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5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26篇
建筑科学   6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34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入汛以来,秦皇岛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短时强降水、雷雨等强对流天气增多,7月24日、29日,我市连续遭受两次强降雨袭击,全市6个县区、69个乡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洪工作,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及时预警,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将洪水灾害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
高琦  徐明  李武阶  牛奔 《人民长江》2013,44(13):14-17
为满足长江流域水文气象预报服务需要,利用2001~2011年气象站点逐日雨量实况资料,以长江上游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宜宾至重庆、干流重庆至万县、干流万县至宜昌流域强降水面雨量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频次分布、极值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六大流域强降水面雨量出现频次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冬季频次几乎为零,夏季频次最多,春季猛增,秋季陡降;不同流域强降水面雨量等级分布差异较大、极值分布差异明显;重庆至万县、万县至宜昌两个流域月极大值明显大于其他流域,岷沱江流域月极大值明显小于其他流域。  相似文献   
3.
近50a黄河三角洲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健  于兰兰  翟建青 《人民黄河》2013,35(2):19-21,29
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5个气象站1961—2007年逐日实测降水资料,采用适合当地实际状况的通用极端气候指数,分析近50 a来黄河三角洲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逐年最大日降水量、强降水日数、强降水强度、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等5个指数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从年代际特征来看,20世纪60年代至今大约经历了3个"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极端降水量与年降水总量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75以上;最大日降水量、强降水日数和暴雨强度3个指数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发生突变,其特征与华北中部地区基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4.
通过使用宜春2005~2012年3~9月的单站气象要素资料,对40个短时强降水个例进行逐5min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提出了10min降水量≥10mm的"超短时强降水"概念;了解到≥10mm/10min的超短时强降水不仅在历年的短时强降水中出现频率最高,同时常伴随出现在≥30mm/h和≥50mm/2h的短时强降水中;当短时强降水发生时,会出现气压上升、温度下降、湿度上升、雨量骤大和前导风加大等显著变化;宜春单站短时强降水呈现逐年增多态势,易发时间集中于每年4~8月和每日04:00~05:00和14:00~20:00。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4年8月6日新余市一次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形势、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降水的大尺度天气系统背景下,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了本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低层925h Pa的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地面辐合线和低压环流不断触发对流,使降水得以维持;中尺度对流云团和地面中尺度系统相对应,其位置和维持时间与强降水的落区和时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使用常规天气、自动站、3D云图、单站雷达回波、Web GIS雷达拼图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影响江西宜春的2013年第7号强台风"苏力"(热带低压)短时强降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苏力"(热带低压)短时强降水期间,宜春处于低压中心偏东,并受台风眼南侧大片云系影响,螺旋雨带自北向南气旋式移动,强降水中心也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方移动特征。②0714过程表现为"弱回波"特征,回波结构紧密,呈带絮状,回波强度只有35~45dBz。③短时强降水影响前后,单站气象要素表现为温度平稳,湿度饱和,气压较低且随强降水产生而平缓上升,2min平均风速较小,强降水期间出现风向切变,具有典型暴雨特点,降水持续时间较长,并伴随超短时强降水出现。④"苏力"台风低压在短时强降水影响期,风廓线雷达产品水平风向风速上,高层为西北风,低层为西南风,整体风速均匀,为大范围12~20m/s的风区,并探底到600m高度,高低层存在风向风速垂直切变,但切变强度要小于其他强对流天气;径向速度为正速度,最大达8m/s,出现在最强雨强阶段;速度谱宽高低层中大小值交替出现;信噪比SNR达60~70dB;垂直风速受雨滴末速度影响,达到8m/s;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因台风系统降水雨滴大和雨滴数量密集而表现出极大值-15~-14m-2/3。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4—2018年中卫市所有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总结中卫市短历时强降水年变化、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利用ArcGIS得到中卫市各地短历时强降水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研究发现,2014—2018年期间,中卫市短历时强降水样本个例数呈上升趋势,其中2018年最多;短历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夏季,其中7月最易出现,且04:00—08:00和20:00—22:00两个时段最容易发生短历时强降水;中卫市最可能出现短历时强降水的地区主要为海原县,尤其是海原县西南部,且08:00—11:00不易出现,02:00—05:00较易出现,其他时段均最易出现;其次为中宁县南部;最难发生短时强降水的地区为沿黄灌区。  相似文献   
8.
使用常规天气图、NCEP1×1°的再分析资料,针对2010年5月13日和5月21日江西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场、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雨天气过程具有相似的基本特征,其共同点是高纬度冷空气以短波槽形式频繁南下,提供了暴雨发生的环境背景条件;低涡切变东移和辐合区的持续存在是提供动力抬升的有利条件;西南急流和中低层强大的水汽通量以及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2次暴雨的不同点是在暴雨发展过程中,低涡切变等影响系统的位置、螺旋度的强度以及其它物理量,决定着暴雨的降水强度;5月13日大暴雨过程中各项物理量指标均比5月21日大暴雨过程强而典型,但降水量却小于5月21日,表明锋前暖区中强对流性降水是产生大暴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9,(12):73-78
为掌握强降水条件下豫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响应规律,利用豫北平原水文地质、地下水位和水质动态监测资料等,建立了豫北平原强降水条件下地下水流系统数值模型,对地下水位、水质动态响应和地下水位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强降水影响,研究区地下水位变化可分为基本平衡区、缓慢下降区、急剧下降区、缓慢上升区和急剧上升区5个水位变幅分区,受7—9月强降水影响,地下水位埋深明显减小;受强降水影响,地下水化学类型和水化学组分均发生变化,地下水水质超标率减小;保持当前地下水开采量和降水量不变,7—9月增加降水量30%,其他月份降水量减少30%情景下,10 a后,地下水位整体有所下降,出现一定面积的疏干,但深层地下水未疏干;濮阳、内黄县和留固镇典型漏斗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后期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肖莺  杜良敏  张俊 《人民长江》2019,50(8):87-90
目前,对长江上游降雨的研究多以过程和影响分析为主,对其低频特征研究较少。基于1961~2017年长江上游276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泰森多边形法得到长江上游7大流域逐日面雨量,分析了长江上游面雨量低频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上游面雨量存在着显著的低频振荡,但各流域周期不同,金沙江石鼓以上和金沙江石鼓以下2个流域具有10~40 d周期,而其他流域具有10~25 d周期。②长江上游夏季低频强降水事件在频次、持续天数、降水强度和最大面雨量特征量上排首位,秋季次之,春季最小,但各流域之间特征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③低频强降水过程次数年际差异大,在15~25次之间,随持续时间、流域数量增加,过程次数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