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7篇
化学工业   4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21篇
轻工业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55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4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ger Lytje 《AI & Society》1996,10(2):142-163
Participatory design strategies have placed the user at the center of the design process, leaving computer software designers without guidelines for how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software system. This paper aims to bring the designer back to the center of the design process. and the way of doing it is to consider computer software as text. Three different text theories are presented in order to explain what is meant by text, namely pragmatics, structuralism and deconstructivism. Finally it is discussed how the design processes should be understood, and how they should be organized when taking the text point of view of computer software.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人们的交流方式逐渐由文字向图像化转变,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围也随之延伸到语言文字之外的图片、声音、颜色等社会符号。文章运用社会符号学框架下的视觉语法理论分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这个多模态语篇,说明除语言文字以外的其他社会符号也是意义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吴琼  褚鹏  张瑜 《包装工程》2016,37(14):77-80
目的确定设计语用学研究范畴,建立设计语用学的研究范式,进而通过设计语用学理论发展对设计方法论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从设计符号传播语境视角出发,对设计方、用户和用户的社交对象之间的设计符号传播模式进行论述。结论结合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和设计事理学理论,得出了设计语用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意义、研究核心及整合产品设计营销传播与定义设计符号使用场景两种设计语用学的研究路径,完成了设计语用学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述了新技术不断发展趋势下的主题性室内设计,重点从符号学的语义、语用和语构进行展开,来说明主题性室内设计,并对主题性室内设计方法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今后进行主题性室内设计民族性和多样性的方向,是中国当代主题性室内设计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5.
针对图标设计缺乏理论思想指导的现状,从理论上解释了符号的表达和理解过程,分析了符号的四个重要因素,并以范例形式解释了如何在图标设计中应用,给出了图标设计的一般流程。最后,总结了图标设计需把握的两个要点:一是功能需求;二是用户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非主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以节日为例论非主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蔓延的现象和原因,探讨了非主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的影响,并从中得以启示,以期用设计的方式重构传统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7.
论文系统分析了符号学与建筑空间设计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依照建筑符号学的基本框架,结合实例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规律、意义及其表达方式。探索中国建筑空间形式的符号学意义上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工业产品的设计越来越注重情景意义。在分析情景化设计理念和古典园林借景理法基础上,进行了生活情景研究、情景化设计定位和情景符号化的分析,提出了产品设计的情景化设计方法,把产品设计提升到生活方式设计和人文设计的层次,拓展产品的内涵与外延,使产品能够触物生情、传情达意。从而使工业产品更加"自然化"、"人性化",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我试图通过解读修辞学的发展历程,探究符号学发展的必然性,由本不存在修辞,到需要修辞,再到修辞的消亡的逻辑关系,联想到设计符号学的发展历程竟与其如此惊人的相似,由仅追求原始功能,到添加装饰满足非本质的需求,继而又摒弃装饰成分,聚焦其本质所在的现代设计,就像我在文章开头说的乙杂邢薜姆绞奖硐治尴蘧褪敲烙是象征的精髓一样,以最简洁的形式传达了最准确的信息,是设计符号学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0.
In multi-agent systems,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is an active field of research.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evolutionary strategies to the self-emergence of a common lexicon in a population of agents. By modeling the vocabulary or lexicon of each agent as an association matrix or look-up table that maps the meanings (i.e. the objects encountered by the agents or the states of the environment itself) into symbols or signals we check whether it is possible for the population to converge in an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way to a common lexicon, so that th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is optimal. We have conducted several experiments aimed at testing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converge with evolutionary strategies to an optimal Saussurean communication system. We have organized our experiments alongside two main lines: first,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he population size on the convergence results. Second, and foremost, we have also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he lexicon size on the convergence results. To analyze the convergence of the population of agents we have defined the population's consensus when all the agents (i.e. 100% of the population) share the same association matrix or lexicon. As a general conclusion we have shown that evolutionary strategies are powerful enough optimizers to guarantee the convergence to lexicon consensus in a population of autonomous ag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