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2篇
  免费   955篇
  国内免费   464篇
电工技术   1317篇
综合类   716篇
化学工业   1112篇
金属工艺   587篇
机械仪表   605篇
建筑科学   826篇
矿业工程   341篇
能源动力   365篇
轻工业   476篇
水利工程   285篇
石油天然气   515篇
武器工业   63篇
无线电   440篇
一般工业技术   511篇
冶金工业   784篇
原子能技术   112篇
自动化技术   58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324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214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250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300篇
  2014年   579篇
  2013年   501篇
  2012年   668篇
  2011年   721篇
  2010年   534篇
  2009年   499篇
  2008年   444篇
  2007年   539篇
  2006年   479篇
  2005年   439篇
  2004年   356篇
  2003年   290篇
  2002年   238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大庆油田的开发逐渐进入高含水阶段,厚油层动用程度低,"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是有效的提高厚油层动用程度,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手段。在"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注聚阶段中注采比对井间压力、含水饱和度等变化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注采比对开发层位的井间压力及饱和度的影响,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相同的开发模式不同注采比的生产情况,绘制了不同注采比情况下,不同层位的井间压力及含水饱和度变化情况,为维持地层压力平衡,保持油田稳定生产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质特征认识对煤层气开发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源特征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现煤层气相邻井的产量差异仍较大。排除工程因素后,通过选取8类地质参数,细致比对了保德区块低产井与邻井的参数特征,筛查出其关键因素为煤层微幅构造与顶板封盖条件,其中以微幅构造为主。据此,重新认识并划分出区块新的次生褶皱背斜单元、向斜单元和斜坡单元,获得了不同次生褶皱构造单元的开发特征。结果表明,高、低产井分布与次生褶皱背斜、向斜相关性高达92%。其中:高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背斜变化较缓、呈隆起状的“平台”,且煤层顶板以泥岩、碳质泥岩为主,封盖性较好;低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向斜,同一井台各井开发效果差异表现为从向斜条带轴部—向斜条带内—向斜条带外的煤层气井平均单井产量不断增加,到向斜轴部的距离大于向斜曲率半径73.5%的范围为主力产气区,小于向斜曲率半径40.0%范围为产水主力区。这对煤层气新井部署、生产管理、开发调整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各油区储量套改一般采用岩心分析资料刻度测井资料的思路来建立二次解释模型,即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测井和岩心分析资料之间的关系,然后应用这些关系进行定量解释和计算机处理。着重讨论了应用岩心分析和测井资料建立二次解释模型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即单元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测井曲线校正及资料标准化方法和深度归位。利用胜利油区陈家庄地区的80多口井岩心、试油和测井数据,计算了主要的储层参数,平均绝对误差均低于1.3%,解释吻合程度达到了89%。所建立的测井二次解释模型的解释精度可满足储量套改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降低成品油二次物流运输成本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传统成品油进货和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如成品油物流以行政区划、中问环节多、信息化程度不高、运输路线未优化造成物流成本提高等问题。提出要降低成品油二次物流运输成本,当务之急是加强成品油物流的信息化建设;调整管理模式,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开展经济辐射半径内的库站物流配送;引进竞争机制,打破运输垄断,一、二次物流结合,大、小车型搭配,提高运营效率;做好运杂费全面预算、核算及运行费用的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6.
游梁式抽油机二次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雨  乔国维 《石油机械》1998,26(11):40-41,50
为解决游梁式抽油机能耗大、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二次平衡装置。这种装置通过是挂在抽油机后端的平衡重的平衡作用,降低一次平衡曲柄轴净扭矩的两个峰值,达到减少能耗提高效率的目的。对抽油机的二次平衡作了较详尽的理论分析,给出了实行二次平衡后曲柄轴净扭矩的计算公式和安装二次平衡装置前后曲柄轴净扭矩曲线图。在大庆油田两口井上进行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安装二次平衡装置后,两口井年节约电费分别为0.25万元和1.17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以主氯酸为催化剂,分析纯乙酸乙酯为介质,乙酸化法测定伯、仲醇的实验条件,实现了对经典方法的改进,简化了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8.
8Li次级束的产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北京串列加速器次级束流线上通过2 H(7Li,8Li) 1H逆运动学反应产生了用于核天体物理研究的8Li次级束。准直后的次级束纯度达到 80 %以上 ,对于 44MeV的7Li强度约为 3 0s- 1·pnA- 1,可以用来进行逆几何转移反应的实验测量。  相似文献   
9.
台北凹陷小草湖次凹油气成藏特点及有利区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斌 《新疆石油地质》2002,23(5):394-396
吐哈盆地小草湖次凹发育多套烃源岩,油源条件好,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勘探潜力巨大,中侏罗统发育三套储盖组合,凹陷内油气藏类型主要为侏罗系三间房组,七克台组的构造-岩性复合型和侏罗系西山窑组的深盆气藏,燕山运动末期是小草湖次凹一次重要的成藏期,古构造,古构造背景和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发育是小草湖次凹成藏主控因素,根据小草湖次凹成藏主控因素评价和优选有利区带,勘探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We consider semiparametric estimation in time‐series regression in the presence of long‐range dependence in both the errors and the stochastic regressors. A central limit theorem is established for a class of semiparametric frequency domain‐weighted least squares estimates, which includes both narrow‐band ordinary least squares and narrow‐band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 as special cases. The estimates are semiparametric in the sense that focus is on the neighbourhood of the origin, and only periodogram ordinates in a degenerating band around the origin are used. This setting differs from earlier studies on time‐series regression with long‐range dependence, where a fully parametric approach has been employed. The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 estimate is infeasible when the degree of long‐range dependence is unknown and must be estimated in an initial step. In that case, we show that a feasible estimate which has the same asymptotic properties as the infeasible estimate, exists. By Monte Carlo simulation, we evaluate the finite‐sample performance of the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 estimate and the feasible estim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