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轻工业   28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哈茨木霉T2-16发酵产物对花生进行浸种处理,测定该发酵产物对花生种子活力及抗黄曲霉菌侵染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霉发酵产物可提高花生的种子活力,表现为促进种子提早萌发、提高种子活力指数和降低种子相对电导率;该发酵产物可增强种子中与抗病性密切相关的酶活性,降低黄曲霉菌对花生的侵染。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研究柠檬醛脂质体(Citral Liposome,CL)和柠檬醛-壳聚糖复合脂质体(Citral Liposome-Chitosan,CL-CS)这两种柠檬醛缓释制剂的稳定性及对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的抑菌效果、抑菌机理,为后期开发绿色、高效、安全的柠檬醛缓释抑菌剂提供数据支撑。通过设定不同的温度及pH条件,以外观、粒径、Zeta电位和保留率为指标探究储藏稳定性;用孢子计数法测定柠檬醛缓释制剂的瞬时抑菌率,并分析抑菌长效性;根据细胞通透性变化揭示柠檬醛缓释制剂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两种柠檬醛缓释制剂均具有纳米级粒径且粒径均一,经壳聚糖修饰后,体系Zeta电位由?16.63±1.67变为35.72±3.29。4 ℃条件下储藏28 d后粒径和Zeta电位变化较小,保留率更高,且CL-CS比CL更稳定;pH为4~6时,两种柠檬醛缓释制剂更稳定,CL和CL-CS的粒径别在150和200 nm左右。CL、CL-CS在48 h内对黄曲霉菌的瞬时抑菌EC50分别为77.88和68.20 mg·L?1,继续培养48 h后CL和CL-CS的抑制率分别为67.69%和82.89%,而柠檬醛只有30.26%,表明CL-CS具有良好的瞬时抑菌效果和长效抑菌效果。这两种柠檬醛缓释制剂处理后黄曲霉菌的胞外电导率和核酸含量均升高,说明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且所需要的作用时间比游离柠檬醛更短。综上,两种柠檬醛缓释制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通过改变细胞通透性、使内溶物渗出,从而抑制黄曲霉菌的生长,且具有长效抑菌能力,CL-CS比CL性能更好,具有开发成植物源防霉剂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新2”薄皮核桃为材料,无菌水接种为对照组,探究人工接种从自然霉变核桃上分离纯化出的黄曲霉菌后不同含水量的鲜食核桃活性氧代谢相关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含水量的鲜食核桃遭受到黄曲霉侵染后,在侵染前期,各含水量的鲜食核桃体内活性氧迅速累积,酶促清除系统被激活,不同的抗氧化酶为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活性开始有明显的升高并达到峰值,但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酶促清除系统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减弱,活性氧的大量积累导致果实细胞膜结构被破坏,加快了其老化、腐烂。黄曲霉侵染含水量25%的鲜食核桃时,酶促清除系统的抗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含水量的鲜食核桃。  相似文献   
4.
去除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用机械碾磨、溶剂浸出、吸附、加热、放射、加酸碱、加NaC和氧化剂去除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致癌食物有哪些 入口 病从口人,如果我们食用了不当的食物,致癌物质就会进入体内。 1、发霉的花生——含黄曲霉素的食物 黄曲霉素是引起胃癌,肝癌,食道癌的罪魁祸首,它是由发霉的粮食,花生所长出的黄曲霉菌产生的。所以,发霉的粮食,花生千万不能吃。  相似文献   
6.
1960年,英国发现有10万只火鸡死于一种以前没见过的病,被称为"火鸡X病",再后来鸭子也被波及。追根溯源,最大的嫌疑是饲料。这些可怜的火鸡和鸭子吃的是花生饼。花生饼是花生榨油之后剩下的残渣,富含蛋白质,是很好的禽畜饲料。科学家们很快从花生饼中找到了罪魁祸首,一种真菌产生的毒素。它被命名为"aflatoxin",就是现在大  相似文献   
7.
不产毒黄曲霉菌对产毒黄曲霉菌产毒抑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6株菌分离自广东、山东、辽宁和湖北四省的花生土壤中,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均为黄曲霉菌,HPLC测定其产毒能力,其中GZ-6为产毒菌,GZ-15、WF-5、WF-20、JZ-2和YC-8为不产毒菌。分别以花生和玉米为培养基,将不产毒黄曲霉菌和产毒菌(孢子浓度:104:105或105:105)进行混合培养,测定不产毒菌对产毒黄曲霉产毒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不产毒菌对产毒菌产毒的抑制率随着其孢子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加强,当孢子浓度比为105:105(不产毒菌:产毒菌)时,5株不产毒菌在玉米培养基上对产毒菌产毒的抑制率为34.55%~75.94%,在花生培养基上对产毒菌产毒的抑制率为38.03%~83.03%,其中WF-5、WF-20和GZ-15这三株不产毒菌对产毒黄曲霉产毒的抑制效果均达到75.00%以上,可以作为田间防治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8.
黄曲霉菌及其毒素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旨在探寻非脱羧勒克菌对黄曲霉菌及其毒素污染防控效果。从湖北黄陂分离筛选出一株非脱梭勒克菌wt16,将其与黄曲霉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共培养后测定非脱羧勒克菌wt16菌株对黄曲霉菌生长及产毒的抑制率。结果表明,在沙氏液体培养基中,非脱羧勒克菌wt16能明显抑制黄曲霉菌的生长及产毒,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7%~92%,对其产毒的抑制率为90%~96%。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非脱羧勒克菌wt16能改变黄曲霉菌丝的形态,使得黄曲霉菌丝体由规则的球体聚集成不规则形状,单个菌丝会由细长型断裂成小截形态,菌丝表面也变得更为光滑;并且发现wt16在花生粉及未受机械损伤的花生颗粒上对黄曲霉菌的生长及产毒均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非脱羧勒克菌wt16菌株发酵上清液中含有能抑制黄曲霉毒素合成的有效成分,且该发酵上清液的制备以培养4 d以上为最佳,培养温度为15~40 ℃。  相似文献   
9.
<正>黄曲霉菌能在花生玉米和其他许多农产品上产生黄曲霉毒素(AFT),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慢性中毒,并具有明显的致癌力,国内外有关报导甚多,已为人们所熟知。一般食品在制备、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环境中的菌丛,甚至产毒菌株所污染。由于霉菌的生活力强,对高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长效作用的生物脱色体系,采用聚氨酯泡沫(PUF)材料对生物吸附剂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A5p1进行固定化,以蒽醌染料活性蓝4(RB4)为模型底物,开展了生物吸附剂固定化前后的吸附动力学、不同RB4质量浓度和NaCl质量浓度对脱色的影响、重复使用脱色等实验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菌株经过固定化之后显著加快了对染料RB4的脱色,20 min时对200 mg/L染料RB4的吸附率达到77.8%,而未固定化的游离细胞90 min的吸附率为62.8%,脱色过程可采用颗粒内扩散动力学模型来描述;PUF-固定化细胞体系对2 000 mg/L染料RB4的吸附量约是游离细胞体系的2.5倍,并且能耐受NaCl质量浓度为50 g/L的高盐条件进行脱色;PUF-固定化细胞体系重复使用7次仍能保持89%的脱色率,而游离细胞体系则下降至74.3%,该PUF-固定化细胞体系展示出对提高RB4生物脱色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