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7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8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环境舒适度的理论扩展和街景大数据的应用实践,在城市尺度下对北京和上海2座城市的街景在舒适度感知、影响舒适度的元素以及城市间街景舒适度分布差异方面进行探讨。采用图像语义分割技术,依据街景元素构成特征,通过聚类方法对其进行分类,而后通过网络问卷收集街景舒适度的主观评价。通过相关性分析及数据对比,成功建立了人们对于街景的舒适度感知与客观街道环境元素之间的联系,并区分出对舒适度具有积极和消极影响作用的街景元素;通过将舒适度评价结果在城市空间中进行映射,来反映不同城市之间、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舒适度分布情况及差异。结果显示北京和上海的街道中的“地形起伏”,均可增强行人的舒适度,而“墙”在2个城市街道中对街道舒适度的作用相反。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植物”并未显示出对街景舒适度明显的促进作用。就舒适度在城市中的分布来看,北京、上海的老城区舒适度均较低,北京大部分舒适度较低的街道多集中于二环以内的历史性街区,而上海街道的舒适度分布则未呈现出明显规律。基于街景视觉特征的分类方法,归纳总结针对不同类型街道舒适度提升的规划设计建议,为未来能够进一步形成更加精细化、多维度的街景分类标准探索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城镇化转型与城市更新的开展,服务城市大众美学认知与文化精神的城市风貌与景观塑造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以上海典型街景为例,结合问卷调查、深度学习与贝叶斯统计方法,构建具大范围评估应用潜力的公众审美感知模型,进行公众景观偏好研究。发现公众对于街景的不同场景审美感知差异较大;景观美学感知概念模型中关键景观要素为土地、建筑、树、墙;想象度、自然度、对比度和审美干扰度是影响公众对景观美学认知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可进一步推广到大规模公众景观认知快速评估,为城市设计提供本土公众偏好美学理论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3.
城市景观是一种具有多感官价值的社会公共资源,但因其视觉等维度的公平性难以量化,景观公平性研究多集中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居民可达性等方向。尝试通过街道景观对路权冲突的补偿作用,来衡量其视觉公平性。研究将街道环境使用者在遭遇路权冲突时引发的情绪反应作为表征,量化街景补偿作用,从而建立街景元素、视觉补偿以及路权冲突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与情景模拟的方法识别上海市研究范围内的街景,呈现出两类明显不同的补偿作用:正向补偿与负向补偿。其中,在正向补偿型街景中,天空、绿植等街景元素与开阔度、一致性等景观特性对于缓解因路权冲突引起的愤怒情绪具有显著作用。此外,还发现上海市不同区域低等级街道的街景补偿作用在不同使用者群体之间具有偏向性。因此,提出从街景补偿角度对城市低等级街道进行分类,以街景补偿对使用者情绪的影响,缓解使用者之间固有的不公平性,减少冲突,改善街道使用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街道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4.
徐振  周霜  陈飞 《风景园林》2022,29(7):111-117
在新时代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从二维和三维两方面测度城市街景蓝绿空间感知状况,有助于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和城市绿化建设提出科学的参考依据和优化策略。以江南水乡浙江省绍兴市为例,使用街景图片数据和全卷积神经网络语义分割法,识别二环内沿街蓝绿空间,并基于遥感影像的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和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比较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蓝绿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绍兴市整体沿街绿色空间感知度较高,但存在较大的空间分异;2)沿街蓝色空间虽然充裕,但由于路边植被、围栏等形成视觉障碍,存在不少“临水不见水”的现象;3)沿街绿色空间和蓝色空间的比例在二维和三维方面分别呈中等程度相关和弱相关。基于此,就绍兴市沿街蓝绿空间的提升与改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辛飞 《中外建筑》2012,(3):76-78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具有储存和承载城市文化的作用。文章结合我国当前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融合文化要素的街道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街道景观作为市政工程,追求安全和效率;同时,街道景观作为重要的公共领域,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展开的舞台。本文以北京市CBD核心区街道景观设计为例,探讨采用交通缓流措施,突出步行"优先区域"和提高街道步行区的环境品质。同时,结合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原则,整合所有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行人可以步行、交流、停坐、休闲的空间,创造多样性的街道功能。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市是一个在多元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汇聚了马来西亚的三大种族——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 其历史街区富有文化多样性,为日常交通、商业活动、宗教祭祀活动、各民族日常生活提供空间。但随着乔治市的城市发展,人口 急速增长,街道景观的文化多样性遭到威胁。随着国际事件引发的多元文化保护浪潮,槟榔屿成功登陆世界遗产名录,以及马来西 亚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槟榔屿乔治市历史街区文化多样性保护面临多样的契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the urban streetscape on crime is fairly important to crime prevention and urban management. Rec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learning technology and big data of street view images, makes it possible to quantitatively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etscape and crime. This study computed eight streetscape indexes of the street built environment using Google Street View images firstly. The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eight indexes and recorded crime events was revealed with a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 and a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downtown and uptown Manhattan, New York. Global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s of Motorization Index on crimes ar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while the effects of the Light View Index and Green View Index on crimes depend heavily on the socio-economic factors. From a local perspective, the Pedestrian Space Index, Green View Index, Light View IndexandMotorization Index have a significant spatial influence on crimes, while the same visual streetscape factor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different streets due to the combination differences of socio-economic, cultural and streetscape elements. The key streetscape elements of a given street that affect a specific criminal activity can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strength of the association. The results provide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crime theories and crime prevention efforts.  相似文献   
9.
街道空间是人们感知小城镇、形成良好景观形象的主要空间,也是体现小城镇人文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江南古镇为研究对象,以街景现状保护为切入点,从物质与非物质的视觉、意象维度提出对街道景观原真性保护的对策,以期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孙婷 《中国园林》2022,38(8):48
新版伦敦《街道景观指南(2019)》(以下简称《指 南》)通过构建基于移动性与场所性的街道分类矩阵框架, 精准定位街道功能与服务优先性,使得街道设计从单纯追求 交通网络效率转变为复合社会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根据新版 《指南》,深入解析主要内容与编制更新机制,剖析分类矩 阵认知框架构成及其在街道规划设计中的作用。结合实际应 用案例,反映《指南》及相关引导的实施情况。针对国内街 道景观设计引导提出应当构建顶层框架,明确街道分类,优 化街道指南编制完善引导体系,并提出案例机制提升指南可 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