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8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化学工业 | 44篇 |
机械仪表 | 2篇 |
建筑科学 | 29篇 |
轻工业 | 115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2篇 |
无线电 | 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6篇 |
冶金工业 | 7篇 |
原子能技术 | 8篇 |
自动化技术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别建立同位素内标定量-QuEChERS净化-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方法一)和GPC自动净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方法二)两种方法,为检测食用油脂中欧盟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EU15+1PAHs)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方法。分别对104份食用油脂样品进行分析比较,对比两方法检测结果。结果表明:两方法均满足国内外对食品中PAHs检测的要求,方法一、方法二精密度实验RSD值分别小于5.4%、6.81%,平均加标回收率除个别外,分别在71.3%~111.6%、93.1%~119%范围内,RSD值分别小于5.0%、5.5%;标准曲线线性方程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998、0.990,方法一定量限范围为0.23~0.50μg/kg,方法二定量限为0.9μg/kg、检出限为0.3μg/kg;英国食品化学分析实验室能力验证(FAPAS)盲样测定结果均达到规定检测结果;两方法对104份油样的两组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整体分析和分不同油种比较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建立了针对食用油中EU15+1PAHs的分析方法,两方法均满足相应检测要求,且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膜吸附法、膜吸附-PEG法和膜吸附-超滤法对纯净水中病毒的富集效果,并对优选的富集方法的实验条件进行比对,旨在寻找高效的方法,为其他水体中病毒富集检测提供技术借鉴。方法 本文以MS2噬菌体为目标病毒,制作高、低浓度水样,建立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方法的标准曲线,进行定量检测。使用膜吸附法、膜吸附-PEG法和膜吸附-超滤法富集水样,并比较不同过滤膜、不同超滤管及两种核酸提取方法的回收率,选择最适方法。结果 膜吸附-超滤法、膜吸附-PEG法和膜吸附法回收率均值分别为19.80%±12.19%、12.71%±9.09%和9.05%±4.89%,各因素对回收率的影响顺序为:膜吸附-超滤法>膜吸附-PEG法>膜吸附法;高浓度>低浓度。混合纤维素酯膜的富集效果优于尼龙膜。100 K和50 K的超滤管富集效果无差异。硅胶离心柱法和磁珠法核酸提取效果无差异。结论 通过二次富集可提高富集效率,膜吸附-超滤法优于另两种方法,且其操作简单、耗时短、对设备依赖性低,易于推广。膜吸附-超滤法的实验条件仍可优化、完善,拓展其在不同水体和不同病毒富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江苏省部分地区2019年5岁以下食源性腹泻儿童中沙门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血清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从江苏省各设区市哨点医院肠道门诊采集食源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按照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进行细菌的分离与鉴定、血清分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收集3582份腹泻儿童粪便,沙门氏菌的检出率为2.9%,1~2岁患儿居多。全年均有检出,夏季高发。共有24种血清型的沙门氏菌,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分别占41.9%和18.1%。耐药检测结果显示,沙门氏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96.1%。其次为氨苄西林、氨苄西林/ 舒巴坦、萘啶酸和四环素,分别为67.5%、56.6%、53.5%和51.3%;对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噁唑、氯霉素和环丙沙星呈现中度耐药,耐药率分别为33.3%,31.6%和26.8%;对一、二、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有显著性差异。对阿奇霉素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为7.5%和2.6%。多重耐药率达72.4%。结论 江苏省部分地区腹泻儿童沙门氏菌感染以1~2岁高发,男孩多于女孩。主要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在临床用药时应选择较为敏感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江苏省沙门氏菌的耐药及其耐药相关基因的分布状况。方法 根据美国实验室标准化临床协会的操作规范推荐的肉汤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物敏感性,应用在线数据库分析基于多个位点序列型、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结果 至少一半以上的沙门氏菌对链霉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四环素、大观霉素、利福平耐药。尤其是对大观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高达90%以上。D群沙门氏菌是主要的血清群。ST11型为主要的序列型。与外排泵耐药相关的9种MFS耐药基因均可以检出,最多的沙门氏菌携带8种基因。结论 江苏沙门氏菌的耐药问题比较严重,在临床用药和畜牧业养殖中,应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油橄榄叶醇提取物(OLME)对D-半乳糖胺/脂多糖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昆明种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联苯双酯200 mg/kg·d)、OLME低、中、高剂量组(200、400、800 mg/kg·d)。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1 h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用600 mg/kg·BW D-半乳糖胺和40 μg·kg-1脂多糖腹腔注射以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末次给药12 h后,摘眼球取血,取材。用生化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谷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用试剂盒测定各组小鼠肝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活性。与模型组比较,OLME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活力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中MDA、TNF-α、IL-1β和IL-6含量显著降低而SOD活力显著升高(p<0.05),但OLME对GSH-Px改善作用不明显,仅OLME高剂量有一定效果;OLME低、中、高剂量均能显著降低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p<0.05)。OLME对D-半乳糖胺/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微囊化番茄红素的食用安全性。通过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和30 d喂养试验进行毒理学评价。结果表明:雌、雄小鼠经口最大耐受量为15 000mg/kg·bw,属无毒级,Ames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0 d喂养试验未见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血液生化及组织病理学有异常变化,微囊化番茄红素无急性毒性、致突变作用与亚急性毒性,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微囊化番茄红素作为保健食品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描述中国大陆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 对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网报告的全国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20年全国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101起,累计发病44 510例,住院15 193例,死亡6例。平均每起事件的发病人数为21例。50.9%(1 069/2 101)的暴发未确定致病因素,21.2%(446/2 101)的暴发事件未确定原因食品。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已知病因暴发事件65.7%(678/1 032);引起死亡的暴发事件首要因素是化学性因素,占总死亡人数的83.3%(5/6)。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和蜡样芽孢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分别占已知病因暴发报告的14%(145/1 032)和13%(135/1 032)。最常见的原因食品为肉类食品(9.2%,194/2 101)、误食有毒植物(8.8%,184/2 101)和米面食品(8.1%,171/2 101);9月是高发月份(20.2%,425/2 101);暴发中的原因食品受污染的环节主要为制备食品时加热温度或时间不充分,或者误食误用有毒动植物、化学物质,以及对食物储存不当。结论 学校和食品安全管理相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指导及监督管理,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针对中小学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各部门紧密合作,加强现场卫生学调查。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也逐渐提升,人们能够选择的食品种类也更加丰富。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食品种类的增多,各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逐渐涌现,其中彳艮多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本文就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及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同时收集病例临床检查、检测、救治等临床信息,分析比较食用野蜂蜜人群发病风险与食用时间、食用量的关系。采集剩余野蜂蜜,进行可疑毒物成分检测。结果共发现12例病例,均为S村村民,其中危重率为58%(7/12),病死率为25%(3/12)。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67%,8/12)、腹泻(58%,7/12)、呕吐(58%,7/12)、头晕(58%,7/12)、恶心(50%,6/12)和头痛(42%,5/12);58%(7/12)的病例存在肝、肾和心肌功能损害。流行曲线显示点源暴露模式。12名病例均食用了同一个蜂巢的野蜂蜜,食用蜂蜜者发病率为100%(12/12),未食用者未发病。食用者潜伏期中位数为21 h(潜伏期范围:5~29 h),食用量在1~6个手指之间,食用量与潜伏期呈负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测显示野蜂蜜中含有雷公藤及博落回2种有毒植物花粉。结论本起事件是一起食用含有雷公藤及博落回2种有毒花粉野蜂蜜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建议在有毒植物生长区范围内应考虑划定蜜蜂禁养区及禁养季节,广泛宣传并指导蜂农有效避开有毒花粉,以减少蜂蜜中毒的发生;此外,建议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消费者对野蜂蜜的整体认知。 相似文献
10.
碘盐是缺碘地区人群获取碘营养的主要途径,就沿海产盐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由于经常食用海产品是否需要食用碘盐的问题,及了解食用海产品在补充人体碘营养方面的作用,2006年连云港市盐务管理局和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人员联合对海盐产区339名12岁以上人群的碘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人群碘营养状况主要与碘盐摄入量有关,与海产品食用量也有一定关系,海盐产区居民坚持食用碘盐是获取碘营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