的用例数量降低27.20%,测试时间降低34.82%.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温度采集装置测定了Mg-8Gd-1Er(GE81)合金在石墨型炉冷、石墨型空冷、铁型空冷、铜型空冷四种不同冷却方式下的平均冷却速度,基于经典形核理论分析了晶粒密度与冷却速度的关系;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冷却速度下合金的铸态显微组织,分析了晶粒密度、第二相体积分数及硬度与冷却速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在不同冷却方式下的平均冷却速度分别为0.23,0.46,2.17,3.88 K·s-1,冷却速度与过冷度为线性关系:?T=13.5664v+6.9655;随冷却速度增加,晶粒明显细化,晶粒密度与冷却速度的关系为:Nv=1.1135×1012exp(-46.8344/(13.5664v+6.9655));此外,第二相体积分数减小,分布更加细小均匀,合金硬度明显增大,硬度与冷却速度的关系为:HV=72.1772-12.6895/(1+exp(v-2.2570))。  相似文献   
4.
张跃 《橡胶科技》2022,20(2):0063-0065
选择密封常用的丁腈橡胶材料,以O形圈静密封结构为例,采用压缩永久变形法在空气和液压油中进行材料性能退化试验,得到性能退化模型,并计算密封结构在不同环境中的寿命。结果表明,采用压缩永久变形法进行O形圈静密封结构寿命预测可节约大量时间和工作成本,寿命预测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风振响应分析方法存在比较繁琐、不易被工程设计人员使用的问题,开发用于分析复杂结构风振响应的专用软件. 采用ANSYS的APDL对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快速操作,提取刚度矩阵、质量矩阵、模态矩阵等;应用Matlab编制CQC法和SRSS法风振响应分析主程序,并将其封装在COM组件中,以脱离Matlab环境;在MFC框架下完成程序界面设计和数据连接,利用DLL技术确保数据安全性并有效节约计算机内存资源,在C+ +环境中将COM组件导入并进行计算;最后将获取的位移结果写入ANSYS数据文件,以在ANSYS后处理中查看位移和应力可视化结果. 运用该软件对某环状悬挑屋盖结构进行计算,验证其求解复杂结构风振响应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以C5副产物制备出的环戊烯为原料,在微通道反应器内以钨酸为催化剂,在叔丁醇溶剂体系下经双氧水催化氧化制备戊二醛产品,重点考察了钨酸加入量、反应温度、停留时间以及助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优化实验条件为:催化剂钨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2mol/L,反应温度40℃,停留时间为4.5h;添加助剂KBr物质的量浓度0.02mol/L,停留时间缩短为2h,环戊烯转化率大于98%,选择性达93%以上。研究表明,应用微通道反应器提高此反应的选择性是由于反应器的独特结构控制了中间产物的生成和转化过程,对于此类中间产物过程复杂的反应通过控制停留时间可以使反应达到理想的效果,完成了在普通反应器中不可实现的难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