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10篇
化学工业   7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IntroductionGold nanoparticles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in manyfields duetotheir some special properties al-though goldis very popularfor beingchemicallyinert[1-3].For example ,gold nanoparticles as amplificationtags havebeenthe subject of research directed at gene analysis[4]and antibody or antigen detection[5-7]due to the large di-electric constant ,ease of preparation,andits biocompati-bility[8].Nanoparticles in the range of 1-10 nmin diameterwould display electronic structur…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JT-4/JT-1G加氢催化剂在焦化于气制氢装置中的组合使用情况。结果表明:JT-4/JT-1G加氢催化剂组合具有良好的低温烯烃和有机硫加氢活性,焦化于气经加氢精制后,烯烃的体积分数由4%~7%降为小于0.5%,总硫(有机硫)质量比由300μg/g降到小于0.5μg/g,满足了制氢工艺条件要求,同时降低了催化剂成本。  相似文献   
3.
以厌氧产氢反应器出水为底物,在序批式反应器中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结果表明,以厌氧产氢反应器出水为底物,在60d内能够培养出粒径大、沉降性能优异且对污染物去除能力强的好氧颗粒污泥。在活性污泥的颗粒化过程中,伴随着污泥体积指数的减小。污泥的粒径和沉速增大,反应器内的污泥浓度增加,从而提高了反应器的处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CSTR和ACR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运行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建政  于泽  昌盛  苏晓煜 《化工学报》2012,63(5):1551-1557
为寻求更好的连续流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模式,以稀释糖蜜为底物,控制反应系统为丁酸型发酵,比较研究了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和厌氧接触式反应器(ACR)的启动运行特性。结果表明,以经曝气培养的下水道污泥为接种物,在接种量4.8 g MLVSS·L-1、进水COD 5000 mg·L-1、HRT 12 h、温度(35±1)℃和pH 5.5~6.0等相同条件下,CSTR系统可以更快地达到稳定的丁酸型发酵状态,而ACR系统因其有效的生物持有能力而在产氢性能方面更具优势。在稳定运行状态下,ACR系统的底物酸化率、产氢速率和污泥的比产氢速率分别为44%、9 L·d-1和0.15 L·(g MLVSS·d)-1,分别是CSTR系统的1.62、2.05和1.15倍。  相似文献   
5.
营养生态位位于产酸发酵菌和产甲烷菌之间的产氢产乙酸菌,其分离培养困难,种子资源匮乏,限制了基于强化产氢产乙酸功能作用的高效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开发.在前期获得对丙酸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产氢产乙酸茵互营共培养体7-m-2a的基础上,探讨了丙酸质量浓度、氮源、ca^2+、Fe^2+、Mg^2+和泛酸等对其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产甲烷互营菌群对pH变化的响应,对于寻求提高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效能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处理制糖废水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的运行为基础,考察不同pH对反应器运行效能及产甲烷互营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COD 20 000 mg·L-、HRT 8 h的条件下,当进水pH分阶段由6.9降至5.4时,UASB系统的pH随之从6.8 ~7.4下降至5.7 ~6.7,导致COD去除率降低了23.3%,出水中残留丙酸提高了3.9倍.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产氢产乙酸菌群在UASB中的多样性显著低于产甲烷菌群,其分布和优势度受pH降低的影响显著.以Eub 19(Pelotomaculum)为代表的食丙酸产氢产乙酸菌在偏酸环境中的优势度明显减弱,而食乙酸产甲烷菌及部分食氢产甲烷菌对pH下降响应并不显著,且随着pH下降,耐酸的食氢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 ferruginis和Uncultured Methanobrevibacter的优势度逐渐增强.由此可见,与产甲烷菌群相比,UASB系统中的产氢产乙酸菌群对pH的变化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7.
化石燃料的消耗和有机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利用有机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制氢是可持续且环境友好的。为了克服单一底物厌氧发酵制氢存在的因营养元素不均衡、毒性抑制和微生物种类较少等导致氢气产率较低的局限性,不同类型的底物厌氧共发酵制氢技术得以开发,然而现阶段仍然存在过程机理不清楚和关键工艺参数不明确等问题。本文综述了有机废弃物厌氧共发酵制氢的必要性、优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了不同有机废弃物混合比、有机负荷、发酵温度、水力停留时间、初始pH以及固液比、搅拌方式和反应器类型等关键工艺参数特征及其范围,分析比较了不同有机废弃物厌氧共发酵体系的氢气浓度及产率、发酵液pH、氨氮和挥发性脂肪酸及其组成等工艺特性,总结了产氢功能菌群及其产氢特性及不稳定系统特征微生物。随后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其在底物利用范围及其预处理、过程机理、技术完善及其综合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有机废弃物厌氧共发酵制氢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复合益生菌制剂对人体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该实验招募到15名健康志愿者,连续服用4周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干预前后收集志愿者的粪便样品,通过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干预前后粪便中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其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制剂干预4周后,人体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和Evenness指数不变(p>0.05);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增加;在属水平上,除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增加以外,复合益生菌制剂干预对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多尔氏菌属(Dorea)和真细菌属(Eubacterium)等肠道内产氢气细菌的相对丰度也产生影响。由此认为,该复合益生菌制剂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的作用,能够提高肠道内一些有益菌的丰度。  相似文献   
9.
高效产氢突变体UV-d48的筛选及释氢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南琪  郑国香 《化工学报》2007,58(3):755-758
氢气以其清洁、可再生及无污染等特性将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能源之一,目前,菌种的产氢能力相对较低是影响发酵法生物制氢工业的一个关键因素之一。利用紫外线对产氢细菌Ethanologenbacterium sp.ZGX4进行连续辐射诱变和筛选,经连续传代稳定性实验考察后,得到一株高效产氢突变菌株UV-d48。温度37℃、初始pH 6.0和葡萄糖浓度10g/L的静态实验条件下,它的单位体积产氢量为2998.5 ml/L,最大产氢速率为34.4 mmol/g·h,分别比对照菌株提高了65.1%和56.4%;其氢气产率为2.61 mol H2/mol glucose,是对照ZGX4的1.54倍,主要的液相末端产物是乙醇和乙酸,与出发菌株相似。高效产氢突变体UV-d48的出现为进一步探讨产氢细菌的产氢代谢机理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发酵条件对发酵产氢细菌B49产氢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间歇发酵实验,研究了葡萄糖浓度、接种量、温度、氮源、不同有机底物对发酵产氢产酸细菌新菌种IM9(AF481148 in EMBL)生物产氢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量影响IM9的产氢;IM9生长和产氢适宜温度均为35℃;IM9不能利用无机氮源,而有机氮是IM9生长、产氢的适宜氮源;葡萄糖是IM9发酵产氢的最适宜底物,当浓度为10g/L时,IM9的葡萄糖利用率为100%,氢气得率为1.69molH2/mol glucose;此外,IM9可利用小麦、大豆、玉米、土豆及糖蜜废水和啤酒废水产氢,其中利用糖蜜废水、啤酒废水产氢分别为137.9ml H2/g COD和49.9ml H2/g C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