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建筑科学   10篇
轻工业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冶金工业   8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数字设备在插画创作中的运用,数字化生存已被越来越多的从业者与学界研究人员注重。但数字化的宏观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生活水平与欣赏能力的提高,怀旧意识的增强,追求生活品质的愿望凸显,以及审美心理中的大众化与个性化的矛盾性共生,因此手绘插画依旧有它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Photo Noise     
Like past avant-garde movements, glitch and nois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re used to reveal the materiality of the medium. But instead of providing insight or clarity into the politics or social conditions of a technology, they demarcate broader conditions of opacity and blockage, contributing to what Jodi Dean has called ‘communicative capitalism’. The work of German photographer Thomas Ruff alongside the Düsseldorf School, New Photography and JPEG technology are used in this article to illustrate this tendency as a move away from meaning and toward visual noise and communicative breakdown. I use three core analytic registers: the deliberate failure to adhere to visual norms, communicative failure and machine failure and breakdown. Ruff’s work uses visual noise as art to at once reaffirm pervasive conditions of breakdown, failure and decline in high-tech global capitalism, while simultaneously providing a temporary reprieve from these conditions through an emergent form of visual beauty.  相似文献   
3.
奥康纳小说刻画了一群在社会转型中丧失财产和地位的南方老白人,他们的物质生活每况愈下,精神上经历着错位和失落,终日沉醉在过往的幸福时光之中,对当下世风大加批评。这种美化过去生活、消极反抗现实的处世态度使得他们的生存日益边缘化,甚至还会引发极为惨重的后果。对那些固守传统、恋旧讽今的长者,奥康纳在善意嘲讽的同时,也表达出真挚的理解和同情。  相似文献   
4.
徐明松 《建筑师》2013,(5):43-47
本文试图勾勒威尼斯建筑学派的领导人物塔夫里如何透过柯布西耶的系列研究发现,塔夫里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了不同的诠释与批判,像乡愁、场所、涵构、技术、自然与乌托邦等概念。最后,塔夫里指出必须在城市的尺度上解决现代性的问题,权力的集中与公共部门的整合是必然的。这却与此刻时代的走向相龃龉。  相似文献   
5.
A vibrant centre of cultural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interwar Paris attracted many photographers from central Europe. Bringing with them inherited traditions and visual lexicons from their countries of origin, this heterogeneous group of photographers, which included Ilse Bing, André Kertész and Germaine Krull, put their acquired skills and habits to use in new contexts,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each other, from their engagement with the vibrant culture of France, and most of all from a widespread fascination with Paris as photographic topos. Responding to nostalgia for images of a ‘popular Paris’ in the illustrated press, these photographers accomplished an alchemical transformation of Paris into a city in which past and present were poignantly reconciled. At the same time, many of their photographs, shot through with themes of exile and homelessness, reveal the fragility of the myth of a ‘popular Paris’, particularly after the adv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rises in the 1930s.  相似文献   
6.
马建华 《包装工程》2018,39(18):292-295
目的探究版面怀旧感设计的意义和方法。方法分析集个性、文化、信赖元素为一体而具有怀旧感共鸣作用的版面,提出怀旧感版面设计应着重从版面的色彩、图形、字体、排版、材料及肌理等方面进行怀旧元素的集成设计。结论怀旧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追求的情感需求,版面中怀旧感设计也将是设计师值得研究的永恒课题。版面设计的怀旧需求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和提高而有所突破和发展,设计者的方法应从书籍、电影、电视、多媒体等各种媒介上得到新的启发,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结合,通过版面设计中的色彩、图形、字体及排版、材料及肌理4种表现方法来营造怀旧效果,使消费者在怀旧感消费的驱使下全面提升版面的阅读价值与欣赏价值,进而实现版面设计在形成个性化、体现文化性、产生信赖感3个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文创产品带动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传承,将古籍文化推介给群众,助力古籍的保护和传播,探究将怀旧理论应用于中国古代典籍文创产品中的情感化设计策略。方法 基于中国古籍的发展现状和其文创产品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重点针对怀旧需求的层次和其对文创产品的触发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出怀旧需求融入文创产品的层次,包括感官植入层、触点再现层、情感修复层,并融合古籍的怀旧需求诱发因素,从质色味的延续、古籍情境重现、精神家园回归进行设计策略的探索。结论 将怀旧理论引入中国古代典籍文创产品中,更容易掌握使用者的核心关注点和情感需求,给古籍文化以更现代化的诠释,提升大众对中华优秀古籍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古籍文化的创新型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8.
复古怀旧风格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仲文 《包装工程》2017,38(12):208-210
目的探究复古怀旧风格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体现与应用。方法在简述复古怀旧风格的基础上,结合复古怀旧风格在包装设计中经常应用的几个重要元素,探究复古怀旧风格在茶叶包装、酒类包装中的体现方式,并结合具体实例论述应用的可行性。结论复古怀旧风格在包装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增强商品的文化内涵,提升视觉传达效果,演绎新的潮流。  相似文献   
9.
张丽莉 《中外建筑》2010,(7):108-109
济南市省府前街商业项目充分挖掘济南的历史文化风貌,用中式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将中国古典化的元素进行保留,并穿插新的时代符号,在历史和现代的融合中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都市文学掀起了一阵炽烈的怀旧热潮,作为旧城改造更新典范的新天地,系由在历史风貌遗产保护中发挥着的怀旧空间特质(想象和记忆)和现代性深重的迷恋而达成,本文的核心是在其具体而丰富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抽象而厚重的感觉。现代性下的建筑(architecture)、身体(body)、记忆(memory)、意象(image)、自我(self)及其携带的意义体(meaning)作为隐在的文化元素共同参与到旧城改造的事件中来,新天地是这些元素的集成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