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轻工业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专题研讨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从“被动听”到“主动讲”转变,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文章以“食品无损检测技术”课程为例,利用线上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从组织形式和实施上探讨专题研讨教学模式的实践以及探究其作为过程性考核的合理性。实施效果表明学生通过专题研讨课的学习,提高了自主学习、文献调研、沟通协调、问题分析与解决、幻灯片制作与美化以及口语表达与汇报等能力,让学生通过专题研讨课学习后有较强的获得感,实现教师与专题、教学与研究的有机融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源于天然植物中的芳樟醇具有抗菌作用,但其对食源性致病细菌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通过研究芳樟醇处理后大肠杆菌的形态、细胞内容物和ATP的变化,初步探究芳樟醇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芳樟醇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生长曲线结果显示1×MIC、2×MIC大肠杆菌生长完全受到抑制。细胞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膜电位下降近85%,胞内蛋白相较最初泄露达到238.64μg/mL,核酸相较最初泄露近81%,ATP含量下降至18.46μmoL/L,表明该抑制作用首先是从细胞膜开始的,芳樟醇的疏水作用使其聚集在细胞膜上,影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丢失,ATP含量下降,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细胞死亡。芳樟醇具有显著抑菌效果,有望开发出一种新型天然抗菌剂。  相似文献   
3.
以天然黄秋葵叶经冻干粉碎后的粉末为原料,构建萃取叶黄素的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乙醇质量分数、硫酸铵质量分数和粗提液质量分数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优化萃取工艺条件为粗提液质量分数6%、乙醇质量分数14.5%、硫酸铵质量分数27.5%、得率为1.99 mg/g,且超声辅助萃取叶黄素的动力学研究表明超声辅助萃取叶黄素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此方法萃取的叶黄素以VC做对照,对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0.2841和0.7633 mg/mL,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4.
以鹧鸪茶与甜菊糖苷为原料开发一种低能量复合凉茶饮料。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确定了海南特产低能量复合鹧鸪茶凉茶饮料配方;在此基础上,利用国标法、分光光度法和HPLC-MS法分别对所开发饮料产品的质量指标、抗氧化活性与酚类物质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通过正交试验可得到低能量复合鹧鸪茶凉茶饮料的最佳配方为:鹧鸪茶夏枯草配比9∶1 (g/g),蔗糖添加量4.0%,甜菊糖苷添加量0.010%,柠檬酸添加量为0.035%,经验证后感官评分39.8分。经茶饮料制备工艺所得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GB 7101-2015),对DPPH自由基(EC_(50)值2.087μg/mL)、ABTS自由基(EC_(50)值1.445μg/mL)的清除能力低于市售绿茶(EC_(50)值1.067μg/mL,EC_(50)值0.051μg/mL)和凉茶(EC_(50)值0.259μg/mL,EC_(50)值0.030μg/mL),且还原能力稍弱;利用HPLC-MS分别从三种茶饮料产品中共鉴定出21个酚类成分,其中隐绿原酸、咖啡酸、对香豆酸、水杨酸、柚皮素、金丝桃苷、鞣花酸和芦丁这8种酚类物质从低能量复合鹧鸪茶凉茶饮料中分析发现。  相似文献   
5.
探讨海南鹧鸪茶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及组成,解析地区间存在差异的特征性标志化合物,为鹧鸪茶的产地追溯及风味品质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以20个地区的鹧鸪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HS-SPME/GC-MS)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对不同地区样品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从20个地区鹧鸪茶中共鉴定出19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以烯烃类化合物为主(62种),相对含量占54.87%~79.73%,其次为醛类(37种,1.61%~8.03%)、醇类(37种,1.30%~6.12%)、酮类(17种,0.38%~6.32%)碳氢类、酯类(12种,0.03%~0.43%)、酸类(8种,0.00%~0.70%)、呋喃类(7种,0.07%~1.29%)、酚类化合物(3种,0.00%~0.29%)等。PCA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除海南岛南部区域(分别是三亚、万宁、乐东、陵水、保亭)少数样品外,大部分样品在PCA的二维得分投影图上按特性各自聚为一类。表明鹧鸪茶中呈香物质丰富且多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可为海南鹧鸪茶的鉴别与产地追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开发检测棉籽油特征标志物锦葵酸和苹婆酸的气相色谱-质谱法,实现食用油中棉籽油掺假确证性鉴别。方法 利用碱式甲酯化方法对油脂样品进行酯化,正己烷提取脂肪酸甲酯,加入无水硫酸钠过滤,选择性离子扫描模式采集数据,外标法定量,以特征标志物判定食用油中是否掺假棉籽油。结果 建立的食用油中锦葵酸和苹婆酸高灵敏检测技术能准确鉴定食用油中5%棉籽油掺假。与基于脂肪酸组成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仅能鉴别大豆油中10%以上的棉籽油掺假相比,本研究建立的基于标志物方法鉴别灵敏度更高。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食用油中苹婆酸和锦葵酸高灵敏检测技术,为鉴别食用油中棉籽油掺假提供了关键检测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是由镰刀菌属产生的一种非甾体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高粱等谷类作物以及奶制品中。由于其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对动物和人均具有潜在的危害。因此,开发灵敏快速的ZEN检测技术对于防控ZEN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适配体传感器(aptasensors)因其分子量小、亲和力强、易于合成和修饰以及稳定性好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尤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适配体传感器可提供灵活多变的构建策略,且易于实现现场快速检测。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近些年来基于适配体传感器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概括了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旨在为发展新的分析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