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15篇
综合类   12篇
化学工业   13篇
金属工艺   13篇
机械仪表   9篇
建筑科学   7篇
矿业工程   7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8篇
水利工程   7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采用有限元对密炼机同步转子进行谐响应分析,提取的前4阶模态频率分别为10.949,11.272,13.035和21.088 Hz.分析表明,前3阶频率较为接近,凸棱最大应力部位主要在凸棱顶部附近,且激振力频率达到4阶时,最大应力点的应力约为1阶时的2.23倍.  相似文献   
22.
为研究蜂王浆中的蛋白和脂类的降血脂功能,建立高血脂症大鼠模型,以大鼠血清中TC、TG和HDL-C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以及体重,肝重、脾重与体重比作为评价指标,考察蜂王浆蛋白和脂类的降血脂作用。结果表明,蜂王浆蛋白能显著降低高血脂症大鼠血清中TC、TG水平,提高血清HDL-C水平,抑制AI值的上升,减少体重、肝脏和脾脏重量的增加,且与鲜蜂王浆效果接近;但是脂类没有降血脂功能。因此,蜂王浆的降血脂功效成分主要是蜂王浆蛋白。  相似文献   
23.
杨文超 《电子测试》2013,(10):43-44,62
多年以来,人们使用工具来完成任务,直到最近我们的工具才开始变得越来越聪明,并且互相连接起来。微处理器已经出现在很多日常使用的物品中,并且越来越多地和网络有了联系。J2ME目标是在具有16位或32位处理器和总量不少于约128KB的存储器的微型设备上运行JAvA程序。但由于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限制,为了给应用程序尽可能的空间和资源,让应用程序在虚拟机上流畅、稳定地运行,因而需要对这类嵌入式JAVA虚拟机进行优化处理,以提高其性能。对于JVW中代的划分、根集的确定和堆空间的分配、回收的新算法无疑能够优化虚拟机,提高其效率。  相似文献   
24.
采用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DSC等分析手段研究了1973高强铝合金铸态和均匀化态的显微组织和成分分布.结果表明:合金铸态组织为枝晶结构,主要存在α-Al,MgZn2(η相)和Al2CuMg(S相),还存在少量的Al13(FeCu)4相.其中MgZn2相中固溶部分Al原子和Cu原子,Al2CuMg相中固溶分布Zn原子.该合金合适的均匀化处理工艺为470℃/24h.均匀化后,原铸态合金中的MgZn2(η相)和Al2CuMg(S相)回溶到基体,仅残留少量Al13(FeCu)4相和Al7Cu2Fe相,晶内析出大量弥散分布的球形Al3Zr粒子.  相似文献   
25.
采用高速定向凝固法(HRS)制备了含碳(0%~0. 130%(质量分数,下同))和硼(0%~0. 014%)的高铼(5%)镍基高温合金,利用SEM和EPMA研究了碳和硼含量对合金凝固组织和显微偏析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和硼的添加对一次枝晶间距无明显影响;但随碳含量的增加,共晶的体积分数和平均尺寸减小,碳化物的体积分数增多;随硼含量的增加,共晶的体积分数和平均尺寸增加,碳化物的体积分数减小。在200μm/s的抽拉速率下,碳化物的形貌主要以汉字体状为主,随碳含量的增加,汉字体碳化物的平均尺寸增大,汉字体网络分布变得密集;随硼含量的增加,汉字体状碳化物有部分向片状和大片状转化。随碳含量的增加,Re和W凝固偏析呈现先加重后减轻的趋势,其峰值出现在碳含量为0. 040%处;随硼含量的增加,Re和W的凝固偏析先稍微减轻然后又加重。碳和硼对Ta的凝固偏析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6.
先进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具有优良的成分兼容性,在1 000℃以及更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较高的组织稳定性、抗蠕变性、抗疲劳性、抗氧化性和抗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的涡轮叶片等关键热端部件。在服役过程中,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主要发生涡轮叶片旋转造成的蠕变及疲劳变形。另外,现代航空发动机对涡轮进口温度的要求不断提升,使得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承温承载能力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材料科研工作者尝试了许多方法来提升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蠕变性能: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中添加了大量的难熔元素(W、Cr、Mo、Re等),降低了元素的扩散速率,从而提高了合金的固溶强化水平;添加了γ'相形成元素(Al、Ti、Ta),形成金属间化合物γ'沉淀相,利用γ'沉淀相与γ基体相之间的相干应变、有序化,以及弹性模量和堆垛层错能差异等沉淀强化机制,提高合金的强度;通过调整热处理制度,进一步优化沉淀相的尺寸、形态以及体积分数,最大化沉淀强化效果;通过调整Mo与Re的含量,提高γ'沉淀相与γ基体相的错配度,细化γ/γ'界面位错网间距,强化γ/γ'相界面强度,提高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蠕变抗力;同时加入适量的Pt族金属元素,抑制了TCP有害相的析出,进一步稳定了合金组织。然而,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中元素的合金化程度已很高,在CMSX-10中难熔元素的含量高达20.5%,这已经接近镍基体的溶解度极限;同时,也带来了其他一系列问题:组织不稳定性(包括凝固缺陷析出倾向的增加、TCP相的析出)以及合金密度和成本的增加。另外,对于第四代及其后续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设计,除依赖提高难熔元素含量和加入铂族元素稳定组织外,并无其他公开、有效的措施。现行措施也与现代工业追求低密度、低成本、环境友好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深入认识镍基高温合金成分-组织-结构-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重要,亟待突破现有的合金设计理论。本文试图从最重要的长时力学性能之一的蠕变性能出发,分别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成分、组织结构、蠕变行为特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探讨了固溶元素、γ'体积、尺寸、形态、γ/γ'界面、堆垛层错能(SFE)、反相畴界能(APB)等因素对蠕变行为、蠕变机制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蠕变行为研究面临的问题,并展望其研究前景,以期能够深入理解单晶高温合金的强韧化机理,为新一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7.
设计了一种基于嵌入式 ARM Linux平台和 Wi Fi通信的移动智能终端门禁系统,包括门禁装置和用户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其中门禁装置采用S3 C6410处理器,并以嵌入式 Linux为软件开发平台。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则作为用户开门凭据,基于 Android系统开发门禁 APP,实现用户身份认证、注册和开门功能。测试结果表明,与现有门禁系统相比,该设计在安全性、可操作性和成本上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8.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因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的涡轮叶片等关键热端部件。Ru元素作为第四代、第五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主要特征元素,其添加对合金从凝固特性到最终的服役性能都起到关键的影响。本文从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凝固特性、凝固组织、TCP相析出及蠕变性能等方面出发,综述了Ru元素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影响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Ru的添加对合金凝固路径、凝固特征温度、微观偏析等凝固特性及共晶、碳化物等凝固组织的影响规律,并重点探究了Ru的添加能抑制TCP相析出及提高合金蠕变性能的原因。目前由于多组元交互作用对组织与性能影响机理的复杂性,使得含Ru高温合金的成分设计与优化具有更高的挑战,建议未来含Ru高温合金的相关研究从富Ru新相的析出原因及抑制、Ru添加对凝固缺陷的影响及Ru与其他元素交互作用对“逆分配”效应及TCP相析出的影响机制等方面做进一步探究,为发展新型高性能含Ru高温合金的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9.
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的用数字电路实现的PID控制器.把原来用单片机实现的数字PID控制算法单独用数字电路来实现,保留单片机对参数整定的灵活性.在设计中研究了PID算法的数字电路实现.由于把PID控制从单片机中隔离出来,因此可以降低在工控场合强烈的干扰造成单片机程序跑飞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提高了控制的可靠性.最后介绍了本设计在逃逸链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0.
改善层次化MAP的移动IP切换时延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解决全IP通信网络移动性管理的瓶颈——移动IP切换的长时延的问题,在分析层次化移动IPV6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根移动锚节点的移动IPV6(RM-MIPV6)切换方案。借助于根移动锚节点,保持了移动IP层次性管理域内切换的优势;通过低层移动锚节点功能实体的增加,有效地避免了由于集中式网络中心节点失效给网络带来的影响。同时,对网络层快速切换的方案做出改进,使其达到根移动锚节点域内切换优化时延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