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2篇
无线电   80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1.
姚彦  陈兆武 《电信科学》1992,8(3):19-26
介绍由清华大学完成的11GHz 140Mb/s 16QAM 数字微波接力系统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方案考虑、性能估算、系统技术指标、设备组成与工作原理、关键技术说明与测试结果等。  相似文献   
92.
旋转对称这种对称的象限坐标根据旋转复制原理组成,即每次象限分割后的坐标,是将第一象限的坐标以某个分割中心为原点旋转90°、180°、270°得到第二、三、四象限的坐标。图5给出的是全旋转对称映射逻辑,即对任何分割中心,所有的象限坐标都满足旋转复制关系。但是,从克服四重相位含糊度的角度来看,这种全旋转对称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让  相似文献   
93.
OFDM系统中的资源调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调度可以显著地改善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吞吐量。文中给出了OFDM下行链路中3种不同的时隙调度策略,这些策略都是以CDMA/HDR中比例公平算法(Proportional Fair)为基础。比较和分析了3种子带分配的方案。首先将OFDM的子载波划分为若干个子带,目的是减少系统的反馈量。所有的用户同时竞争所有的子带。仿真表明,子带的划分以16~32个比较合适,而调度可以将系统的吞吐量提高0.4~1倍,调度方案3实现了性能和复杂度的折衷,是一种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4.
95.
王京  姚彦 《电信科学》1990,6(3):39-42
在大容量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中,常用基带自适应横向均衡器来克服由于多径效应引起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均衡器中延迟线电路的设计和制作是整个均衡器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讨论了用LC全通网络实现的延迟线单元电路,以及在设计和制作中,延时误差和幅频失真对均衡器的均衡能力及整个系统的误码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姚彦  王京 《西部电子》1995,(2):6-17
文章介绍了清华大学“七五”攻关项目64QMA技术的主要成果及其在模拟微波全数字化改造方面的一种实施方案,供国内同行及有关用户参考。  相似文献   
97.
本书是Prentice-Hall图书公司出版的有关视距微波数字通信工程的第一本专著。作者K.Feher博士是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数字微波通信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先后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内容涉及传输体制、调制解调、模数兼容、脉冲及频谱成形,干扰、噪声、衰落和非线性的影响以及不中断业务的测量技术等各个方面,并于1979年12月在IEEE Transaction的通信会刊上主编了数字  相似文献   
98.
塑料制件的结构设计合理性的检查,常常是在模具设计之前,由模具设计人员根据模塑加工的基本要求,凭经验进行的。 为什么不能由制件设计人员自己来进行这种检查呢?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产品设计人员通常并不十分熟悉模具的设计,他们还没有一个用来衡量制件设计的合理性的标准,对于设计的制件,甚至无法在事先确切地知道,这个制件究竟能不能用模具进行成  相似文献   
99.
本文针对实际的无线信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色散现象,提出了一种具有抛物线相位特性的无线信道模型,并分析了此种信道模型的频域和时域特征。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信道模型的特征,仿真结果表明了对于信道模型的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0.
视频质量客观评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飞  黄联芬  姚彦 《电视技术》2007,31(3):91-94
针对无线网络上的视频质量客观评价的应用,从客观评价技术所属的"体系"、所基的"方法"和所用的"算法"层面,对当前繁多的客观评价算法进行分类,重点探讨各算法的分类依据、方法思路、优缺点和技术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