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23篇
综合类   36篇
化学工业   57篇
金属工艺   44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20篇
矿业工程   7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14篇
水利工程   29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7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3篇
冶金工业   9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1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稳频He-Ne激光器中布氏窗片的封接引起的各向异性损耗,是影响激光输出功率的主要因素。采用先进的铟封接技术,可以大大改善稳频管的窗口封接质量,从而减小了腔的损耗,明显地提高了稳频He-Ne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相似文献   
62.
我矿露天采场上、中部边坡大部分落成于石炭系梓门桥一组(C_1Z~1),二组(C_1Z~2)白云岩地层和复盖土层中,岩层分化严重,节理、裂隙均很发育。采场台阶高度10米,坡面角为35~50°,边坡一经形成,裸露面极易分化,裂成碎块和细沙。尽管边坡坡面角不大,但下雨时泾流  相似文献   
63.
兴北S3块CO2吞吐可行性及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注CO2吞吐是提高复杂小断块油田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相态和数值模拟研究是确定目标区块吞吐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注CO2吞吐相态实验和CO2粘温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低渗纵向非均质油藏兴北S3块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数值模拟预测,同时对该区块CO2吞吐的注采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辽河兴北S3块进行CO2吞吐具有较好的效果,模拟井组CO2吞吐效果较好,在300d内可累积产油1577t,累积增油410t,换油率达到2.05。  相似文献   
64.
分别以球状纳米silica和悬浮聚合法制备的核-壳型silica-苯乙烯与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杂化体为载体,采用化学接枝方法,制备了Salen—Co配合物固载型催化剂。采用FT—IR、TG—DTA和TEM对这些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核-壳型催化剂其壳层性质可通过改变两个单体的比例来调变,随单体丙烯酸甲酯比例的增加,壳层由聚苯乙烯占优逐渐过渡到以聚丙烯酸甲酯为主,接枝的钴配合物负载量也相应增加。在以分子氧作氧化剂,异丁醛作牺牲醛,催化环己烯氧化反应中。核-壳型催化剂在反应速度和环氧选择性上均优于silica型催化剂;相反,在反式二苯乙烯氧化反应中,则是后者明显优于前者。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很可能与壳层表面聚合物与两个反应底物的亲和力差异显著有关。  相似文献   
65.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工况越来越复杂,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分析固体润滑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关于PPS基固体自润滑耐磨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展望PPS基固体自润滑耐磨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6.
Sn—Zn无铅焊料由于熔点接近Sn—Pb、价格低廉、无毒性、力学性能优良等特点,倍受人们的关注。然而由于Zn的表面活性高,在钎焊过程中焊料容易氧化,导致了润湿性能下降。本文综述合金元素对Sn—Zn无铅焊料氧化性能、润湿性的影响。并对Sn—Zn焊料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7.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屋尘螨点刺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以替代现用的放射性吸附抑制测定方法(radio allergosorbent test,RAST)。方法建立定量ELISA竞争抑制法,对屋尘螨点刺液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并对该法进行精密性、准确性、适用性验证,确定线性测定范围。应用RAST和定量ELISA竞争抑制法平行测定3批屋尘螨点刺液生物活性,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定量ELISA竞争抑制法测定屋尘螨点刺液制品生物活性,其最佳测定范围为0.052~0.125 HEP/m L;高、中、低3个浓度的日内精密性≤10.3%,日间精密性≤11%,回收率为87%~106%,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性;低、中、高3个加标样本的回收率均在73.18%~99.02%之间,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3批屋尘螨点刺液生物活性最佳测定范围的稀释度为1/48~1/192,所有测定样本的相对活性在80%~110%范围内,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屋尘螨点刺液生物活性检测。两种方法测定屋尘螨点刺液生物活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符合质量标准规定。结论定量ELISA竞争抑制法测定屋尘螨点刺液的生物学活性,重复性好,准确性高,操作简便,可作为现用生物活性测定RAST法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制备甲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A,SPA)O特异多糖(O-specific polysaccharide,OSP)-霍乱毒素B亚单位(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结合疫苗,并初步探讨其理化及生物学特性。方法 SPA OSP多糖原液(简称OSP多糖)经溴化氰活化,己二酰肼(ADH)衍化,在碳二亚胺(EDAC)作用下与CTB偶联,结合物经Sepharose4FF柱纯化,获得多糖-蛋白结合物,对其理化指标、血清特异性、免疫原性及血清体外杀菌力进行检测。结果制备的SPA OSP-CTB结合物(简称OSP-CTB结合物)衍化度为(2. 63±0. 13)%、多糖回收率为(74±0. 2)%;鉴别试验显示OSP-CTB结合物与SPA O诊断血清、CTB抗体均有阳性沉淀线产生;免疫小鼠血清中OSP-CTB结合物抗体滴度显著增长,阳转率达100%,血清体外杀菌抗体滴度为1∶64。结论用溴化氰活化多糖制备的SPA OSP-CTB结合物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可进一步进行疫苗研发。  相似文献   
69.
微量稀土对高强度铸造铝铜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在ZL204铸造合金中添加一定量的富Ce混合稀土,研究稀土对合金组织、机械性能及铸造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量稀土在合金中主要以骨骼状的金属间化合物的形式分布于晶间,对合金的强度及延伸率影响不大,一定量的稀土能提高合金的铸造性能。  相似文献   
70.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directionality of far-field second harmonic(SH) emission generated from individual gold nanosphere can be flexibly engineered by manipulating three-dimensional(3D) focal polarization orientation of the excitation field, which is explained by the coherent interference between SH dipolar and quadrupolar emission modes. The SH dipolar emission mode is independent of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the fundamental field whereas the evolution of the focal polarization orientation can dramatically modify the quadrupolar emission pattern. Therefore, the resultant SH emission pattern has a polarization-dependent behavior and side scattering almost perpendicular to the propagation direction of the incident light can be observed under a specific condition. Our findings provide a novel degree of freedom for all-optical control of directional nonlinear scattering from single nanoantenna, thereby opening new possibilities for futur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