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55篇
  免费   6653篇
  国内免费   4511篇
电工技术   5327篇
综合类   5798篇
化学工业   6866篇
金属工艺   4201篇
机械仪表   4282篇
建筑科学   4472篇
矿业工程   2095篇
能源动力   1689篇
轻工业   5285篇
水利工程   1962篇
石油天然气   1996篇
武器工业   898篇
无线电   5507篇
一般工业技术   4849篇
冶金工业   2143篇
原子能技术   1081篇
自动化技术   7768篇
  2024年   234篇
  2023年   898篇
  2022年   2282篇
  2021年   2927篇
  2020年   2055篇
  2019年   1384篇
  2018年   1419篇
  2017年   1677篇
  2016年   1518篇
  2015年   2466篇
  2014年   2980篇
  2013年   3657篇
  2012年   4655篇
  2011年   4788篇
  2010年   4522篇
  2009年   4390篇
  2008年   4469篇
  2007年   4455篇
  2006年   3758篇
  2005年   3016篇
  2004年   2276篇
  2003年   1489篇
  2002年   1303篇
  2001年   1307篇
  2000年   1030篇
  1999年   470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2篇
  1959年   12篇
  1956年   2篇
  195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为增强低照度图像,在考虑人视觉分辨力的基础上,对图像固有的信息使用图像前景像素值与背景像素值的灰度值之差的绝对值作为图像的对比度,通过均衡化因子,用非线性均衡化方法把隐藏在低照度图像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该方法在对图像灰度谱分段非线性化时,通过优化补偿因子,提高其补偿迭代速度,快速获得所需要的图像.  相似文献   
962.
为了减小测量装置的谐振法测量中由压电陶瓷引入的损耗误差,采用对压电陶瓷驱动信号补偿的办法进行线性化.谐振法测量中需要使用压电陶瓷驱动扫频激光实现损耗检测,压电陶瓷形变非线性会导致模间距T产生误差,损耗值与模间距T成反比,损耗计算中会出现误差,因此压电陶瓷驱动信号需要经过线性化处理,减小在任何位置出的模中的模间距T的误差.实验结果表明:对压电陶瓷进行线性化,使接收到的功率谱信号模间距T的误差从±275(10%)降低至±50(2%),降低了损耗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963.
进气谐振对单缸发动机动力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进气过程增加气缸内的进气量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的有效途径,对发动机进气过程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进气管道和谐振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了理论计算。在单缸摩托车汽油机上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发动机输出的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提高了6%~8%,并且随着谐振器工作容积的变化,功率和扭矩的变化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一定的转速范围内,合理利用进气谐振可以有效提高发动机在该工况下的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964.
基于数字图像的数控雕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图像格式识别与输入、图像质量改善、图像边缘提取和增强,进行了基于图像的数控雕刻系统研究.着重研究了直接图像影像加工和图像边缘加工两种加工方法,给出了它们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并结合PC 运动控制器的开放式数控加工思路,研制了基于图像的数控雕刻系统,仿真和实际加工表明,该系统能够获得满意的加工效果.  相似文献   
965.
原油中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沿运移路径的分布,除了受地质色层分馏效应的影响,还受到有机质来源、成熟度、沉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研究地质色层分馏效应单一因素下烷基二苯并噻吩类的运移示踪规律,在驱替模拟实验的基础上,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剖析了驱替路径上该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和运移分馏规律,并从分子模拟角度进行了佐证。结果表明: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吸附油中二苯并噻吩(DBT)、甲基二苯并噻吩(MDBT)和二甲基二苯并噻吩(DMDBT)的绝对浓度均呈现递减趋势;参数4-/1-MDBT、4,6-/(1,4+1,6)-DMDBT和4,6-/2,4-DMDBT显著减小,而参数2,4-/(1,4+1,6)-DMDBT和(2,6+3,6)/(1,4+1,6)-DMDBT则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根据分子模拟结果,发现烷基二苯并噻吩类与水介质之间吸附作用的强弱同时与化合物的Connolly分子表面积及偶极矩紧密相关,表面积和偶极矩越大,分子越容易与地层介质中的水分子发生吸附作用,且分子偶极矩的差异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966.
目前转换波静校正技术方法众多,已成为多分量勘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方法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1)面波反演法存在面波发散、难以确定频散周期及复杂探区面波信噪比低、频散曲线拾取困难等问题;(2)初至波静校正方法中的层析反演和折射法的转换波初至信噪比低,尤其在复杂探区拾取初至很难;(3)共检波点道集叠加纵波构造约束法要求地下反射界面变化相对平缓或者水平。因此,上述方法目前都不适合复杂构造转换波静校正。为此,提出一种复杂构造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具体步骤为:(1)通过层位拉平方法消除转换波静校正构造项,克服层位基本水平的限制。首先拾取P-P波CMP叠加信噪比较高的构造层位,并计算层位拉平投影时差,用投影时差“拉平”叠前数据;(2)将层位拉平数据转换到共检波点域并重新完成共检波点P-P波速度分析,以使共检波点道集的每道速度相同,消除复杂构造横向速度剧烈变化及速度分析精度不高造成的道间动校正误差,既可以使共检波点同相叠加、提高信噪比,又减少了速度精度不高对地震道剩余静校正量的影响;(3)把P-P波构造层位拉平的投影时差转换到P-SV域拉平P-SV波叠前数据,在共检波点域重新完成P-...  相似文献   
967.
采用宏观、微观、纳米等手段,开展低碳钢在酸性环境中氢诱导作用对其力学性能影响进行研究。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氢浓度和腐蚀扩展速率存在一定关系,低碳钢暴露于富氢酸性环境28天后,体积弹性模量显著降低。通过微观结构分析,发现氢渗透引起的大晶粒的变形、裂纹和氢鼓包是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在不同时间对试样的不同区域进行纳米压痕,确定了氢对晶粒纳米弹性和纳米硬度性能的影响。在宏观、微观和纳米层面上对受到氢损伤钢的力学性能的进一步研究,将对低碳结构钢的维护和使用寿命预测提供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68.
为解决海缆护管后安装过程中浮式起重船抛锚对平台周围海缆等带来的风险并降低护管安装成本,对比分析锚系船、动力定位船和平台后安装等3种方案,得出平台后安装方案在作业工期、费用、安全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对海缆护管平台后安装新工艺进行设计和理论分析,并通过实践验证安装。结果表明,该新工艺既能规避浮式起重船吊装作业的高风险,又能大幅降低作业成本,安装1根护管可节省船期3 d。该新工艺可为在役平台的海缆护管后安装提供重要的借鉴,有望在今后的类似工程项目中推广。  相似文献   
969.
采用简易的原位合成法合成了过氧化磷钨酸盐(TBA)3PW4封装于MOF-199孔道内的固载型催化剂(TBA)3PW4@MOF-199,借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BET)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样品(TBA)3PW4@MOF-199的组成、稳定性及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含苯并噻吩(BT)、二苯并噻吩(DBT)、4-甲基二苯并噻吩(4-MDBT)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 4种硫源的多组分模拟柴油与萃取剂组成的液-液双相系统,以双氧水为氧化剂,对催化剂的脱硫活性进行了探究,并探讨了催化剂用量、氧化剂用量及反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70 ℃、催化剂(TBA)3PW4@MOF-199用量40 mg、H2O2用量0.26 mmol、模拟柴油体积0.75 mL及萃取剂[Bmim]PF6体积0.75 mL)下,催化剂(TBA)3PW4@MOF-199的脱硫效率可以在80 min内达到99.9%,同时重复使用8次,脱硫效率仍保持在91%以上。该催化剂优异的催化脱硫活性及稳定性使其在工业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970.
Aiming to enhance the carbon fiber (CF)/resin interfacial adhesion,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novel application of sodium citrate (SC) as an auxiliary reducing agent and surface regulator to control the morphology of nano-manganese dioxide (MnO2) on the CF surface. The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by means of controlling the molar concentration ratio of SC to Mn source (0:1, 1:3, 1:2, and 1:1) in hydrothermal synthesi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MnO2 nanosheets on the CF surface become denser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SC is 1/3 of Mn source, which makes advance to the surface roughness and surface energy of CF. Simultaneously,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as-prepared composite is increased by 52.8%. The homologous friction coefficient tends to be high and stable and the wear volume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63.8 and 26.5% under the applied loads of 3 and 5 N in contrast with the original composites prepared without SC. As a result,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SC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enhancing the interfacial bonding strength between the CF and matrix,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the interface control of CF-reinforced resin matrix compos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