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9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42篇
化学工业   12篇
机械仪表   14篇
建筑科学   117篇
矿业工程   17篇
能源动力   9篇
轻工业   24篇
水利工程   395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期黄河潼关以上地区淤地坝拦沙量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以来,黄河泥沙显著减少,潼关水文站实测输沙量由1919—1959年的平均15.92亿t减少到2000—2012年的平均2.76亿t。黄河流域已建淤地坝58 099座,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具有显著的拦沙减蚀作用。依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利部淤地坝大检查等基础数据,初步分析了2000—2012年黄河潼关以上地区淤地坝拦沙减蚀作用。结果表明:(1)2000—2012年黄河潼关以上淤地坝年均拦沙减蚀量为4.50亿t,其中年均拦沙量为3.75亿t、减蚀量为0.75亿t。同期潼关以上地区5 520座骨干坝的年均拦沙减蚀量为2.05亿t,其中年均拦沙量为1.71亿t、减蚀量为0.34亿t;50 935座中小型淤地坝的年均拦沙减蚀量为2.45亿t,其中年均拦沙量为2.04亿t、减蚀量为0.41亿t。(2)淤地坝拦沙减蚀作用对2000—2012年黄河泥沙减少的贡献率为34%。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简述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础上,通过对黄土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结构单元性特征分析,探讨了传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人口分布变动趋势与地形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以“黄土塬”作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的构想,并分析了其深层内涵以及对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意义,强调运用因地制宜的规划策略建构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  相似文献   
4.
黄土窑洞的环境与岩土工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黄土高原地域辽阔,地层完整、黄土厚工极大,世界罕见。窑洞是黄土高的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由于具有冬暖夏凉、节约能源、节约土地的独特优点,从古到今得以延续和发展。发展窑洞民居对于保护耕地、改善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黄土高原分布区存在着复杂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如何研究大风沙及沙漠化趋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沟谷发育、滑坡、滑石流等。因此,重视和研究窑洞区域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十分必要的。本文总结窑洞分布区的若干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并对现代化的窑洞民居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贺勇 《新建筑》1997,(4):27-28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在这一背景下,探讨黄土高原的绿色住区极具现实意义。从枣园村的居住环境建设入手,通过对其特有的自然、生态、居住、生产等系统的分析,结合国内外最新规划理论和经验,采用科学的方法,探讨绿色住区研究方法与规划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王竹  魏秦  贺勇 《建筑学报》2004,(3):32-35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资助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黄土高原绿色窑居住区研究的科学基础与方法论”(详见《建筑学报》2002.4)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窑居研究的现代意义和对其“原型”的解析,以及绿色窑居体系“地域基因”的架构。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人类传统聚居环境是经过岁月的长久积淀而形成的。当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古村落,那些经过时间雕刻的窑洞景观,就是一部令人赞叹的生存记录。它适应天然地形,与自然生态有机地组成整体,形成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和谐景观。其建筑形态、装饰元素与大自然结合,显得格外生动美观。晋西北兴县蔡家崖是以窑洞建筑组成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着原始而朴素的自然形态。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黄土高原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以煤矿为例,其煤炭储量约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2/3,而且煤种齐全,品质优良,因此黄土高原又被誉为“乌金高原”。而山西、陕西、内蒙古接壤地区则分布着我国和世界上都罕见的特大煤田,被称为“乌金三角”,包括内蒙古的准格尔、鄂尔多斯,陕西的神木、府谷,山西的朔州等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为背景,结合甘肃省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对通渭县马营镇华川村村庄建设的重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现状分析,结合小康建设目标要求,谋划村庄发展,介绍了该村庄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期对六盘山特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和推广作用. 一、背景分析 六盘山区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 2020年)》中确定的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首,是国家今后10年扶贫开发的重点之一.六盘山片区地处黄土高原中西部及其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规划区域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56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5%,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贫困问题最突出、攻坚难度最大的片区之一.201 2年8月,涉及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四省区的《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 ~ 2020年)》正式启动实施.通渭县马营镇华川村属于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六盘山浅山区,作为六盘山区的贫困村之一,其扶贫开发工作面临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等若干任务.  相似文献   
10.
王晓琰 《建筑知识》2013,(9):294-294,301
目前,我国不断利用自身资源和外部资源发展和壮大自己,在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后,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在这样的大发展中,我国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逐渐关注起来,而高速公路的修建和管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主要针对甘肃省平定高速公路的一些黄土地貌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来探究高速公路黄土路基施工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