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3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42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21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冶金工业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同青年黑格尔派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借以清算了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对德国思辩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批判,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的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逻辑。他们立足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通过阐释唯物史观,揭示人在现实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异己力量和虚假共同体所控制、束缚的现象,从而提出了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实现人之个性解放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硬核和根本,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自然过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最高价值理想;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深刻反映与发展历史辩证法,是对人民主体论的继承与提升.以探求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性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我国宗教现状,方法论问题显得特别重要。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作为根本的方法论,坚持辩证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辩证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反对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才能正确认识我国宗教的现状,并为制订正确的宗教政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应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1章<费尔巴哈>,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出发点是人们的直接物质生活生产;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的基本原理;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解决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问题;阐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指出人类社会的变革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483-485
仲景其人其书必深受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汉末天灾人祸客观上促进了医学的自我发展,使悬壶济世尤为重要,同时道教及道术的发展繁荣有利于张仲景吸收其优秀成果;政治上的"领官制"为"仲景守长沙"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且地域特色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风的变迁、士风的重振对仲景治学影响最大,其采取的"古文经学"治学方法尤其要引起重视,这是研究《伤寒杂病论》一书的正途。研究仲景学说,当采取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将张仲景放到其时代的背景中去,客观辨证地去研究分析问题,避免以今度古、流散无穷,以不失先贤意。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反映了人类历史全球性、整体性的历史进程。中国"第三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自觉继承和运用,遵循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定性,进而形成了严密性、系统性、科学性的逻辑架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第三条道路"建构的哲学境遇奠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第三条道路"建构的学理逻辑嫁接在物质生产劳动的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上,生产力、分工、交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是两者相遇的具体化要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第三条道路"建构在人学场域上表达了个体与共同体的相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将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趣凝练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中,映射了社会主义的前景。立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域,探究中国道路的内在规律性,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第三条道路"提供宏伟视野,深刻揭示了中国"第三条道路"在凝聚社会共识、贡献中国力量过程中形成的强大合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表达。  相似文献   
10.
过锐 《中国科技博览》2010,(32):482-48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达了中华民族关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表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质。经过现代阐释,其积极含义是,充分激发生命的创造力,奋斗进取,自强不息,不断撞击和超越自己的创造极限,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把这种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又完全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思想观念作为它的一个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