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东紫苏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方法采用平板掺入法Ames试验,设每皿5000、1000、200、40、8μg剂量组,同时设阴性、阳性对照组,观察每皿回变菌落数。微核及精子畸形试验设5000、2500、1250 mg/kg·BW 3个剂量组、阴性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微核试验采用30 h、2次给受试物法,检测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精子畸形试验于首次染毒后第35 d处死动物,观察精子畸形率。结果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东紫苏各剂量组在Ames试验中未呈现致突变性,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和剂量范围内,未发现东紫苏有致突变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紫苏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紫苏(Elsholtiza bodinieri Vaniot)的75%丙酮水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Massonianoside B(1)、Icariside E4(2)、1R,2R,4R-三羟基薄荷烷(1R,2R,4R-trihydroxy-menthane,3)、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4)、迷迭香酸甲酯(Rosmarinic acid methyl ester,5)、迷迭香酸乙酯(Rosmarinic acid ethyl ester,6)、Nepetoidin B (7)、咖啡酸(Caffeic acid,8)、咖啡酸甲酯(Methyl caffeate,9)、Oresbinsin A(10)、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11)和3,4-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3,4-dihydroxy-5-methoxy-benzaldehyd,12).其中化合物1-3和5-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采用微波无溶剂法提取东紫苏精油,考察工艺中料液比、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微波功率对精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鉴定东紫苏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微波无溶剂提取东紫苏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6(体积比),浸泡时间2 h,提取时间60 min,微波功率600 W,精油得率0.096 mL/50 g。采用GC-MS技术,从提取的精油中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乙酸松油酯,相对含量达到了56.25%,其次为丙酸香叶酯(6.8%)、棕榈酸(4.95%)、依朴酚醇(4.83%)、氧化石竹烯(4.41%)、乙酸(Z)-5-十二烯醇酯(3.28%)、α-松油醇(2.91%)、(S)-(+)-5-(1-羟基-1-甲基乙基)-2-甲基-环己烯-1酮(1.18%)、萜品醇(1.14%)、植酮(1.1%)。  相似文献   
4.
GC-MS分析不同方法提取的疏毛吴茱萸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GC-MS法分析了疏毛吴茱萸挥发性成分,比较了水蒸气蒸馏、有机溶剂提取和固相微萃取法(SPME)所提的疏毛吴茱萸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月桂烯、反式-罗勒烯、顺式-罗勒烯、β-榄香烯、石竹烯、大根香叶烯、α-金合欢烯、γ-榄香烯和环十二烷己酮为主要成分,这些成分在水蒸气蒸馏法、有机溶剂提取法和固相微萃取法中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质量的78.81%、45.9%、70.1%。在水蒸气蒸馏法和有机溶剂提取法中,最主要成分是顺式-罗勒烯,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质量的44.3%和11.1%,固相微萃取法中最主要成分是大根香叶烯,占总挥发性成分质量的19.8%。水蒸气蒸馏、有机溶剂提取和固相微萃取法所提取的挥发性成分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相对质量分数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以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效率较高,提取成分较完全,是提取疏毛吴茱萸挥发性成分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研究微波辅助水提取凤尾茶中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考察了料液比、微波功率、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工艺为:原料在液料比为30mL/g时用90℃热水浸提30min,然后在微波功率400W的条件下,微波提取5 min,提取率为5.235%,并通过精密度实验和回收率实验证明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6.
2种香薷属植物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质联用方法,结合NIST5.0标准谱库,对水蒸气蒸馏法和CO2超临界萃取法得到的2种香薷属植物(东紫苏、野拔子)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通过面积归一化法,确定挥发油成分的百分含量.2个种的挥发油成分及含量差异较大,在东紫苏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桉素油、氧化石竹烯等,而野拔子中则是spathulenol,且东紫苏挥发油的成分种类较野拔子的丰富.  相似文献   
7.
对云南野生毛叶板凳果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发现毛叶板凳果与顶花板凳果相比,其花序腋生,叶背密生绒毛,叶脉尤其明显,生殖生产量的多少与光照多少关系密切.从采集的实验材料观察,毛叶板凳果叶背绒毛变化虽与植株生长期有关,但绒毛量仍明显较板凳果的要多.对毛叶板凳果地上茎和地下茎分别扦插实验,二者均可用于无性繁殖,扦插成活率(约75%)无明显差异.α-NAA3个浓度扦插实验表明其对毛叶板凳果地上、地下部插穗的生根无明显差异,方差分析结果不显著.红壤、腐叶土+红壤、珍珠岩+腐叶土3种扦插基质对毛叶板凳果地上、地下部扦插实验,结果表明毛叶板凳果对扦插基质的要求不高,可根据繁殖地实际情况选择价廉物美、易于取得的扦插基质.  相似文献   
8.
东紫苏种子中β-胡萝卜素的提取与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色谱和分光光度法对子午岭产的东紫苏种了中的β-胡萝卜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实验表明:东紫苏种了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其植物资源在食物和医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以广西乐业县掌叶木果实及种子为材料,研究掌叶木果实、种子表型性状及种子、种仁含油率和种子油脂肪酸组成情况。结果表明:广西乐业县掌叶木单球果重3.23 g,单种重0.31 g;单果长31.98 mm、宽14.87 mm;单种长10.47 mm、宽7.17 mm;气干状态下种子含水量13.69%、千粒重170.82 g;出种率13.93%、出仁率64.24%;种子和种仁含油率分别为42.26%、55.93%;种子油含有13种脂肪酸,主要为芥酸35.8%、油酸25.6%、花生一烯酸14.5%、亚油酸8.5%、二十四碳一烯酸(神经酸)8.3%,以不饱和脂肪酸(94.1%)为主,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iot)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研究其对H2O2诱导的HepG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福林酚(Folin-Ciocalte)法测定东紫苏提取物的多酚含量,通过测定1,1-二苯基-2-苦基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DRSA)、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过氧化氢清除活性(hydrogen peroxide scavenging activity,HPSA)和总抗氧化能力(trolox 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TEAC)来评价东紫苏多酚体外抗氧化活性,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东紫苏多酚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并确定3个无毒性作用浓度,研究其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以800 μmol/L的H2O2诱导HepG2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通过测定HepG2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抗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catalase,CAT)活力、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含量以及丙二醛(malonicdialdehyde,MDA)含量的变化情况,研究在5.00、2.50和1.25μg/mL无毒性作用浓度下东紫苏多酚对HepG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东紫苏多酚含量为(30.91±1.33)μmol/g DW,DRSA值为(17.45±0.54) μmol/g DW,FRAP值为(52.64±0.05) μmol/g DW,HPSA值为(27.12±0.17)μmol/g DW,TEAC值为(186.45±0.16)μmol/g DW。东紫苏多酚提取物能使受氧化损伤的HepG2细胞内ROS和MDA含量明显减少,并且能提高受氧化损伤细胞内GSH含量以及SOD和CAT活力。结论东紫苏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对HepG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