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1篇
电工技术   28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25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16篇
矿业工程   20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8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31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34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利用长源距声波测试资料,对油层上、下隔层之间的最小主应力差值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依据最小主应力差值的计算结果,应用三维水力裂缝模拟软件,对压裂施工中所形成的水力裂缝延伸状态进行了研究,通过施工后的井温测试资料,经与第一次压裂时的裂缝延伸状态进行对比,度为重复压裂与第一次压裂所形成的裂缝是不同的,在地层压力相对于第一次压裂时降低的情况下,裂缝高度小于第一次水力裂缝的高度。  相似文献   
42.
近几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引入支撑剂对流,回流,防砂及防砂中压裂液滤失等问题,对以胶的裂缝模型进行改进,对于准确描述支撑剂在缝中运移机理,优选合理的施工参数,优化压裂施工泵注程序,做出适合油藏规律的压裂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中主要介绍国外目前对支撑剂对流,回流,防砂及防砂中压裂液滤失等机理所做的研究。  相似文献   
43.
该文对水酶法提油过程中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液滴粒径、ζ-电位、水解度和表面疏水性,以及这些因素在不同破乳过程中的变化。目前常用的破乳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破乳、化学法破乳、酶法破乳以及复合破乳,该文阐述各种破乳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乳状液的稳定性变化并举例说明。着重介绍酶法破乳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进行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4.
采用简单的双台面工艺制作了完全平面结构的2个单元4个发射极指的SiGe HBT.在没有扣除测试结构的影响下,当直流偏置IC=10mA,VCE=2.5V时,FT和fmax分别为1.8和10.1GHz.增益β为144.25,BVCBO为9V.  相似文献   
45.
董长银  高凯歌  王鹏  张清华  崔明月  姚飞 《石油学报》2016,37(10):1280-1286
固体颗粒在井筒中的流动规律是石油工程领域中钻井携岩和携砂生产过程涉及到的基础性问题之一,其中的携砂(岩)流速是上述工程问题的主要设计参数之一。提出了井筒中固液携砂流动的3个特征流速,分别为静水沉速、悬浮流速和携砂流速,并给出了其界定方法。使用井筒携砂流动综合模拟实验装置进行了液体黏度为1~23 mPa·s、井筒倾角为45°~90°、石英砂和陶粒尺寸为0.05~1.5 mm、井筒内径为40~100 mm范围条件下的特征流速敏感性测试实验,得到了低黏度条件下静水沉速、悬浮流速、携砂流速随颗粒尺寸、流体黏度、井筒倾角、井筒直径、材料密度的定量敏感关系和规律。利用实验数据拟合了静水沉速、悬浮流速和携砂流速三者之间的经验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液体流动对颗粒的悬浮流速约为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度的80.43%,这与传统将静水沉速视为临界携砂流速的观点不同;合理携砂流速约为悬浮流速的3.73倍,可以达到快速携砂要求。针对现有直接根据静水沉速计算携砂流速所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套利用3个特征流速完成合理携砂流量设计的流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46.
采用溶胶-凝胶-微波法制备Fe3+、Eu3+共掺杂纳米TiO2(Fe/Eu-TiO2),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测定(BET)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500℃氮气保护下退火制得的Fe/Eu-TiO2为锐钛矿相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20—50 nm;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为370—770 nm。光催化降解N-(2-苯并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多菌灵)的实验表明,Fe3+、Eu3+共掺杂对TiO2光催化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在可见光下能产生更多的羟基自由基,对多菌灵降解速率常数kapp为0.046 66 min-1,大于分别单掺Fe3+和Eu3+的TiO2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47.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近几年来对煤矿安全工作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加强,致使安全状况一再好转,事故率不断下降。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井下环境的复杂变化,还面临诸多的危险因素。诸如火灾、煤矿瓦斯爆炸等因素、在生产中应该加强安全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出现,文章从源头分析了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8.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工业化生产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农作物秸秆的种类和应用途径,概述了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产品品种以及目前国内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工业化生产的现状。  相似文献   
49.
介绍了以甲基氯硅烷高沸物为原料制备高沸硅油的方法,并对影响高沸硅油粘度和收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考察其过程工艺参数的变化对制备特定范围指标和良好经济效益的产品提供现实依据。结果表明,水-甲醇中水的用量对粘度影响最显著,反应时间对收率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50.
应变硅技术具有迁移率高、能带结构可调的优点,且与传统的体硅工艺相兼容,在CMOS工艺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尤其是MOS器件的尺寸进入纳米节点。文章综述了应变硅技术对载流子迁移率影响的机理,并从全局应变和局部应变两个方面介绍了应变硅在CMOS器件中的应用。同时,将多种应变硅技术整合在一起提升MOS器件的性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