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9篇
电工技术   44篇
综合类   22篇
化学工业   58篇
金属工艺   10篇
机械仪表   19篇
建筑科学   38篇
矿业工程   13篇
能源动力   13篇
轻工业   24篇
水利工程   12篇
石油天然气   15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67篇
一般工业技术   24篇
冶金工业   7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4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01.
在水系电解液中利用电能直接将CO2还原成基础化学品为CO2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种绿色可行的策略。铜是唯一能够高效地将CO2还原成C2+产物的金属催化剂,然而其催化产物多达16种,产物的多样性严重增加了后期产物分离的成本并大幅降低了整个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eCO2RR)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是eCO2RR走向工业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对铜基催化剂进行合理的调控,以提高其对单一产物的选择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30余年的发展,铜基催化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回溯近期铜基催化剂电催化CO2还原领域的研究历程,本文综述了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反应原理、反应路径和针对不同产物的调控策略,着重总结了提高铜基催化剂对单一产物选择性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最后展望了铜基催化剂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02.
随着5G时代的发展,电子器件领域的热管理问题日发严峻。氮化硼(BN)是一类高热导率(TC)、高绝缘的导热填料,广泛应用于热管理领域,包括六方氮化硼(h-BN)、氮化硼纳米片(BNNS)和氮化硼纳米管(BNNT)。然而,BN表面呈化学惰性,其与基体或其他填料间亲和力低、声子谱失配等,导致了填料与基体/填料间存在明显的界面热阻,限制了复合材料TC的提升,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因此,如何调控界面热阻、设计BN/聚合物导热复合材料的热传导界面,并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研究者分别从理论模拟与实验验证两个角度对热流在界面传导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探索。在理论研究中,将分子动力学(MD)模拟及有限元模拟(FEA)等方法结合有效介质模型及其优化模型、Foygel模型等能够对界面热阻(ITR)进行深入的理论模拟与分析;其中,影响界面热阻的关键参数包括BN含量、尺寸及晶体状态、BN的分布形貌等。在实验设计中,为了改善填料与基体间界面热阻,首先对BN表面共价键改性或表面包覆,随后结合聚合物种类设计相应的官能团来改善BN与聚合物的界面作用力;其中BN表面的共价键改性对BN本身晶体结构有一定的破坏...  相似文献   
403.
作为典型的超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镓(Ga2O3)逐渐以新型功率器件优选材料的身份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它的亚稳态α相因具有相对最宽的带隙,且与蓝宝石、氮化镓相似的六角晶格而受到关注。研究了α-Ga2O3基肖特基二极管器件,在TCAD仿真结果中发现反向偏置的I-V特性中出现了电流台阶。通过调节可能影响电流台阶的主要因素:漂移区厚度、掺杂浓度和场板结构,发现击穿特性中的电流台阶随着漂移区厚度的增加而变长,但对掺杂浓度变化的依赖性较弱,解释了漂移区在反偏电场作用下的耗尽过程是电流台阶的产生机制。采用分段场板结构可以优化漂移区的电场分布并提高器件击穿电压,器件击穿的最大电场强度超过10 MV/cm。对电流台阶机制的分析结果有助于抑制器件泄漏电流,提高耐压范围。  相似文献   
404.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发包价格确定面临设计深度不够导致计价依据不足的难题。破解之道在于构建适合工程总承包的计价依据,包括与发包人要求统一的项目清单,与发包范围一致的费用构成、与设计深度匹配的工程造价数据;同时依据不同设计深度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其中特别强调初步设计完成之后建安工程费的计量计价方法。研究成果可为工程总承包项目确定发包价格以及发包方编制最高投标限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05.
智能体的轨迹预测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在自动驾驶领域,预测智能体下一时间点的位置是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关键任务。在智能体轨迹预测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建模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类介绍,分别为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GAN)和混合网络,同时分析了常见的经典模型的优缺点,归纳了当前常用公开的轨迹预测数据集和评价指标,比较了经典模型的算法性能,对智能轨迹预测方向进行了展望和总结。  相似文献   
406.
为明确环太湖各水资源分区入出湖总氮负荷与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基于2012~2018年环太湖各水资源分区水质水量监测资料,计算分析了各水资源分区年、季(蓝藻暴发期)尺度入出湖总氮负荷与浓度的年际变化及其负荷贡献率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环太湖入湖总氮多年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出湖,各水资源分区年、季尺度入出湖总氮浓度的年际变化特征相似,总体而言,湖西区、浙西区、武澄锡虞区年、季尺度入湖总氮浓度明显高于阳澄淀柳区和杭嘉湖区,西太湖出湖高于东太湖出湖,入出湖水质均未出现显著改善。环太湖入湖总氮多年平均负荷远大于出湖,各水资源分区年、季尺度入出湖总氮负荷年际变化规律相似,湖西区、浙西区在环太湖入湖负荷中的贡献排名前两位,在出湖负荷中太浦河的贡献最大,蓝藻暴发期武澄锡虞区入湖总氮负荷对全年的贡献最大,蓝藻暴发期太浦河和望虞河出湖总氮负荷对全年的贡献受丰枯年份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07.
提出了一种具有宽带高选择性的反相功分滤波器。通过端口支节加载的方式,在Marchand巴伦原型的各个端口处加载二分之一波长开路微带线,从而引入额外的零点,实现较好的带外选择性。为了验证设计,设计仿真了一款中心频率为2.5GHz,相对带宽FBW为32%的反相功分滤波器,其可以实现-15dB的回波损耗以及-15dB的带外抑制。仿真及计算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相似文献   
408.
目的 识别溶糖曲霉(Aspergillus saccharolyticus)JOP 1030-1木聚糖酶Xyn ASP Loop结构中的热稳定性位点,提高其热稳定性。方法 利用Fireprot在线服务器预测木聚糖酶热稳定性相关氨基酸位点,在Loop结构中筛选有益突变位点。通过定点突变构建单点突变体XynA79Y、XynT81Q及双点突变体XynLQ(A79Y/T81Q)。将重组突变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利用Ni-NTA蛋白纯化试剂盒对重组木聚糖酶进行纯化,并测定酶的最适温度及热稳定性、最适pH及pH稳定性。结果 在Loop结构中筛选出有益突变位点A79Y和T81Q,纯化后的蛋白样品纯度较高。相比野生型Xyn ASP,突变体XynA79Y、XynT81Q及XynLQ的最适温度分别提高了10、5和5℃。40℃热处理30 min,野生型Xyn ASP仅保留30.2%残余酶活力,而突变体XynT81Q为3...  相似文献   
409.
划痕是光学玻璃常见的缺陷,会导致光束质量下降、光学玻璃热效应增强、抗激光损伤性能降低等,所以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准确检测和表征。选取划痕深度值为70 nm的光学玻璃为检测样本,采用光干涉法通过光波加载光学玻璃划痕信息,接着对干涉条纹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和边缘检测,获取划痕的实际深度值。实验证明,光干涉法测量划痕深度值为70 nm的光学玻璃时,相对误差低于1%。所提方法为光学玻璃加工过程中发现数十纳米级的划痕深度值提供了一种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410.
为探究高炉高温区域焦炭劣化机制,采用热分析法研究高温热处理对焦炭基质溶损反应的影响,并采用N2吸附、XRD、Raman光谱等方法探究了焦炭在高温条件下微观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经高温热处理后,焦炭溶损反应速率整体降低,特征反应速率最低值对应的热处理温度为1 300~1 400℃;焦炭微晶堆垛高度增大,芳香片层间距降低,结合Raman光谱特征参数推测焦炭多环芳香结构向石墨化结构转变;焦炭的孔容积和平均孔径先降低后升高,孔隙结构剧烈变化温度与焦炭中矿物质熔融反应温度及反应性转变温度重叠度较高。推测认为升温条件下焦炭中矿物质/碳基质化学反应与物理聚集/运动作用促使焦炭孔隙堵塞与再次开放,造成了焦炭基质特征溶损反应速率出现上述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