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在该盆地寻找“大油田”只能依赖于有机质丰度较高、热演化程度适度的烃源岩。本文从石炭纪原型盆地类型与有机岩相带预测出发,指出了呈区域性展布的、发育在被动陆缘厌氧陆架环境的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烃源岩即为这类源岩,主要发育在麦盖提斜坡部位。烃源岩晚期成熟,石油排运充分,阿尔塔什组区域盖层封盖,多套储集层段(Q1、C1b、C1-2k、C2x、P2)等构成了麦盖提斜坡有利的石油成藏条件。本文指出以地层—岩性型油藏为基础可在麦盖提斜坡形成大油田。  相似文献   
62.
含气量和渗透率耦合作用对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气的产量主要来自含煤盆地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但目前对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形成的控制因素、形成机制与模式认识不清,制约了煤层气的勘探和工业化进程。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和淮北地区煤层气富集区地质特征的分析,明确了煤层含气量和渗透率的耦合作用是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形成的机制。煤层的含气量受水动力条件和煤层顶、底板条件的影响;变质程度、构造变形和地应力是控制渗透率大小的关键因素。在结合实际地质特征和物理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2种中高煤阶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形成模式,即斜坡区含气量和渗透率优势叠合富集模式和脆韧性叠加带煤层气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   
63.
琼库尔恰克构造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上的琼库尔恰克构造带油气显示丰富, 多套烃源岩、多期生烃、多次构造活动给油气成藏期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利用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沉积埋藏史、古地温史的数值模拟,揭示了油气成藏期次和热流活动的历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 琼库尔恰克构造带群4 井油气包裹体丰富的层段与含油层段相对应; 伽1 井小海子组灰岩和志留系砂岩均发现有油气包裹体, 但丰度低, 表明曾发生过油气运移, 但未形成油气聚集。根据荧光和均一温度特征可将油气包裹体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为浅蓝色荧光, 均一温度较低; 另一种为黄色荧光, 均一温度较高。结合一维热模拟计算结果, 总结出琼库尔恰克构造带有两期油气成藏作用: 第1期发生于晚二叠世, 源岩可能为寒武-奥陶系烃源岩, 油气成熟度较高; 第2 期为新近纪, 源岩可能为石炭系, 油气成熟度较低。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出, 色力布亚断裂带上的伽1 井和巴4 井均一温度高于该地区同深度的地温值, 说明该断裂带存在热流正异常, 热流异常由深部高温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至浅部形成。  相似文献   
64.
65.
为了研究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孔隙物性影响因素,在对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特征和超压成因研究基础之上,采用颗粒定量荧光和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古油水界面和油气充注史,并分析油气充注和超压与储层孔隙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泥岩和砂岩中超压形成与水平构造挤压作用具有重要关系。克拉2气田盐下砂岩储层经历最大古埋藏深度达6 000 m以上却显示出异常高的原生孔隙度是因为原油充注到储层中在比较好的盐岩盖层封闭条件下,砂岩储层孔隙中的油没有被排出使砂岩储层胶结作用减弱或者形成欠压实。其主要证据有:①高的定量荧光参数QGF指数和QGF-E强度对应的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也比较高,而在古油水界面之下,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②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晚期油充注发生库车组沉积早期,对应砂岩储层的埋藏深度比较小,孔隙度比较高。研究表明深层砂岩储层油充注和超压发育对储层孔隙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6.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高含CO2气藏成藏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典型高含CO2气藏的解剖,对比分析了长深1、长深2、长深4、长深6、长深7等高含CO2气藏的气体成因、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指出基底大断裂的活动特征决定了幔源CO2和烃类气成藏条件的相对好坏,从而决定了气藏中CO2的含量及含CO2天然气的赋存层位,建立了长岭断陷高含CO2气藏运聚成藏模式,合理解释了长岭断陷含CO2天然气的勘探现状和复杂分布问题,为CO2和烃类气的钻前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采用饱和水、玻璃珠充填的直玻璃管为模型,通过底部注入、顶部采出的方式分别进行油气二次运移物理模拟实验,模拟石油和天然气的二次运移过程。结果表明,原油的二次运移分为活塞式和优势式2个运移阶段;天然气的二次运移是一种断续式运移,也主要包括活塞式和优势式2种基本运移方式。结合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分析,探讨了油气二次运移过程的差异,认为石油和天然气自身属性的差异导致其二次运移过程不同。原油二次运移过程中不仅会驱替岩石孔隙中的自由水,而且会置换岩石表面的吸附水,可以与孔隙岩石形成稳定的作用关系,因此原油二次运移过程的阶段性比较明显;天然气与地层水密度差异较大,导致二次运移的动力——浮力较强,而且天然气不能改变孔隙岩石的润湿性,因此运移比较活跃,形成与原油二次运移明显不同的断续式运移。  相似文献   
68.
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成藏机理的差异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弄清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成藏的异同处,给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参考,通过对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气体赋存形式、成藏过程及机理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成藏的差异性:①煤层气以甲烷为主且成分简单,而常规天然气成分相对复杂;②煤层气主要以吸附态储集于煤岩微孔和过渡孔的表面,常规天然气以游离态存在于储层孔隙或裂缝中;③煤层气藏均经历了晚期抬升过程,后期保存条件好坏是能否成藏的关键,常规天然气成藏经历了生烃、运聚和保存与破坏演化过程,天然气形成的静态地质要素和天然气成藏过程的动态地质作用的最佳时空匹配是成藏的关键;④煤层气的聚集受水势、压力的控制,往往具有向斜富集的特征,而常规天然气聚集受气势的控制,往往具有背斜或高部位富集的特征。  相似文献   
69.
分别以准西北缘前陆盆地(早衰型)、川西前陆盆地(改造型)、柴北缘冲断带(新生型)和准南 前陆盆地(叠加型)为例,探讨了中国中西部不同组合类型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过程。指出燕 山期及之前是早衰型前陆盆地(准西北缘)和改造型前陆盆地(川西)最主要的油气成藏期,喜 山期则主要表现为早衰型前陆盆地油气藏的保存和改造型前陆盆地油气藏的调整和定型;喜 山晚期是新生型前陆盆地(如柴北缘前陆冲断带)最主要的成藏期,而叠加型前陆盆地(准南 前陆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但喜山晚期的油气成藏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70.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南带断裂发育,但断裂控制油气成藏的规律不太清楚。通过重新解释该地区地震剖面,分析了5条主要断裂:狮子沟断裂、Ⅰ号断裂、Ⅱ号断裂、油砂山断裂、Ⅺ号断裂,研究了断裂级次、构造样式、活动强度和演化过程,以及通过分析英雄岭南带油藏生物标志物特征和油气充注期次,探讨了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Ⅰ号、Ⅱ号、Ⅺ号断裂属于软弱层(膏盐岩+泥岩)之下断裂,形成于古近纪,其中Ⅱ号、Ⅺ号断裂由多条断裂叠加生长形成,狮子沟与油砂山断裂属于软弱层之上断裂,形成于新近纪,由单一断裂生长形成。②浅层构造带油气是深层油气向上运移的结果,控藏断裂的活动性与油气生烃期和圈闭的形成期相匹配。③断裂控藏演化分为3个阶段: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期,基底断裂控制烃源岩形成;下油砂山组沉积期,滑脱断裂控制低熟油气成藏;上油砂山组沉积期,滑脱断裂控制成熟油气成藏,同时对早期低熟油气藏进行改造。不同断裂活动特征的差异性是造成英雄岭南带成藏差异性的主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