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66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49篇
轻工业   43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稠油油藏的注汽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HCZ预测模型,可对已开发油田的年产量和累计产量进行全程预测,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结果。本文结合稠油田的实际情况,推导出HXZ预测模型在热采中注汽参数的预测公式。结合曙光油田曙1-7-5块的开发数据进行了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花蕊夫人宫词》是现在所见最早且较为全面反映蜀地宫廷贵族生活的文学作品,它真实地再现了五代时期西蜀宫廷生活,其中描写宴饮等内容的篇章为了解蜀地饮食文化留下了宝贵资料,对于今日美食文化的发展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地方新建本科大学文化建设只有形成特色才能可持续发展。真正能成为大学特色文化的应该是,与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主流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与大学发展历史和文化积淀有着天然联系,与大学适应时代要求和强化育人功能有着重要联系。林纾文化正是符合这种特质,成为了福建工程学院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的重要特色之一。近年来,福建工程学院在建设特色的林纾文化方面形成明晰的思路,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地方新建本科大学特色文化建设创造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翻译理论的文化学派认为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等因素操控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的改写。从诗学的角度对林纾的《黑奴吁天录》译本进行了个案分析,探讨了中国晚清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社会诗学和林纾的个人诗学观对其翻译行为的制约,进而分析了林纾的这一译作对晚睛社会诗学产生的影响。以上研究进一步表明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碰撞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商务印书馆早年名声鹊起,效益奇丰。除教科书广为发行外,严复的汉译名著和林纾的翻译小说的出版,尤其是后者所带来的大规模品种,在商务印书馆的产业化运作下,获得了极大的收益。十几年间,在商务印书馆教科书之外的业务撑起了半边天,为商务印书馆品牌串红起到了功不可没之效。作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奠基人、最后的古文家,林纾依托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的推动下,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6.
以《吟边燕语》为例,点出林纾“讹”译若干实例,并从伦理文化、叙述技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林纾翻译的干预策略,在译书与著书的辨析中剖析林译特点及林纾的思想,认为林纾在翻译中渗入自己的理想和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主要是迎合市场和读者,应和政治,并传达一种新秩序的构想和新文化的移植。  相似文献   
7.
词与音乐一直就有着难以割断的关系。而且长期来词的音乐的生命一直重于文学的生命。宋词发展到苏轼时代,出现了词与音乐相分离的趋势。历史上也曾有过这样的结论,认为苏轼不懂音乐,他的词也不守法度。然而确凿证据又表明:苏轼不仅精通音律,他的许多词非但合乐,而且还善于利用“自然宫商”,又不为人为的格律所限,并有优美的节律存乎其间。这里准备从比较诗学的角度来阐释苏轼词及所关涉的音乐思想,并结合具体实例追寻他在词的创作中的音乐化手段运用的踪迹。  相似文献   
8.
自林纾“五四”前夕声称庚子年曾为《杭州白话报》写作“白话道情”,迄今无人查证,致使其本来面目长期以来不为人知。1901年《杭州白话报》刊发的署名“竹实饲凤生”的六种“道情”,应是林纾之作。襄助《杭州白话报》,创作“白话道情”,以白话开民智,以通俗文艺振民气,且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是20世纪初年的壮年林纾确曾有过的一段白话文学创作经历。《杭州白话报》“白话道情”之考论,还原了林纾作为晚清开风气之先的启蒙白话报和白话文学先驱者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童明 《建筑师》2013,(3):16-26
文章着重探讨了王澍在文本写作与建筑实践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介绍并展示王澍有关建筑设计的思考历程,分析并解读王澍相关建筑作品的基本原则。梳理王澍的建筑实践在概念与现实之间不断相互穿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金秋野 《建筑师》2013,(1):6-14
本文讨论王澍的思想和作品,指出王澍是从环境伦理、职业人格和设计语言三方面应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现实危机。重新梳理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建筑学注入新的内容。本文进而指出:王澍的建筑主要是在诗的层面起到醒世作用;他所秉持的“传统”主要与心学有关,借以扩充当代营造者的文人情怀:王澍努力实践传统建筑语言的现代转化,但其作品仍具较浓西方色彩,建造过程与他所批判的潦草城市化也有相似的地方。作为先行者。王澍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建筑学革新之路,他的实践和理论。是激烈城市化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探索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