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56篇
电工技术   19篇
综合类   62篇
化学工业   86篇
金属工艺   1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6篇
矿业工程   9篇
能源动力   9篇
石油天然气   35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目前蒸汽吞吐产量预测模型假设条件简单、普适性差等问题,一般采用测试法和类比法综合确定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由于目前海上油田通常只开展常规测试,无法直接获得热采开发初期产量。笔者提出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确定新方法,建立蒸汽吞吐相对于常规开发的初期产量倍数预测模型,通过蒸汽吞吐产量倍数,将常规测试确定的产量转化为蒸汽吞吐产量。研究表明,蒸汽吞吐初期产量倍数主要受储集层渗透率、原油黏度、注入强度、蒸汽干度等因素影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建立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倍数与油藏地质参数及注入参数之间的非线性预测模型,该模型经实际生产数据验证,预测误差小于5%,可靠性高,能够为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海上油气田电网规模的不断增大带来系统短路电流水平的增加.针对海上油气田电力系统的特点,分析了短路电流计算方法,阐述了多种限制短路电流的措施及其优缺点,并探讨这些限流措施在海上平台的适用性.通过采用合适的限流措施,可有效限制短路电流,对保证海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表征煤层气藏强化开采过程中的复杂地质力学效应,同时考虑多孔介质全组份多过程物质运移特征,构建了煤层气藏强化开采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开发了相应的数值模拟算法,并据此进一步剖析了地质力学效应以及注入气组成对孔渗参数及注采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应力效应与基质膨胀/收缩作用均可显著地影响孔隙度与渗透率,但两者作用方向相反,注入CO2诱发的基质膨胀可使注入井附近渗透率损失近90%。随着杨氏模量的增大或者基质形变强度的降低,CO2突破时间提前,导致煤层气产量及CO2埋存量降低。研究成果可为煤层气产能准确预测及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侯胜珍  张健  王秀军  朱玥珺 《精细化工》2020,37(12):2585-2592
基于苯硼酸聚合物可以与存在于黄原胶糖环单元结构中的伯、仲醇羟基通过硼酸酯键形成动态共价微交联结构的性质对黄原胶进行改性。以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AIBA)为引发剂,通过水相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不同共聚比的丙烯酰胺(AM)、N-(3-二甲氨基丙基)丙烯酰胺(DMAPAM)和3-丙烯酰胺基苯硼酸(AMBB)的三元共聚物P(AM-co-DMAPAM-co-AMBB)。通过1H NMR、FTIR、元素分析和光散射对聚合物结构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与黄原胶复配体系的增黏性、流变性、抗老化性及抗干扰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P(AM-co-DMAPAM-co-AMBB)与黄原胶复配后对黄原胶溶液具有明显的增黏性,其中苯硼酸单体的摩尔比为1.0 mol%的聚合物对黄原胶溶液的增黏幅度达43.8%,在8074 mg/L的矿化水中增黏幅度高达56.4%,且复配体系具有良好的抗老化降解性,对乙二醇和1,3-丙二醇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L油田进行早期弱凝胶驱见效规律和效果评价。注采动态分析显示,弱凝胶驱时受效井含水越低,含水漏斗越不明显,且注入端吸水指数降幅、压力上升值和渗流阻力也越大。将整体技术和经济效果分析结果与其他化学驱油田进行类比,可知L油田早期弱凝胶驱开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以沁水盆地某区块68口压裂施工井中的8口失败井为研究对象,分析18次施工改造成功率仅78%的主要原因是煤储层破裂压力较高。造成破裂压力高的主要原因是射孔不够完善及地层滤失严重、施工过程中砂比使用不恰当以及煤储层自身的低杨氏模量和高泊松比。提出了3种解决措施:压裂施工过程采用大尺寸套管注入;研发适合煤储层压裂的高效压裂液体系,提高液体密度,增加井筒液柱压力;结合生产实际,采用高孔密、螺旋布孔方式使孔眼与裂缝起裂平面夹角最小从而降低破裂压力。此研究为煤层气井压裂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井间气窜现象会对稠油多元热流体吞吐井开发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减少气窜现象、改善热采开发效果,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观察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渗透率、韵律性、注入速度等因素与多元热流体吞吐井间气窜规律的关联。通过气体窜流系数来定量表征窜流程度,并据敏感性分析结果提出降低气窜发生概率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ROV扭矩工具(TT)是深水水下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水下机器人(ROV)作业装备。ROV扭矩工具系统是以ROV为核心,包括扭矩工具本体和控制系统,其结构尺寸和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是影响水下作业的便利性与作业成本的关键因素。依托南海某气田水下生产系统,参考ISO13628-8等规范,设计出具有多尺寸自适应接口、牙嵌离合换挡结构和锁紧机构的扭矩工具及其控制系统。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扭矩工具关键部件进行仿真分析。完成了扭矩工具的样机研制并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水下ROV扭矩工具的锁紧、解锁功能,换挡功能,马达闭环控制功能均可实现,技术参数满足设计要求。研究成果对ROV扭矩工具及其控制系统的技术发展和产品开发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页岩气资源丰富,选区评价是获取页岩气区块并实现勘探开发的前提,然而目前页岩气选区评价关键参数并不统一,关键参数标准及上下限仍存在争议并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亟需建立一套适用于高热演化海相页岩气的选区评价体系。充分调研了国内外页岩气选区评价方法、行业和企业标准及公开文献,开展了各类选区评价参数统计,优选了选区评价关键参数,探究了每个关键参数的上下限,建立了页岩气选区评价关键参数取值范围标准。研究优选出7个页岩气选区评价关键参数,主要包括有机碳含量(TOC)、成熟度(RO)、孔隙度、压力系数、埋藏深度、脆性矿物含量和页岩有效厚度。有机碳含量作为页岩气选区评价的首要关键参数,其下限可降到1.0%;成熟度RO是页岩气聚集形成的重要指标,其下限仍为1.3%,上限可提高至4.0%;孔隙度作为页岩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其下限仍为2.0%;压力系数作为页岩气的保存参数,其下限可降至1.0;页岩埋藏深度的上下限分别为1 000 m和5 000 m;脆性矿物含量作为压裂参数,其下限仍为40%;页岩有效厚度应选取TOC>2.0%、1.3%<RO<3.5%、孔隙度>2.0%和脆性矿物含量>40%的页岩层段,其下限为20 m。优选的选区评价关键参数及建立的上下限标准,对中国复杂构造背景下的高过成熟海相页岩气的选区评价和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处理技术等的发展,电气设备从现行的计划检修向状态检修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针对当前各类监测系统存在的标准不统一、系统割裂孤立、深度融合分析缺乏等诸多问题,提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气设备状态检修和智能运 维方法.首先,分析了电气设备状态检修定义和相关规范的解读;然后,提出了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的关键技术,包括多源数据预处理技术及不完备数据处理机制、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电气设备智能诊断技术、基于多维信息融合的电气设备综合状态评估等;最后,提出了海上油气田电气设备智能运维方案及其系统实现,为提升油气平台的智能化运营水平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