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1篇
电工技术   18篇
综合类   26篇
化学工业   53篇
金属工艺   30篇
机械仪表   54篇
建筑科学   26篇
矿业工程   17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64篇
水利工程   20篇
石油天然气   18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2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2篇
冶金工业   26篇
自动化技术   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 45 钢基体上制备了不同碳含量(等摩尔比)的 CoCrFeMnNiCx( x = 0,0. 03,0. 06,0. 09, 0. 12,0. 15)高熵合金涂层。 通过 X 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 SEM)、HVS-1000A 型显微硬度计、RST5000 型电化学工作站、UMT-2 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表征和测试手段研究了不同碳含量对激光熔覆 CoCrFeMnNiCx 高熵合金涂层物相结构、显微硬度、摩擦磨损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碳含量 x 由 0 逐渐增加至 0. 09 时,高熵合金相结构由 FCC 固溶体转变为 FCC 固溶体和 M23C6 相共存,合金微观组织变得细小;熔覆层硬度由 183. 20 HV0. 2 增加至 223. 48 HV0. 2 ; 涂层的摩擦因数降低,耐磨性能变强;腐蚀电位由-469 mV 增大至-348 mV,腐蚀电流密度由 14. 95 μA·cm-2 减小为 2. 29 μA·cm-2 ,耐腐蚀性增强。 当碳含量 x 由 0. 09 逐渐增加至 0. 15 时,合金相结构再次转变为 FCC 固溶体,且合金微观组织恢复粗大状态;熔覆层硬度与耐腐蚀性降低,但耐磨性能却先减弱后增强。 合金在碳含量为 0. 09 时,硬度最高且耐腐蚀性能最强;在碳含量为 0. 15 时,耐磨性最强。  相似文献   
62.
40Cr钢表面激光熔覆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组织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WC、TiC、Co以及Co50合金粉末为原料,在40Cr钢表面制备了WC/Co、WC/Co50以及WC-TiC/Co50金属陶瓷复合涂层。使用X射线衍射(XRD)、金相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EDS能谱,对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和物相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选择适当的激光熔覆工艺条件下,制备的WC/Co50和WC-TiC/Co50复合涂层表面形貌良好,平整连续且无宏观裂纹。硬度测试和摩擦磨损试验表明,复合涂层具有高的硬度(涂层平均显微硬度1126.7 HV0.2以上,涂层表面硬度可达66.2 HRC以上)和良好的耐磨性,其磨损量相比40Cr钢基材分别下降了54%和66%。分析认为,熔覆层硬度和耐磨性提高的原因在于熔覆层中存在大量WC、TiC以及反应生成的W2C、Fe3W3C等碳化物增强相,且均匀分布于基体中。  相似文献   
63.
针对在高斯白噪声背景下距离扩展目标检测问题,通过构造Sinc基来线性表示距离扩展目标的一维距离像,将稀疏表示理论引入到目标检测中,提出了基于Sinc基的自适应子空间检测器检测新方法.首先由基追踪算法估计噪声功率,再由基追踪去噪算法得到的残余分量估计噪声协方差矩阵,最后通过一阶高斯模型自适应子空间检测器来实现距离扩展目标检测.基于实测宽带雷达回波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构造的Sinc基可以很好地线性表示距离扩展目标的一维距离像,有效地实现距离扩展目标检测.  相似文献   
64.
利用6kW横流CO2激光器在1Cr18Ni9Ti不锈钢表面进行了不同工艺参数下单道Ni25WC35合金粉末熔覆。分析了熔覆层的物相组成,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熔覆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熔覆层主要由(Fe,Ni)固溶体和WC原位自生成的W2C组成,同时含有CrNiFeC,Cu3.8Ni化合物和FeW3C,Ni2Si,Fe3Ni3B等硬质相。光学显微观察显示熔覆层组织均匀、致密,与基体结合良好。在5.0%NaCl饱和溶液中电化学腐蚀测量分析结果得出,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熔覆层的耐腐蚀性能降低;随着扫描速率增加,耐腐蚀性能先增加,后降低。最高自腐蚀电位为-554.70mV,最低腐蚀电流密度为0.55μA.cm-2。综合得出,Р=3.0kW,ν=500mm.min-1的试样熔覆层耐腐蚀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65.
研究热压烧结AlN-SiC复相陶瓷的致密化行为,探讨SiC含量及热压温度、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复相陶瓷致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iC含量不超过70%时,在1900℃,保温1h,压力为30MPa,氮气气氛下可以制备出致密的AlN-SiC复相陶瓷,相对密度达到了99%以上.  相似文献   
66.
为了提高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求解性能,提出了一种具有柯西种群分布的自适应范围搜索的粒子群优化算法(ARPSO/C)。该算法在种群服从柯西分布的假设下,在每一次迭代中利用个体分布的中位数和尺度参数来自适应地调整种群的搜索范围,从而在局部搜索和全局搜索之间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最后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与ARPSO和PSO算法相比,该算法收敛速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能够有效地克服早熟现象。  相似文献   
67.
张晓伟  李明  左磊 《信号处理》2012,28(6):886-893
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 CS)稀疏信号重构本质上是在稀疏约束条件下求解欠定方程组。针对压缩感知匹配追踪(compressed sampling matching pursuit, CoSaMP)算法直接从代理信号中选取非零元素个数两倍作为支撑集,但是不存在迭代量化标准,本文提出了分步压缩感知匹配追踪(stepwise compressed sampling matching pursuit, SWCoSaMP)算法。该算法从块矩阵的逆矩阵定义出发,采用迭代算法得到稀疏信号的支撑集,推出每次迭代支撑集所对应重构误差的L-2范数闭合表达式,从而重构稀疏信号。实验结果表明和原来CoSaMP算法相比,对于非零元素幅度服从均匀分布和高斯分布的稀疏信号,新算法具有更好的重构效果。   相似文献   
68.
北洺河铁矿位于河北省武安市,隶属于中国五矿集团邯邢矿业有限公司,1997年开工建设,现已发展成为集采选为一体的大型地下冶金矿山企业。近几年,在矿长李庆倩的带领下,北河铁矿按照人本和谐理念,加快现代化管理转型升级,积极应对市场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人力资源、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李庆倩,196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采矿高级工程师,中国金属学会会员,邯郸市复兴区第九届人大代表,2009年12月任北河铁矿矿长至今。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对绿茶丙烯酰胺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三重串联四极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对比杀青方式、揉捻时间、干燥方式等对丙烯酰胺生成的影响规律,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得出减少丙烯酰胺生成量的最佳加工方式。结果:通过L_9(3~4)正交试验,对绿茶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为热风干燥温度揉捻时间滚筒杀青温度,滚筒杀青温度150℃、揉捻时间30 min、热风干燥温度150℃为优选工艺。结论:茶叶加工过程中,常规热处理方式较微波热处理方式更不利于丙烯酰胺的生成;其中,随着滚筒杀青温度的升高丙烯酰胺的生成量增加,揉捻时间延长和热风干燥温度升高则丙烯酰胺的生成量降低。  相似文献   
70.
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构建红曲米中桔霉素、淀粉、水分含量的快速测定预测模型。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主成分回归(PCR)、多元线性回归(SMLR)构建所测组分的数学模型,以相关系数(R)、预测相对分析偏差(RPD)、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值来评价模型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MSC、SNV方法可以消除样品颗粒不均对光谱的散射影响;导数处理能够消除基线漂移问题;对于水分含量,只有PLS和PCR模型可用于较准确定量测定(RPD=2.45和2.81);对于淀粉,只有SMLR模型可用于较准确定量测定(RPD=2.58);对于桔霉素,3种模型的RPD值均小于2,虽然不能用于准确定量测定,但能满足定性分析或分级。为红曲米生产过程中桔霉素、淀粉、水分含量的快速检测提供新的方法,为红曲米质量的智能化控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