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石玉琦  李旻 《通讯世界》2016,(22):172-17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将开始,工业4.0时代就要到来,具体表现: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融合、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就电力行业来说,我国电网从传统电网向高效、经济、清洁、互动的现代电网升级和跨越.智能电网的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是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在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各个环节中智能变电站是最核心的一环,是实现电力传输的关键,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同时,智能变电站的规模发展离不开合并单元,合并单元是其数字化信息传输的保证与基础.合并单元测试仪可以对合并单元进行全面系统检测,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为此,本文就合并单元测试仪在智能化变电站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带喷射器的两级吸收式制冷循环,部分低压发生器出口的制冷剂蒸气被高压发生器出口的制冷剂蒸气直接引射到冷凝压力。相比传统的两级吸收式制冷循环,由于部分制冷剂无需被高压溶液循环吸收和发生,因此新循环拥有更高的性能系数。以水-溴化锂作为工质的模拟结果显示,在部分工况下,新循环相对传统两级吸收式制冷循环的COP可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3.
概况穿经机和其它机器一样,其生产效率是评价机器生产经济最基本的重要指标。它是穿经工艺适应性、设计合理性、工作稳定可靠性、实用经济价值诸方面综合特征的集中表现。所以,在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穿经机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基础上,应向全面机械化、高效、高速、自动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其生产效率。现在国内已有近四百台应用于生产实际,由于应用时间较短,生产效率和实用水平并不很高,尚有许多问题需待今后进一步解决,当前许多人对穿经机有不同的看法,对其发展没  相似文献   
4.
石玉琦 《通讯世界》2016,(20):27-28
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是现代变电站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主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如何标准、深入的实现变电站智能化作为关键问题。本文主要从智能化变电站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多种网络选型、组网方式、通信标准、网络结构等作了分析对比,加大对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实现方式最优方案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卤代烷烃和卤代烯烃等氟为代表的工质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人工合成制冷剂,随着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可选的氟代物多具有一定可燃性。制冷剂的可燃性限制了其在家用和商用等场景下的使用范围。根据可燃工质的燃烧特性寻找阻燃方法,其中重要的手段是从研究燃烧反应机理及反应路径出发对单一或混合制冷工质进行燃烧过程反应研究。本文研究了R1234yf为代表的低碳氟代烯烃燃烧点火延迟、温度压力变化、典型组元燃烧过程;并对比了R32和R1234yf燃烧机理与反应路径。研究结果表明:R32和R1234yf与烷烃和烯烃燃烧模型吻合,R1234yf点火延迟更高,加成和夺取反应更加复杂;通过反应路径的研究发现,两种可燃性工质中间稳定产物存在较多重合,在R32中仅添加体积分数为10%R1234yf时,当量比为1时的燃烧平衡温度可下降87.5 ℃;添加体积分数5%的R32混合物的燃烧平衡温度可下降21.0 ℃,混合物可燃性可低于两者任意组分;添加少量R32后点火时间提前,放热反应的自由基生成峰值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吸收式制冷(热泵)循环流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吸收式制冷作为最早的人工制冷方法,诞生至今已有200多年。在民用和工业中的实际应用有60多年。近20余年来,吸收式制冷在理论与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迅速发展,并在制冷机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得到国内外厂商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随着人类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及能源的高效利用。余热、废热、可再生的太阳能、地热能等的利用使得热能驱动的吸收式制冷(热泵)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采用电驱动蒸气机械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不同,吸收式制冷(热泵)技术可利用采用低品位热源的热能直接驱动,运行成本远低于电驱动系统。吸收式系统多采用H2O-LiB r溶液、NH3-H2O溶液等自然工质作为制冷剂,具有环境友好特性,同时具有安全、可无噪音运行、可靠性高等显著优点。但也具有占地面积大、初投资高,冷却负荷高,一次能源效率低(直燃形式)等不足。针对这些特性,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循环设计优化、工质对选择、系统部件热质传递强化、系统控制策略优化等。狭义的吸收式循环是指闭式、溶液吸收制冷剂蒸气的吸收式制冷(热泵)循环。该类循环按照循环形式分类包括单吸收循环、多吸收循环和复合循环。单吸收循环主要包括基本单效吸收循环、扩散吸收循环、膜吸收循环、热变换器循环、重力驱动的阀切换循环以及自复叠循环;多吸收循环主要包括再吸收循环、多效循环、中间效循环、多级循环、中间级循环以及GAX循环;复合循环主要包括喷射-吸收复合、压缩-吸收复合和膨胀-吸收复合等复合形式。现有吸收式制冷技术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且不局限于太阳能、中低温余热利用、冷热电联产、储能(蓄冷、蓄热),膜交换材料、高温下耐腐蚀材料,塑料热交换器等方面。吸收式循环现有循环结构的提出针对的是一定温度和浓度下循环,面对新的应用场景、新材料以及新吸收工质对,吸收式循环可以提出多种更高效、更宽热源驱动温度范围和溶液浓度范围的新循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