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05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71篇
电工技术   1015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3866篇
化学工业   831篇
金属工艺   222篇
机械仪表   180篇
建筑科学   5469篇
矿业工程   563篇
能源动力   116篇
轻工业   1388篇
水利工程   484篇
石油天然气   571篇
武器工业   38篇
无线电   51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78篇
冶金工业   1169篇
原子能技术   10篇
自动化技术   898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381篇
  2020年   422篇
  2019年   1003篇
  2018年   299篇
  2017年   271篇
  2016年   365篇
  2015年   695篇
  2014年   1732篇
  2013年   1552篇
  2012年   1317篇
  2011年   1981篇
  2010年   1176篇
  2009年   1136篇
  2008年   1105篇
  2007年   680篇
  2006年   566篇
  2005年   509篇
  2004年   470篇
  2003年   458篇
  2002年   414篇
  2001年   386篇
  2000年   344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2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5年   1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旗、国徽设计以五星、天安门、嘉禾稻、麦穗等彰显时代特点的现实主义素材为设计元素,具有明显的政治语态和意识形态意味.其以环绕、半环绕结构图式和红、黄色调的设计形式,表现出了中国传统图案的装饰意味.这种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与明显的政治意象,准确地呈现了国家意志和政党主张.  相似文献   
2.
1943 年 6 月发表于《社会教育季刊》第 2 期的《说建筑品格精神之所在》是梁思成的一篇佚文。本文对其写作的背景、契机、目的和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作者认为,这篇文章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首次较为全面的表述,概括而言就是建筑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以经济的手段达到主观愿望与现实条件、材料的施工与结构的功用、科学与艺术,以及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相宜和平衡。它提出的时间正是“抗战转入胜利时期”,对于尚在抗日战争之中的建设和即将到来的战后重建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昌水专学报》2015,(6):64-68
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的大环境下,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分析,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及必然趋势。通过对庐山政治文化景观遗产内涵和开发现状以及数字化现状的分析,构建庐山政治文化景观遗产系统,实现全方位真实展示庐山文化景观遗产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5.
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对社会利益的一种调整过程和再分配过程。公共舆论作为社会公众的利益表达,对政府本身的决策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将通过社会舆论对公共政策影响途径、影响的类型、影响的对象和政府对公共舆论应当采取的对策,探讨公共舆论和政府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学生需要重视数学的美学价值,这有助于提高其文化修养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数学的世界中处处存在美。从美学的意义上讲,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可视为一个美的鉴赏过程。通过了解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兴趣和意识。  相似文献   
7.
网络教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当今世界互联网与大数据等数字媒体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加深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建设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高质量的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思政课教师网络教学技术手段的熟练度与学生的适应力,是今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公共性是在公共事务中整合利己和利他关系时所表现出来一种社会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公共性的价值中轴承载着立德树人的使命,高职院校在新时代以人为本,将公共道德、素质、精神等内容通过内化和外化的逻辑路径,演绎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公共价值。对此,建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也应从主、客体扮演的角色着手,以德育定向,夯实思想基础,提升联动机制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