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建筑科学   24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筑的模糊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始重视模糊性问题的研究。建筑中呈现着大量模糊现象。所以提出建筑的模糊性,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的、新鲜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2.
传统建筑的符号品类和编码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匠师不懂得建筑符号学而在建筑实践中却运用着、发展着建筑符号。传统建筑的符号分指示性符号、图象性符号、象征性符号。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中,指示性符号居于主干地位。它闪烁着符号语义与符号审美和谐统一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郑光复教授的“误区”系列论文,是一组充满激情的建筑理论檄文。它发出“美学误区”这一响亮的警语,淋漓尽致地抨击了“建筑即艺术”的观念和创作倾向。论文切中我国建筑界的时弊。我们的设计实践的确存在着这类“误区”现象:不少大型公共建筑不是注重空间的实用效益,而是追求空间的排场、气派;不少室内设计不是精心创造良好的  相似文献   
4.
两千年前,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维斯指出:“一切建筑均需坚固、适用、美观。”①这句话成了古代建筑理论的名言。我国建筑界长期以来也因循这个认识,把建筑的两重性(“既是物质产品,又是艺术创作”)和建筑的三要素(功能;物质条件;建筑形象),作为研究建筑理论的基本前提。但是,这种“两重性”也好,“三要素”也好,都不是从分析建筑内部矛盾着手,都没有真正捕捉住建筑的内在矛盾,因而给建筑理论研究带来很大的局限。 究竟什么是建筑②的内在矛盾呢?这是我们研究建筑理论首先应该探索的。  相似文献   
5.
侯幼彬 《华中建筑》1995,13(3):39-43,50
文章论述了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并试图以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建筑采用“建筑与文学的焊接”的意境鉴赏方式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一页沉沉的历史──纪念前辈建筑师虞炳烈先生侯幼彬,李婉贞1987年春,我们收到同窗挚友虞黎鸿寄来一箱有关他父亲、前辈建筑师虞炳烈先生的资料。希望有机会能整理一下。翻看了沉沉的一箱资料,我们才意识到这里印刻着一页沉沉的历史。我们夫妻俩商议,一定抽时间整...  相似文献   
7.
对20世纪30年代近代长春市即当时的伪满洲国首都"新京"时期的建筑风格样式进行了分析,主要有官衙建筑中采用的"满洲式",住宅和官邸建筑中采用的草原式,以及现代式和传统式等.  相似文献   
8.
侯幼彬 《建筑师》2017,(5):8-15
<正>一、"近代专业户"我跟中国近代建筑好像特有缘分,头些年参加的建筑学术活动,接触的都是中国近代建筑。第一次是参加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的编写"建筑三史"。我被分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编写组",参编了《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这是最早成型的一部《中国近代建筑史》书稿,我是6名执笔人之一。这个书稿主要以铅印本发  相似文献   
9.
刘洋  侯幼彬 《华中建筑》2007,25(1):66-67
研究中国古典建筑的表意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深化中国建筑美学;在实践上,有助于当代中国建筑走出"失语"的困惑.  相似文献   
10.
系统建筑观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的建筑创作缺乏创造性、独创性,存在统一化、单一化、模式化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繁荣我们的建筑创作,必须相应地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变革我们陈旧的建筑观念,建立一系列新的建筑观念。在亟待建立的新观念中,我认为,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建筑的系统观念,也就是说建立系统建筑观。这个问题涉及面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