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2篇
轻工业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贺铭琳  李闯 《包装世界》2018,(3):10-11,13
探讨当前慢生活理念背景下手作软包装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问题,在高科技冷峻感的社会中,人们开始在设计方面显现出对高情感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手作问题根源及当今慢节奏生活人们的情感需求、手工制品的耗时要求及成本因素、人们对手作软包装的消费需求和层次、手工艺和信息时代下科学技术结合的可能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当前慢生活理念背景下人们对高情感设计需求的问题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6)
学生电子设计制作能力是在大学阶段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实践与提升,较强的动手能力会使学生在就业与考研升学过程中占有较大优势。为此,希望建立一种比较完备的零起点电子动手能力的实训过程,时间上力求调动学生的课外时间,形式上似于一种电子手作虚拟工作室的形式。基于若干难度阶梯式过渡训练项目,使得工科学生在大一期间就培养出电子手作热情,并随着专业课与理论课的不断丰富,循序渐进地提高。  相似文献   
3.
4.
手作工艺制作出的每一件器物都有着它们独一无二的特性,它是大机器生产、流水线制作的工艺品所不能取代的。编结元素作为手作工艺的精粹,是一项既古老又有着巨大应用潜质的手作工艺。编结从实用性的日常用品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工艺品,如瓷胎竹编、中国结等,并且其在服装中的应用更是成为设计师表达理念的不二之选。通过对编结元素的理解与思考,更加准确的把握其运用特性,进行准确的塑造,创造激发更加丰富的想象与灵感,展现服装特性与理念。在服装面料及材质的表达运用中,正是由于它的通透性、多样性、情感性、民族性的表达特征而受到许多品牌及设计师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当代设计不断的从传统吸取养分和价值。如今,在设计领域,关于如何修复造物的人文内涵和生态价值、以及恢复人与造物之间的本质缔连,成为当代设计关注的重点和思考重心。提高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在现代化浪潮的涌动的当今环境中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手作文创”产品设计结合以促进非遗传承的多元化设计思路与有效实施路径。基于课题研究现状,文章结合非遗手作文创产品的发展需求,分析当前非遗手作文创产品在内容、体验和品牌等现实需求方面的不足,再以相关的设计实践为论据,分析非遗手作文创产品的发展方向。非遗手作文创产品设计应从时代性、创新性出发,结合非遗特点,从凸显非遗文化特征、提升产品体验、扩大品牌影响三个方面探索发展路径。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体验,让非遗文化在消费者手作中得到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7.
李闯 《包装世界》2016,(4):14-15
手作文化的探讨能给设计与艺术的创新提供巨大的延展空间,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植根于本土工艺审美价值。本文通过探讨当前包装设计理念与手作痕迹的结合趋势,从民族精神的复苏、包装情感化的需要以及消费层次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对可持续发展的包装设计理念开展探索,进而概括性地指出手作痕迹理念对现代包装设计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2)
在工业制品泛滥、山寨产品满天飞的当下,2015年央视热播《大国工匠》系列节目,触发了全国上下关注工匠精神,让人们看到了工匠精神在产品设计制造中的内在价值。基于此,该文通过对传统手工艺技艺的剖析、理解,通过教学实践,呼唤工匠精神和对产品"精工极致"的品质追求,期望借此唤起大学生对中国制造的激情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传承民间手作工艺的角度出发,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寻求探索手作花的突破和发展,对新型丝网手作花的技术创新、市场前景、运营模式进行阐述,为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发展与运营提出新的运营思路。  相似文献   
10.
何佳 《工业工程设计》2022,4(2):29-35, 48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传统织锦手工艺的代表。在文化变迁背景之下,西兰卡普织锦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在介绍西兰卡普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对其所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开发非遗手作的设想。即以艺术体验课程及文创手作产品的形式,让文化遗产走进更多大众的视野,拓展公众参与度,并带动当地经济及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为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为社会美育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