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399篇
  免费   14132篇
  国内免费   10495篇
电工技术   11687篇
技术理论   4篇
综合类   14361篇
化学工业   15651篇
金属工艺   8710篇
机械仪表   8960篇
建筑科学   9210篇
矿业工程   5311篇
能源动力   3370篇
轻工业   13402篇
水利工程   3777篇
石油天然气   4502篇
武器工业   1623篇
无线电   1293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618篇
冶金工业   4673篇
原子能技术   2067篇
自动化技术   18165篇
  2024年   501篇
  2023年   1952篇
  2022年   4802篇
  2021年   6167篇
  2020年   4297篇
  2019年   3026篇
  2018年   3253篇
  2017年   3678篇
  2016年   3361篇
  2015年   5501篇
  2014年   6641篇
  2013年   8176篇
  2012年   10023篇
  2011年   10543篇
  2010年   9851篇
  2009年   9799篇
  2008年   9816篇
  2007年   9649篇
  2006年   8366篇
  2005年   6742篇
  2004年   5064篇
  2003年   3841篇
  2002年   3965篇
  2001年   3560篇
  2000年   2621篇
  1999年   1130篇
  1998年   492篇
  1997年   397篇
  1996年   307篇
  1995年   249篇
  1994年   209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143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38篇
  1979年   18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31篇
  1951年   30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We present a straightforward method via sol-gel process using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as phase separation inducer to prepare zirconium carbide/silicon carbide (ZrC/SiC) porous monoliths.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gels are prepared using zirconium oxychloride, furfuryl alcohol, and tetraethyl orthosilicate as major starting materials. In the presence of PEG, crack-free hybrid monoliths are obtained by drying the wet gels under ambient pressure, whereas in the absence of PEG, the wet gels break into pieces as expected. PEG plays a key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macroscopic shape of the monoliths. After ceramization at 1300–1500?°C, ZrC/SiC porous monoliths are obtained. SEM and 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 data show that PEG also has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monoliths.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s of the ceramic monoliths are in the range of 0.3 to 0.7?MPa. And their compressive behavior starts to differ due to the changes in their microstructures, especially the por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62.
63.
磷石膏堆场的渗流及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可靠度取决于磷石膏物理力学参数的准确性,因此开展磷石膏工程特性研究十分必要。根据我国不同磷石膏堆场的试验数据,分别对磷石膏的物理性质、击实特性、渗透特性、固结特性和强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磷石膏强度、压缩、渗透特性均与其压实程度密切相关,相同压实程度不同堆场磷石膏的物理力学性质相近;磷石膏渗透特性与其晶体形态有关;磷石膏在荷载作用下具有长期蠕变变形特性,磷石膏堆场封场后仍会发生较大沉降;深部磷石膏破坏时的应变大于浅层磷石膏;磷石膏剪切破坏时产生负孔隙水压力,实际工程中可通过测试孔压的变化了解堆场坝体的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64.
以碘吸附值为评价指标,活化时间、活化温度和浸渍比为影响因素,采用响应面法试验设计对磷酸活化法制备咖啡渣活性炭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吸附时间、溶液pH值和吸附温度条件下,活性炭对水溶液中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部扩散方程进行拟合。试验结果表明,制备咖啡渣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化时间1 h、活化温度498℃、浸渍比1.72;在此条件下活性炭得率为30.4%,碘吸附值为(799±16)mg/g,比表面积为1 006 m2/g,孔容为0.779 cm3/g、微孔孔容为0.051 cm3/g、平均孔径为3.088 nm。较低pH值和较高温度能够促进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Langmuir等温方程能够更好地描述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效果;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分3个阶段:快速吸附阶段、慢速吸附阶段和吸附平衡阶段,10 min内可完成吸附总量的79%,36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分析表明咖啡渣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主要为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65.
转速对2524铝合金搅拌摩擦点焊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524铝合金薄板进行搭接搅拌摩擦点焊试验, 研究了搅拌头转速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转速增加, 焊点外侧飞边越加严重, 组织畸变程度增加, 焊核区宽度增大, 有效连接宽度先增大后减小。母材区硬度最大, 热影响区硬度最低;在焊核区内, 显微硬度随转速增加而增大, 当转速为1 100 r/min时达到最大133.9HV, 而热影响区在300 r/min时硬度最大。在单向拉伸试验中, 接头剪切强度随转速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在700 r/min时达到最大值3 510 N;接头呈现出两种断裂模式: 即低转速下平行于两板面断裂和高转速下沿倾斜方向断裂;断口呈现明显的剪切韧窝形态, 韧窝小而浅, 焊接接头为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66.
67.
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铅硼复合材料的屏蔽性能和力学性能,通过屏蔽仿真比较了密度及碳化硼(B4C)含量对屏蔽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比较了B4C含量对屏蔽性能、弯曲强度及冲击强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聚乙烯/铅硼复合材料密度升高,快中子屏蔽性能下降,热中子屏蔽性能和γ屏蔽性能提高;保持聚乙烯/铅硼复合材料密度不变,随B4C含量的提高,中子屏蔽性能提高而γ屏蔽性能下降;实验数据表明,随B4C含量的升高,高密度聚乙烯/铅硼材料的快中子屏蔽性能、热中子屏蔽性能升高,γ屏蔽系数下降,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下降明显,屏蔽性能测试结果和仿真结果规律性相符;综合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表明,含B4C 2 %左右的高密度聚乙烯/铅硼复合材料同时具有较好的屏蔽性能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8.
为了揭示CO2驱替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对致密储层的伤害机理,文中基于岩心核磁共振T2谱测试原理,开展了CO2注入压力下的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沥青质在岩心中的沉积特征,评价了沥青质沉积对储层的伤害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沉积量和渗透率伤害率随着CO2注入压力的升高呈现先快速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在CO2注入过程中,沥青质主要沉积在弛豫时间大于10 ms的大、中孔隙,导致大、中孔隙占比下降,微细、小孔隙占比增加,且随着CO2注入压力的升高,大、中孔隙占比下降幅度增大,微细、小孔隙占比上升幅度增大;此外,沥青质沉积会引起润湿性发生反转,随着沥青质沉积量的增加,润湿反转指数增大,岩心润湿性不断向强油湿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69.
地质特征认识对煤层气开发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源特征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现煤层气相邻井的产量差异仍较大。排除工程因素后,通过选取8类地质参数,细致比对了保德区块低产井与邻井的参数特征,筛查出其关键因素为煤层微幅构造与顶板封盖条件,其中以微幅构造为主。据此,重新认识并划分出区块新的次生褶皱背斜单元、向斜单元和斜坡单元,获得了不同次生褶皱构造单元的开发特征。结果表明,高、低产井分布与次生褶皱背斜、向斜相关性高达92%。其中:高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背斜变化较缓、呈隆起状的“平台”,且煤层顶板以泥岩、碳质泥岩为主,封盖性较好;低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向斜,同一井台各井开发效果差异表现为从向斜条带轴部—向斜条带内—向斜条带外的煤层气井平均单井产量不断增加,到向斜轴部的距离大于向斜曲率半径73.5%的范围为主力产气区,小于向斜曲率半径40.0%范围为产水主力区。这对煤层气新井部署、生产管理、开发调整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0.
Abstract

Relative populations of four energy-lowest IPR (isolated-pentagon-rule) isomers of Eu@C86 are computed using the Gibbs energy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from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M06-2X/3-21G?~?SDD entropy term, M06-2X/6-31G*~SDD or B2PLYP(D)/6-31G*~SDD energetics). The calculations confirm that the recently isolated Eu@C1(7)-C86 species is a major isomer in a relevant temperature region. Relationship to the empty C86 cages is discussed, to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