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8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9篇
电工技术   123篇
综合类   39篇
化学工业   130篇
金属工艺   17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83篇
矿业工程   10篇
能源动力   197篇
轻工业   28篇
水利工程   18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1篇
冶金工业   8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地域、季节限制,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属性,从而导致供需不匹配,跨季节储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然而,传统地下跨季节储热具有储热方式单一、热量损失大等缺点,本文将水箱储热和地埋管储热相结合,组成新型跨季节复合储热系统.建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复合储热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储/释热质量流量、储热体模匹配、地埋管数量和层间距以及土壤热导率等参数对储热体温度、储/释热量、储/释热功率和热量损失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储/释热质量流量的增加,系统效率也逐渐增加;储热体规模匹配α值增加,系统效率随之上升,但水箱体积占比的提高,会导致热量损失增大,故储热体规模匹配需综合考虑,既要能达到较高的系统效率,获得较大的储/释热功率,又需尽量减少投资成本,同时降低热量损失;提高地埋管数量,有利于增加储/释热量,提升系统效率;地埋管层间距的增大,增加了储热体土壤体积,从而降低了储热温度,不利于释热的进行,导致系统效率降低;土壤热导率的增加,强化了土壤间热量传递,地埋管储热功率增加,储热峰值温度也因此提高,然而热量散失也加快,释热功率显著降低,导致系统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2.
吸附储热是一种有着较高储热密度和较低热损失的储热方式.沸石-液态水吸附储热系统以沸石颗粒作为储热介质,具有系统简单、换热性能好和储热密度大等优点.利用Fluent建立了反应器二维轴对称对流换热模型,分析了进水流速、反应器高径比和颗粒粒径对系统释热过程出口水温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计算条件下,该系统能够获得最大70℃的温升幅度,且进口流速越小,温升幅度越大;高径比越大,温升幅度越大,当高径比≥1.5时,温升不再随高径比的增加而增大;此外,粒径越小,反应速率和温升幅度越大,也越有利于沸石与水的充分反应.本研究有助于完善固-液吸附过程释热特性,为沸石-液态水吸附储热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先将有机相变材料硬脂酸丁酯与膨润土进行复合制备硬脂酸丁酯/膨润土复合相变材料,再将其掺入到普通硅酸盐水泥中制备储热复合水泥板的方案.以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液相插层法制备出了硬脂酸丁酯/膨润土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和DSC测试结果表明硬脂酸丁酯嵌入到了有机改性膨润土的纳米层间.制得的硬脂酸丁酯/膨润土复合储热材料的相变潜热与基于复合材料中有机相变物质量百分率的计算值相当.硬脂酸丁酯/膨润土复合相变材料具有很好的性能稳定性,与普通硅酸盐水泥之间具有良好相容性,制得的储热复合水泥板的抗压强度合格,而且其导热性能明显优于由纯硬脂酸丁酯制得的储热水泥板.  相似文献   
4.
用六水氯化钙作为相变材料的换热器储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一种以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作为结构基础、管内充填相变材料——六水氯化钙的新型相变材料换热器的储热性能。对这种新型相变材料换热器分别通入温度不同的冷热流体,利用温度测试系统对其进口、出口的温度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相变材料换热器结构能将温度较高的热流体的热能通过其管内充填的相变材料储存起来,必要时又可以将储存的热能释放给所需的流体中,从而使其既具有热量交换的功能又具有热量储存的功能。它主要适用于温室、暖房、工业生产中的低品位热能的回收和利用,还可以应用于热能供应与人们需求之间不一致的场合,如太阳能热利用、采暖和空调领域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太阳能跨季节储热耦合热泵系统物理模型和非稳态传热数学模型,利用VisualBasic软件对太阳能跨季节储热耦合热泵系统性能进行了仿真模拟,并对集热器循环水泵启动温度、储热时间段、水箱容积与集热器面积比(V/A)和地下储热循环水泵启动温度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太阳能跨季节储热耦合热泵系统设计和系统运行性能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优化配置,以此才能保证系统运行可靠、经济和节能.  相似文献   
6.
太阳能相变储热系统对木材干燥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木材太阳能干燥间歇性的不足,在原有太阳能干燥装置的基础上,增设了多管道叉排石蜡相变储热系统,并在小型试验台上模拟了木材太阳能干燥过程。试验研究表明:该干燥装置中储热系统供风温度对木材干燥速率的影响最大,干燥速率随着供风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最大的差值达到0.29%/h。;其次是循环风速,随着循环风速的提高干燥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风速为1.5 m/s时的干燥速率最高,为1.0%/h;而石蜡管的管排数对干燥速率几乎没有影响,不同管排数下最大的差值为0.05%/h。此装置最优的干燥条件为:石蜡管管排为9排,循环风速为1.5 m/s,供风温度为65℃,此条件下干燥速率可达1.06%/h。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木材太阳能干燥设备储热系统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混合纳米填料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混合纳米填料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制备以碳纳米管和银(或氧化铝)纳米颗粒为二元混合填料的有机类复合相变材料.采用瞬态平面热源法导热仪对复合相变材料在室温下固态时的有效导热系数进行测试.研究中综合考虑填料总加载量、碳纳米管/纳米颗粒的配比以及基底相变材料对复合相变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和纳米颗粒填料之间是互相抑制的,混合纳米填料所导致的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增长甚至低于仅添加单一碳纳米管或纳米颗粒时的效果.在本研究所关注的较低的总加载量下(最高体积分数为1.5%),尚不足以构建出能够实现混合填料协同效果的有效导热网络.纳米填料分布的微观表征图片证实,虽然混合填料各自的分布都较为均匀,但导热机理的差异和较高的界面热阻使得不同纳米填料之间无法体现出理想的协同效应,反而导致当单一纳米填料之间的导热通路被破坏时会呈现出反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真空熔融浸渍法制备单硬脂酸甘油酯(GMS)/泡沫金属复合相变材料,并利用纳米石墨片(GnPs)进行改性实验,研究改性后的性能;对复合相变材料进行导热率、SEM、XRD、DSC测试。结果表明,复合相变材料制备过程中无反应,有较好的相容性;有机物较好地吸附在泡沫金属骨架上,经GnPs改性后,在金属孔隙中形成纳米级的层状褶皱结构,提高了吸附性和热导率;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随填充量的增大而增大,PPI大的泡沫金属对GMS吸附更好,但是热导率有所降低,GnPs改性后甘油酯的填充量和材料导热系数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载体材料与相变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机制,以聚乙二醇(PEG)为相变材料、分子筛MCM-48和有序介孔碳CMK-5为载体材料,采用物理共混的方法制备PEG/MCM-48和PEG/CMK-5两类定形相变材料.利用氮气吸附、TEM、FT-IR、XRD和DSC等表征技术,研究定形相变材料中载体材料的表面性质对相变材料PEG的定形能力、结晶度、相变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CMK-5和MCM-48具有相似的有序介孔结构,但是其化学组成不同;CMK-5与PEG的界面相互作用力弱于MCM-48与PEG的界面相互作用力.因此,PEG在CMK-5中的结晶度和相变焓均大于其在MCM-48中的结晶度和相变焓.  相似文献   
10.
1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简介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耗为代价的,据统计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量占全球增长量的52%,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26.5亿tce,超过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0%,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工业能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70%左右,而工业能耗的60%~65%都转化成为载体不同、温度不同的余热。据保守估计,每年我国国内的低温余热发电设备市场需求量至少在5×106k We左右,意味着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有数千亿元的市场。(1)低温余热的定义在工业领域,可利用的低温余热分为汽(烟气、蒸汽)、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