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2篇
水利工程   9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涝池记忆     
胥亚军 《陕西水利》2009,(4):152-152
我家住在渭北旱塬,村上的涝池就位于我家门前.在我的记忆中,涝池永远是神圣的.  相似文献   
2.
林晓丹 《中国园林》2022,38(12):121
旱涝共存压力下黄土台塬传统聚落形成了“围池而 居”的形态,以及可识别的地域景观特征。首先,基于多次 田野调查、文献查阅、历史卫星地图分析、口述史等研究方 法,解析水池与传统聚落空间建构之间的关系,从“池-巷” 组成的蓄水排涝体系及“池-庙”形成的地方社会场景两方 面,总结归纳水池所塑造的风土聚落景观特征,并挖掘其中的 生存智慧。其次,将“池-巷”蓄水排涝体系归纳为“多池联 动”“分巷汇水”与“边缘拦蓄”3种模式,总结“池-庙”地 方社会场景赋予水池及其周边公共建筑基础服务设施之外的文 化景观作用。最后,总结传统蓄水池进出水口及配套设施的设 置方式,并通过口述史记录总结水池的地方营造技艺。  相似文献   
3.
宋科 《陕西水利》2010,(3):163-164
我出生在渭北旱塬一个不足600人口的村庄,塬高沟大地下水位深是家乡显著的自然特征。村子三面深沟环绕,形如半岛,倘若在冷兵器的战乱时代,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绝对是福祥吉兆平安之乡。站在村东放眼望去,滔滔黄河一派白茫茫景象,尤如一幅接地连天的写意画。倘若在初升的阳光下眺望,  相似文献   
4.
陇东的“渗坑”与“涝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甘肃陇东地区地处黄土高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万,共辖7县1区,年均降雨量505毫米,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位深,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因此,陇东人特别爱惜水、保护水和善于开发利用水,其中"渗坑"和"涝池"就是陇东农村世代保护、开发、利用雨水资源的重要设施,是陇东传统水利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陇东一道颇具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5.
旧式涝池的改造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涝池,即“水塘”。我国西北黄土高塬地区的一种蓄水没施,多开挖在路边村旁,用以拦蓄地面迳流,防止土壤冲刷,涝池中的存水可供畜用、洗涤,富余者还可灌溉农田。涝池起源于何时?笔者无从考究,但肯定地说,相当长时间以来,人们就利用这种设施改造自然,满足需求。特别是在旱塬地区,涝池默默无闻地起着造福于人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水沟小流域雨洪资源调控利用方式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雨洪拦蓄、调控利用作为突破口,对清水沟小流域雨洪资源利用进行了规划与实施。经过5年的实施,不仅使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得到综合防治,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而且为高塬沟壑区雨洪资源的高效利用树立了样板。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陕西黄土高原塬面侵蚀特性,探索塬面保护各项措施布设,为优化治理措施设计提供借鉴。根据陕西黄土高原塬面区水土流失特点,统计调查近期实施的塬面保护项目,分析各项措施的建设难易、成本高低、效果好坏,总结不同措施建设经验,提出塬面保护优选方案。在塬面保护措施中,为解决塬面集中排水冲刷而采取排洪沟、排水竖井、涝池调蓄、沟边埂等多种工程措施,可起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怀念涝池     
人们对镜梳妆,总想把自己打扮得风姿绰约、美丽动人;但面对一面面生态失衡的镜子,你还有这份心思么?!  相似文献   
9.
位于高寒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吾土斯山灌区干渠末端退水涝池,在施工过程中,基础预浸水处理工作扎实有效,基本消除了基础原土层的湿陷性,提高了地基承载力;库区基础分层翻压处理,既有效地延长了渗径,又为涝池稳定提供了可靠支持;库区土工膜铺设完全截断了内水外渗的问题,加大了涝池防渗保险系数.由于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施工工艺合理,工序管理严格,组织机构健全,措施得当,因此工程建成后没出现过任何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北方干旱区恢复完善农村涝池一举多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涝池曾是北方干旱区利用农村院落低洼处聚集雨水的池塘,既是排涝池,又是雨水利用蓄水池,是西北农村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据查有上千年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水利保障能力提升及城镇化发展,农村涝池逐渐消失。党的十八大以来,水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等得到高度重视,有效恢复完善农村涝池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