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5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67篇
化学工业   273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184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8篇
轻工业   12篇
水利工程   43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无线电   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篇
冶金工业   9篇
自动化技术   5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 this work, neat and modified nanodiamond (ND) particles were embedded into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HDPE) membranes to improve hydrophilicity and antifouling properties. The membranes were prepared via 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TIPS) method and used for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membrane bioreactors (MBR) system. To prevent the agglomeration of ND, it was modified using two methods: thermal carboxylation (ND-COOH) and grafting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ND-PEG). Membrane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ND-COOH and ND-PEG nanoparticles ranging from 0.00 to 1.00 wt % were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using a set of analyses including water contact angle, pure water flux, tensile strength,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It was found that the optimum contents of ND-COOH and ND-PEG nanoparticles were 0.50 wt % and 0.75 wt %, respectively. The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nanoparticles and HDPE matrix was studied based on Pukanzsky model. To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membranes, critical flux, filtration experiment in the MBR, and fouling analysis of membranes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fabricated membranes, 0.75 wt % HDPE/ND-PEG membrane had the highest water flux and the best antifouling properties. © 2019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19 , 136, 47914.  相似文献   
2.
赵诚  江涛  周杉 《净水技术》2020,39(2):32-35
某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10万t/d,采用AAO+MBR工艺,设计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由于运行时间较长,MBR运行系统存在产能下降、膜丝断丝脱落、污堵和清洗频次以及强度增加等问题,严重影响正常生产运行。针对MBR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具体改造建议,并总结运行经验,进一步优化MBR膜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为其他污水厂MBR膜系统运行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维护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3.
微污染水处理中混合液特性对膜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研究了各工艺条件下的膜污染状况和混合液特性变化对膜阻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PAC和原水可生化性较好时都利于减缓膜污染。它们分别通过增加膜表面泥饼层的孔隙率和增大混合液的粗径分布来提高混合液可过滤性,使沉积层阻力Rc分别降至原MBR工艺的51.4%和33.3%。试验证实与原MBR工艺相比,投加PAC和采用可生化性较好的原水后,单位膜面积处理单位体积湖水时膜比通量的下降率分别由4.64%m^-1下降至1.85%m^-2和14.31%m^-1。  相似文献   
4.
对单级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在四种工况下反应器对COD和氮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对COD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在93%以上;对于氮的去除,反硝化是该工艺的关键控制步骤,通过改变运行工况和增加污泥浓度,使NH^+4-N的去除率达90%以上,TN的去除率达83%以上。  相似文献   
5.
针对移动硬盘的加密系统分区无法被正确辨识而导致误格式化的问题,应用文件系统过滤驱动技术,结合硬盘主引导程序及分区表机理,对现有的基于虚拟磁盘的移动硬盘加解密方案进行了改进,在加密分区包含可运行操作系统的情况下,增加了盘符自动隐藏及恢复的功能。以开源加密软件Truecrypt为例,利用安装了视窗操作系统的固态移动硬盘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影响加密操作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盘符自动隐藏及恢复功能避免了用户的误格式化操作,从而提高了移动硬盘加密系统分区的安全性和隐蔽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某PTA企业生产废水的处理现状以及采用MBR工艺改造废水处理系统的工业化模拟试验。包括MBR的启动和污泥的驯化,以及在不同的CODCr负荷下的运行情况。当污泥的质量浓度在6.5g/L左右,溶解氧质量浓度控制在2mg/L,HRT在15h时,CODCr的平均去除率能达到93.80%;氨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达到90.28%和89.37%。试验期间,还考察了非常态下膜的污染耐受性以及微生物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本主方向关系的反关系推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入研究了基于MBR的主方向关系的反关系推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对象本身的基本主方向关系的反关系推理算法。在理论上对该算法的正确性和完备性进行了证明,并通过与实际情形逐一对比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无磷条件下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化工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岩  王宝贞  尚琳  王琳 《现代化工》2003,23(2):46-49
在进水不含磷条件下,对膜生物反应器(MBR)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充分利用体内储存的聚磷酸盐及死亡细胞和碎片中的磷进行生长,因此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仍能增加,最后稳定在8.5 g/L;化学需氧量(COD)处理效果一直较好;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可达90%及70%;系统经历了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两个阶段。在缺磷的情况下,MBR系统的处理结果并未受到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M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中膜的污染和清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M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中膜通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膜污染是影响膜通量的重要因素,运行过程中膜通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仅用14h就衰减了约21%;膜清洗先采用物理方法(空曝气+反冲洗),再用化学方法,最终可使膜通量恢复至90%以上;使用的两种化学方法中第二种清洗方法使用后膜的运行周期较长,同时运行中还可配合其他方法减缓膜污染。  相似文献   
10.
MBR-SNAD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效能及微生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考察基于膜生物反应器(MBR)的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NAD)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可行性,在SNAD工艺稳定运行的MBR中逐步加入生活污水,同时微调曝气量及HRT等参数,考察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通过物料衡算计算不同阶段反应器内的脱氮路径,同时通过克隆-测序技术分析了微生物种群特征.结果表明,MBR-SNAD工艺可以实现生活污水中C、N及SS的同时高效去除,总氮去除负荷达0.65 kg/(m3·d),出水氨氮小于5 mg/L;COD去除率达87%,出水COD小于50 mg/L;浊度去除率达99%,出水浊度在1 NTU以下,SS在10 mg/L以下,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排放标准.反应器中存在约12%的反硝化脱氮和88%的全程自养脱氮(CANON),实现了异养脱氮和自养脱氮的协同合作.好氧氨氧化菌、厌氧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菌共存于系统内.MBR-SNAD是处理生活污水的适宜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