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89篇
  免费   2222篇
  国内免费   1580篇
电工技术   1768篇
综合类   1835篇
化学工业   2028篇
金属工艺   1333篇
机械仪表   1222篇
建筑科学   1447篇
矿业工程   640篇
能源动力   485篇
轻工业   1814篇
水利工程   785篇
石油天然气   796篇
武器工业   222篇
无线电   208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94篇
冶金工业   718篇
原子能技术   272篇
自动化技术   3047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323篇
  2022年   808篇
  2021年   954篇
  2020年   656篇
  2019年   482篇
  2018年   485篇
  2017年   608篇
  2016年   512篇
  2015年   871篇
  2014年   1014篇
  2013年   1208篇
  2012年   1542篇
  2011年   1533篇
  2010年   1454篇
  2009年   1338篇
  2008年   1480篇
  2007年   1376篇
  2006年   1186篇
  2005年   987篇
  2004年   809篇
  2003年   526篇
  2002年   495篇
  2001年   407篇
  2000年   396篇
  1999年   183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7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我国许多地区水域普遍受到了微污染,通常表现为水体氨氮浓度升高、水中有机污染增多、溶解氧下降、藻类滋生等.当该类水体作为市政供水水源时,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达到饮用水水质要求,增加生物预处理是一个必要的措施.生物接触氧化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工艺,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给水预处理.通过对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原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介绍,调研了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市政给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情况,着重考察了代表性工程案例的设计参数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了该工艺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主要问题,对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给水预处理方面的未来研究热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2.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珠江流域的水质不断受到污染,珠海市给水厂的水源也受到污染.建议通过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进一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研究采用小试试验对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进行研究.重点考察了臭氧质量浓度为1.0 mg/L、活性炭柱空床时间为15 min和臭氧质量浓度为1.5 mg/L、活性炭空床时间为30 min这两个工况下,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TOC、UV254、浑浊度的去除效果,以及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控制效果,并通过分子量分布和三维荧光对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进行分析,发现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可以很好地去除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对三卤甲烷和含氮类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是对于HAAs卤乙酸类的DBPs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不佳.同时,文中也给出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运行工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93.
多微网并联的电网系统结构复杂、连接方式多样,在并网、解列的过程中由于子微网之间的频率和电压偏差,会在平衡点产生较大的电动力,对系统产生冲击,影响系统的动态稳定。本文针对多微网并网、解列过程中控制精度和动态稳定的问题,基于长距离线路电压降落和电压相角偏移,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下垂控制方法,减少了系统的电压震荡和频率波动。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改进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4.
分析了PVC干燥工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了干燥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5.
为有效应对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可控负荷接入配网后在经济优化调度方面所带来的挑战,本文建立考虑多元可控负荷协调的配网鲁棒优化经济调度模型.首先考虑电池储能系统、电动汽车及可参与需求侧管理的电负荷的能量转移特性,建立多元可控负荷可调模型;进而考虑配网中多元可控负荷的调峰能力及动态约束以运行成本最低建立配网鲁棒经济优化调度模型;最后,以蒙东某配网实际数据为例,在改进IEEE 14节点配电系统上进行调度仿真分析,验证本文所提出模型可充分利用多元可控负荷的调节能力,有效提升配网运行经济性.  相似文献   
96.
受明代社会风气的影响,命相观念对《金瓶梅》进行了深度渗透.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主要有"隐"和"显"两种形式,"隐"为人物形貌的静态描绘,"显"则是小说中大量命相活动的描写."隐"与"显"彼此互文,反复皴染,使人物形象得到多维度、多视角的立体呈现;在小说结构上,命相判语又起着回环兜锁、预叙人物命运结局、作为全书叙事纲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微通道热沉是解决微机电系统电子元器件冷却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微通道热沉的传热性能,设计2组不同水力直径的微通道热沉,分别在其流道壁面加工三角形凹槽和扇形凹槽.搭建微通道内液体单相流动与换热实验平台,以去离子水为流体介质,实验测试不同流量下微通道热沉的进出口液体压力、温度和加热面温度.以微通道流动压降、摩擦常数、加热面温度、努塞尔数和场协同数为评价标准,系统研究凹槽型微通道的流动和换热性能,结果表明:当水力直径相同时,扇形凹槽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压降小于三角形凹槽微通道内的;当水力直径较小时,三角形凹槽微通道的换热性能优于扇形凹槽微通道的,水力直径较大时,扇形凹槽微通道则具有更好的散热能力;当单个通道内流体速度小于1.12 m/s时,扇形凹槽微通道的综合性能优于三角形凹槽微通道.  相似文献   
98.
万里  加藤锐次  野村宏之 《铸造》2005,54(3):261-264
局部加压方法是压铸中用于消除铸件厚壁处缩孔缺陷的一种新工艺.本研究通过实验模型测量了不同加压条件下铸件的冷却曲线,分析了局部加压引起的凝固变化.考虑局部加压引起的补缩流动,通过适时修改网格文件、初始和边界条件的方法,模拟了局部加压过程中铝合金的凝固及流动变化,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二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9.
袁英民  万均 《铸造技术》2005,26(9):763-763,766
脲醛呋喃树脂中的含氮量,一般采用克氏定氮法,方法繁琐,费时较长,不利于快速分析的要求,本文利用气相色谱法对脲醛呋喃树脂中的氮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并建立了测定方法.方法简捷、快速、重现性好,加标回收率在100.8~109.0之间,准确度较高,可很好的满足工业生产中快速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0.
将软件过程技术与工作流技术相结合,严格定义了SPEM2XPDL模型转换规则,设计并实现了一个SPEM2XPDL模型转换引擎.此引擎将SPEM描述的软件过程转换为符合工作流定义(XPDL)的工作流过程,从而可基于工作流管理系统对软件过程提供执行支持.SPEM模型经引擎转换后在工作流管理系统Shark上的成功执行表明了引擎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