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6篇
冶金工业   5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工科专业力学类课程存在工程背景宽、公式推导多、知识繁杂等问题,通过对传统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征在于充分利用微课在破解教学重难点上的优势,迁移传统课堂教学至课前微课学习,强化师生研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强化了课后训练对巩固知识的正面影响。工程实例和动画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实践表明,新型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国洪轩  侯纪新  孙建俊  田学雷  陈熙琛 《铸造》2005,54(12):1175-1178
简要介绍了液态金属材料磁化率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电子自旋共振和法拉第方法在测量液态金属磁化率中的原理和具体应用.并简要介绍了液态金属磁化率测量试验情况的进展.最后,介绍了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测量液态金属磁化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工科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论述了实践能力培养对工科类本科生的重要性。指出工科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应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两部分,并分别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按照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在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下,探索并取得了既有沙钢钢铁学院自身特色又有推广价值的一系列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新机制与工程实践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均布载荷下简支圆板极限载荷统一解析解,以最小势能原理、刚塑性第一变分原理以及统一屈服准则(unified yield criterion,UYC)比塑性功进行联合解析.获得的解析解为圆板半径a、材料屈服极限σ_s、板厚h以及屈服参数b的函数.由该解可导出Tresca解、Mises解、双剪应力屈服(twin shear stress,TSS)解.与传统的Tresca解析解及Mises数值解比较表明:获得的TSS解和Tresca解分别为计算结果的上下限,该Mises解析解与传统的Mises数值解基本一致,二者误差仅为4.2%.分析表明:随着圆板厚度减小,挠度增加;圆板半径增加,极限载荷增加.  相似文献   
6.
利用真空电弧炉制备了Al3Ni合金,在水冷铜坩埚中冷却和利用差示量热扫描分析仪(DSC)控制以20℃/min的速度冷却得到不同的合金试样,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手段,对这两种冷却条件下的Al3Ni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微区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与强制冷却相比,以20℃/min的冷却速度凝固时凝固组织出现异常,先析出相Al 3Ni2组织变粗大,相对比例增加14.72%;包晶相Al3Ni只在先析出相周围很窄的范围内存在,相对比例减少31.21%.  相似文献   
7.
相场方法能有效地避免跟踪固-液相界面,已成为对各种材料建模和计算界面、相边界移动的有效方法,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论述了相场法模拟凝固微观组织的原理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一定比例配置Ti、Ni、Cu、Sn金属粉末,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在转速为300 r/min、球料比为12∶1的条件下制备Ti_(50)Ni_(15)Cu_(28)Sn_7非晶合金。采用XRD和SEM对不同球磨时间混合粉末的物相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并对合金粉末进行了DSC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时间球磨之后,混合的金属粉末开始出现合金化及不同程度的非晶化。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粉末颗粒逐渐细化。球磨80 h后,合金粉末全部转变为非晶合金,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非晶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测量液态金属材料磁化率变化的方法并开发相应装置,分析该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使用该装置测量CuSn合金在温度变化时磁化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样品在相变点处其磁化率有明显的变化。液态CuSn合金的磁化率的倒数与温度成线性关系,但在925℃附近,其斜率有明显的变化。通过液态合金的粘度实验证实,Cu75Sn25合金的结构在925℃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社会对金属材料专业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以苏州大学新建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为例,从建立"3+1"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体系与内容、提高教师能力与素养、注重校企联合、加强工程实验几个方面对该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