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7篇
电工技术   67篇
综合类   57篇
化学工业   45篇
金属工艺   17篇
机械仪表   41篇
建筑科学   59篇
矿业工程   19篇
能源动力   16篇
轻工业   34篇
水利工程   40篇
石油天然气   18篇
武器工业   8篇
无线电   64篇
一般工业技术   69篇
冶金工业   11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8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41.
李然  王宸  张川  袁海兵 《轻工科技》2023,(5):48-50+58
装配是发动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装配技术直接影响着发动机装配质量的好坏。为了保证装配质量,采用混流装配、单机工位多姿态装配以及飞轮盘定位销压装双伺服控制三项关键技术,混流装配通过混装托盘可以实现不同系列、不同品种发动机的柔性装配;基准夹具通过基准定位孔可以实现发动机四种不同的定位姿态;飞轮盘定位销压装采用双伺服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定位销与销孔的自动定位,控制精度可以达到±0.05mm。通过以上三项关键装配技术的研究,保证了发动机装配质量,提高了装配精度和自动化程度,能够满足EA系列发动机三缸、四缸共12个品种年生产纲领20万台装配任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642.
柔性互联装置的广泛应用给主动配电网(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ADN)规划带来巨大挑战。该文提出一种考虑智能软开关(soft open point,SOP)接入的ADN扩展规划方法,对变电站新建及扩容,线路新建,智能软开关、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以及无功补偿等设备的选址定容进行协同规划。首先,考虑分布式电源出力和负荷功率不确定性,采用基于改进高斯混合模型的聚类方法构建典型日场景。在此基础上,以年综合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考虑SOP接入的ADN扩展规划模型。然后,通过线性化和二阶锥松弛技术,将原始非凸非线性规划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mixed-integer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ming,MISOCP)模型,并提出逐次收缩凸松弛算法以获得凸松弛间隙足够小的原问题最优解。最后,在54节点主动配电网算例上验证了所提规划模型和求解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643.
为了解决高速电主轴自动松锁刀系统夹紧力不恒定的问题,基于弹性理论,对刀具夹紧力数学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影响刀具夹紧力恒定的主要因素;基于定比传动原理,设计了一种能够实现定比传动的谐波行星齿轮减速结构,利用行星齿轮结构代替原有的薄壁轴承和波发生器,解决了滑差问题;基于PLC控制理论,对伺服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改善了由于柔轮弹性变形导致的中间传动机构传动精度不高的问题,实现了闭环控制刀具夹紧力恒定。该系统具有参数设定输入、数据显示输出、刀具状态监测等功能。  相似文献   
644.
提出以矿井物联网和先进传感等通信方式为支撑环境,构建“感知、传输、决策、执行、运维、监管”六维度智能开采控制系统;基于此系统架构,提出无人化智能开采控制技术路线和系统方案;最后,对煤矿无人化智能开采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研发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论述。利用双光谱热红外摄像及图像增强技术,解决综采工作面生产工况条件下的视觉监控透尘问题;提出多目视频帧图像融合和全景视频拼接技术,解决工作面大视角覆盖以及实时无死角视频监控问题;利用三维颜色查找法,解决增强算法在质量和实时性难以满足井下视觉测量任务的问题。工作面设备自适应控制进一步发展:构建精准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开采预测和模型动态修正,为智能开采提供精准地质保障;结合采煤机截割模板修正技术、工作面多源信息融合智能控制技术,规划采煤机割煤路线;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高质量的视频传输,满足智能控制及感知设备的无线接入;利用远距离液压保障技术,在有限开采空间内减轻检修强度、增加安全性。在行业当前普遍采用的“工作面内自动控制+远程干预模式”的智能化开采技术基础上,提出了新一代无人化智能采煤控制技术方法,设计了“井上智能决策、井下自动执行、面内无人作业”的智能...  相似文献   
645.
行星架作为齿轮箱的重要结构件,在传动过程中承受的载荷较大,综合性能要求高。为进一步提高球墨铸铁行星架的强度和塑性,提高行星架的服役寿命,根据大功率核电齿轮箱行星架结构特点和性能要求,设计了合理的铸件成分控制范围,进行了铸造工艺设计和数值模拟分析,并通过严格控制造型、熔炼、球化孕育、浇注和后处理过程,制造了高强度高塑性行星架铸件,对附铸试块进行组织分析及性能检测。结果表明,基体以珠光体为主,球化率90%以上,抗拉强度797 MPa,屈服强度444 MPa,伸长率为7.0%,性能满足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646.
对7 mm厚Ti180双相钛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采用不同焊后热处工艺(550~700℃,8 h),研究热处理温度对接头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后Ti180电子束焊接头焊缝区和热影响区的残余β相上生成纳米级针状α相和球状亚微米级颗粒Ti5Sn3。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次生针状α’相逐渐减少,纳米级针状α相逐渐粗化,球状亚微米级颗粒逐渐回溶,使得接头的焊缝区和热影响区的显微硬度逐渐减小。此外,接头的常温抗拉强度和伸长率逐渐下降,而高温抗拉强度和伸长率整体上呈现随热处理温度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在热处理参数为550℃、8 h时,Ti180焊接接头具有最优的力学性能。且焊后热处理可以显著减小Ti180焊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在热处理温度为650℃时,接头的残余应力消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47.
针对交流微网保护的特殊性,提出了采用电流量的综合幅值和相位变化量构建相互独立的双重差动判据的集中式保护方案,且通过"广域"保护的区域划分方法,扩大保护范围,增强了保护系统的后备能力。同时,针对现有低压配网结构,提出基于ZigBee无线组网技术的保护通信架构。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该保护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48.
为提高湖面多种类和小体积的漂浮垃圾检测识别的准确度与推理检测速度,结合湖面垃圾漂浮物的图像特征,采用半结构化剪枝技术创建X-Toss剪枝框架,并基于YOLOv7目标检测模型,提出一种轻量化湖面漂浮物实时检测方法C-X-YOLOv7。X-Toss剪枝框架使用DFS算法生成父子卷积核计算图,利用特定的内核模式剪枝卷积核,降低迭代剪枝的计算成本。融合CA注意力机制对模型进行加权,减少模型过拟合现象,提高模型准确性和泛化能力。结果表明:对湖面垃圾检测识别,C-X-YOLOv7模型识别准确率为91.7%,召回率为91.2%,与YOLOv7模型对比分别提升2.6%、2.5%;推理加速度上,X-Toss剪枝框架在RTX 2080 Ti与NVIDIA Jetson TX2上分别实现YOLOv7的1.98×和2.17×的加速比,相较于PD、NMS、NS等剪枝框架,X-Toss的推理加速比和能耗均有提升。研究表明C-X-YOLOv7湖面漂浮物检测方法为湖面垃圾检测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49.
以一个模块单元组成的单层箱板结构和三个模块单元组成的三层箱板整体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7种不同火灾场景下的火灾动力学模型和瞬态热分析模型,对比分析得到箱板钢结构空气温度场分布规律及结构传热规律。结果表明:当火源位于结构内部不同位置时,不同分区的温度-时间曲线差异较大,相比室内采用统一升温曲线的传统计算方法,分区计算更符合实际情况;空气温度场与结构温度场分布规律总体呈现一致趋势,火源所在楼层的温度随空间高度升高而升高,而由于楼层之间的密闭性和热空气的向上流动,火源上方楼层的温度曲线较为缓和,火源下方的楼层温度会较低且分布更均匀,体现了单层和三层箱板式钢结构室内空气温度场的分层性和区域性。  相似文献   
650.
在确定箱板装配式组合墙各组成部分的热工参数、受火面和背火面的边界条件、接触条件等关键问题后,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其温度场分析模型,并用相关试验分析结果验证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得到了火灾下组合墙及其关键测点的全过程温度场分布规律,并对各组成部分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岩棉厚度、覆面板材的种类、层数和厚度对组合墙内部温度场分布影响较大,其他因素影响较小。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组合墙的抗火设计思路和关键温度控制点的温度预测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