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8篇
  免费   456篇
  国内免费   232篇
电工技术   393篇
综合类   390篇
化学工业   799篇
金属工艺   401篇
机械仪表   381篇
建筑科学   575篇
矿业工程   285篇
能源动力   102篇
轻工业   600篇
水利工程   200篇
石油天然气   307篇
武器工业   53篇
无线电   676篇
一般工业技术   381篇
冶金工业   250篇
原子能技术   63篇
自动化技术   690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237篇
  2019年   280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435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351篇
  2011年   351篇
  2010年   351篇
  2009年   331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321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305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通过热转化可以得到葡萄糖、乙酰丙酸等多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合物,在此过程中也存在脱水碳化竞争反应,得到生物碳副产物.分别以酸浓度和温度为实验变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样品的液体产物进行表征,探索微晶纤维素在稀硫酸溶液中的热分解转化机制.结果表明:微晶纤维素的热分解转化是连续反应和竞争反应同时存在的复杂反应过程;控制温度在180~200℃,酸浓度在0.05~0.1 mol/L时,可获得最大产率的葡萄糖(约21.90%);若温度为200℃,酸浓度为0.2 mol/L时,则主要产物为乙酰丙酸.  相似文献   
62.
并联电抗器在制造过程中通常采用拉紧螺杆紧固铁心,螺杆外加的压紧力不仅会影响硅钢片的磁特性,还会影响并联电抗器的振动特性.但是现阶段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压紧力对磁特性的影响,也没有考虑拉紧螺杆对并联电抗器的振动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首先设计了考虑外加压紧力的磁特性测量系统,对硅钢片的磁化方向施加压紧力并进行磁特性测量.然后建立了考虑外加压紧力的并联电抗器电磁—机械强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得到了不同压紧力下并联电抗器铁心的振动特性.最后测量了并联电抗器的振动加速度随着螺杆外加压紧力增大的变化值,验证了分析方法和结果的准确性,为进一步研究低噪声的并联电抗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指导.  相似文献   
63.
李倩  潘会  闫雯雯 《湿法冶金》2022,41(1):56-60
研究了用离子液体改性花生壳,并考察了改性花生壳对Cr(Ⅵ)的吸附行为与机制.结果表明:在改性花生壳用量10 g/L、温度50℃、初始Cr(Ⅵ)质量浓度10 mg/L条件下,改性花生壳对Cr(Ⅵ)的吸附率达99.82%;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发生在均匀的吸附点位上,理论最大吸附量qm=9.70 mg/g;RL=0.221<1,表明吸附过程为优惠吸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动力学常数k2=0.0452 g/(mg·min),理论平衡吸附量qe=1.14 mg/L,表明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64.
几种喷涂方式在离心铸管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高压无气喷涂、有气喷涂、低压无气喷涂三种喷涂方式的喷涂原理、特点及其在离心铸管金属型喷涂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5.
采用感应熔铸+退火处理及快速凝固方法制备了La2Mg0.9Ni7.5Co1.5Al0.1贮氢合金。系统研究了快速凝固对合金的相结构、微观组织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分析表明,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La2Mg0.9Ni7.5Co1.5Al0.1合金的相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退火合金由αLa2Ni7主相(Ce2Ni7型结构)和少量LaNi3相(PuNi3型结构)组成。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合金中出现LaNi5相(CaCu5型结构)和LaMgNi4(MgCu4Sn型结构)相,且新相的相丰度增加,aLa2Ni7相和LaNi3相的丰度减少。EPMA分析表明,快速凝固方法制备的La2Mg0.9Ni7.5Co1.5Al0.1贮氢合金为柱状晶组织且晶粒细小。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测试表明,冷却速率对合金的活化性能影响不大。随冷却速率的增加,合金的最大放电容量减少、高倍率放电性能下降。在较低的冷却速率下(5m/s),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改善不明显,而随着凝固速度的进一步增加(20m/s),合金电极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66.
未处理的生活污水和海水中均含有一定量的硼,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微量硼的分离与去除意义重大。利用活性炭吸附法吸附溶液中的微量硼,对其影响因素如接触时间、吸附质质量浓度、pH、吸附剂量及温度等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了动静态吸附及酸碱再生效果,确定了适宜的实验条件。应用该法吸附某海水中的微量硼,其一次除硼率可达90%以上,硼质量浓度达到WHO规定饮用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67.
在酸性条件下,Fe(Ⅲ)和Mo(Ⅳ)可与邻苯二酚生成有色配阴离子Fe(Ⅲ)-邻苯二酚体系和Mo(Ⅳ)-邻苯二酚体系,该二配阴离子易与Cl-型717#阴离子交换树脂中的Cl-进行等离子对交换缔合,形成三元等离子对缔合体系R (阴离子交换树脂)-Fe(Ⅲ)-邻苯二酚体系和R -Mo(Ⅳ)-邻苯二酚体系。两种三元缔合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520和402nm,与水相中最大吸收波长相同,对比度Δλ=118nm,互不干扰,故而建立了薄层树脂相光度法同时测定Fe(Ⅲ)和Mo(Ⅳ)的新方法。方法灵敏度高,5Fε2e(0Ⅲ)=4.8×104L.mol-1.cm-1,比水相光度法提高16倍,4εM0o2(Ⅳ)=1.0×105L.mol-1.cm-1,比水相光度法提高24倍;精密度理想;选择性强。实测了合成水样和天然水样中Fe(Ⅲ)和Mo(Ⅳ),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7%~99%和97%~101%,检出限分别为35和28ng/mL,线性范围分别为0~12和0~9.6μg/mL。与AAS法测定值相比较,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8.
碘化钾-亚甲基蓝浮选光度法测定痕量Pb(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婷玉  李春香  闫永胜 《化学试剂》2006,28(8):485-486,504
利用Pb2 -I--[MB] 三元体系,研究了溶剂浮选光度法测定铅的方法,考察了pH、配合剂用量、浮选时间及浮选剂等因素对浮选和测定的影响,优化出最佳浮选及测定条件。在水溶液中,Pb(Ⅱ)与碘化钾、亚甲基蓝生成稳定的三元离子配合物[PbI4]2-.[MB]2 ,该配合物在水相与有机相间形成第3相,并溶于丙酮,于λmax=657nm处测定吸光度,进而可确定Pb2 的含量。本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ε657=5.05×105L.mol-1.cm-1),精密度理想(在25mL溶液中,平行测定5.0μg Pb(Ⅱ)11次,RSD=2.76%),Pb(Ⅱ)的浓度在3.0~18.0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方法检出限为5.18×10-3μg/mL。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环境水样中铅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69.
非线性降维方法是目前对降维研究有着重要影响的方法,但在降维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局部邻域信息量不足、短路和噪声干扰等问题,严重影响降维效果,很难广泛应用于真实数据的处理中.对以上问题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经典降维算法都是采用全局固定的邻域大小.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邻域优化算法,运用压缩感知技术对高维空间目标点近邻进行压缩采样,构建“收—放”模型,自适应得到最优子空间,同时优化邻域组成元素,使得数据的整体降维效果更加稳定.通过手工流形和真实数据集的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0.
非有机溶剂液-固萃取分离体系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分离技术,它有两种萃取体系:1)聚合物-盐-水液-固体系;2)盐-三元缔合物-水液-固体系.由于此分离技术具备分离设备简单、速度快、收率高、不使用有毒有机溶剂等特点,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金属离子分离和生物活性物质纯化过程中.重点阐述了该体系的基本原理、影响分离效率的有关因素及研究进展,并对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