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电工技术   8篇
综合类   13篇
化学工业   7篇
金属工艺   13篇
机械仪表   13篇
建筑科学   19篇
矿业工程   12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8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管道完整性管理方法在线路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道完整性管理是先进的管道安全管理方式,主要通过对影响管道安全运营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防范风险、保证管道安全运行的目的。为此,在管道线路设计中引入完整性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确保管道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62.
采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三乙醇胺、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纳米二氧化钛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对不同表面活性剂处理的纳米二氧化钛采用沉降法来表征纳米粉体在水中的分散性,目的是日后用来制备更均匀的复合薄膜。研究结果表明:三乙醇胺与其他两种表面活性剂混合使用较单种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纳米二氧化钛其分散效果会更好。分散纳米二氧化钛效果最佳的表面活性剂为三乙醇胺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混合物(质量比为2∶1),表面活性剂总用量为30%(质量分数),采用搅拌和超声时间都为15 min,纳米二氧化钛的初始沉降时间为2.5 h,完全沉降时间大于120 h。  相似文献   
63.
采用熔铸-原位合成法制备了TiC/7075Al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组织和凝固机制进行了研究。原位合成复合材料中的TiC颗粒以近球形为主,平均尺寸小于700 nm。随着TiC颗粒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晶粒尺寸明显减小,当TiC颗粒含量为8wt%时,基体晶粒尺寸可以减小至10μm左右。熔体反应过程中,随着TiC增强相颗粒含量的增加,凝固前沿的流体的粘度增加,降低了TiC颗粒的临界裹入速度,同样在反应时降低温度将增加熔体的粘度,有利于TiC颗粒的裹入。  相似文献   
64.
深度轧制技术制备的纳米晶金属板材腐蚀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概述了目前已提出的几种纳米晶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和不同纳米晶金属材料腐蚀研究进展。介绍了深度轧制技术制备纳米晶金属板材,阐述了该技术制备的纳米晶金属板材(工业纯铁、304不锈钢和工业纯铝)腐蚀性能研究进展。与相应的普通金属材料相比,深度轧制技术制备的这三种纳米晶金属材料在不同腐蚀环境(溶液、熔盐和高温气体)中耐腐蚀性能(局部腐蚀和均匀腐蚀)提高。大量纳米晶及其相应普通金属材料的腐蚀实验结果表明,传统的材料微观结构参量(成分及其分布、晶粒尺寸、位错密度和残余应力等)不是腐蚀性能的本征参量。提出了从金属材料价电子结构和氧化膜电子结构角度理解金属材料腐蚀性能及其相关腐蚀机理,并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提出金属材料电化学腐蚀本征参量的概念。  相似文献   
65.
聚乙烯醇缓释膜的固化成膜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聚乙烯醇缓释薄膜的固化成膜机理及固化成膜的影响因素,同时介绍了PVA缓释膜中各组分的作用,及各组分用量对薄膜表观质量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备PVA缓释膜的最佳成膜条件为:胶层厚度为30μm,甘油添加体积分数为2.0%,PVA的添加质量分数为11%-17%,SDS添加质量分数为1%-2%c  相似文献   
66.
为了确定潞安集团屯留矿井底车场硐室群加强支护的范围,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硐室群围岩应力场的分布情况,并据此确定加强支护的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硐室群建成后,在开挖区域,煤柱中形成了卸压区,在巷道拐角处卸压区域较大,在T型交叉口更大,在井筒和马头门卸压区域最大;根据卸压区域围岩应力场的分布特征,确定出硐室群的危险区域,并建议在危险区域加大锚杆支护的深度和密度,并采用W钢带等加强支护措施。这一研究成果可给同类条件下的其他矿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美国城市边缘地带拥有大量废弃的工业遗产地。在过去20余年的更新中,新城市主义理论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显现出显著的缺陷。以新城市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斯特恩规划的费城海军码头更新项目为例,比较2004年和2013年两版规划的异同,剖析码头区十余年更新变迁,探究新城市主义作为一种家长式的乌托邦构想在都市边缘工业遗产地更新中,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社区结构、交通系统、景观环境五个层面存在的缺陷,总结出:缺乏对产业结构、本地性和需求端的关注是其无法适应工业遗产地更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68.
正为切实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山东省潍坊市结合南高北低,山区、丘陵、平原兼具的地形特征,率先在全国实行平原"全县一网"、山区"一个流域一个网"的供水模式,让"城乡同饮一网水"。目前,潍坊市已建成千吨以上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50处,覆盖人口644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94.7%。在无法实现规模化集中供水的698个山区村庄,通过建设单村、联村供水工程,全部安装消毒或  相似文献   
69.
孙淼 《煤炭技术》2019,(6):111-114
为了研究水力冲孔对煤体的卸压增透作用,以余吾煤矿高瓦斯地质条件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和现场工业性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冲孔过程主要通过宏观裂隙和微观孔隙2个层面实现对煤体的卸压增透作用;现场水力冲孔效果考察试验表明冲孔钻孔的瓦斯流量衰减系数为0.003,仅为普通钻孔的1/8~1/7,且施工过冲孔措施的区域,瓦斯抽采效率和效果都明显优于普通钻孔区域。表明水力冲孔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抽放效率,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是解决井下煤层卸压增透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0.
孙淼  孙泽东 《煤》2018,(11)
针对深井沿空掘巷煤柱稳定性差的问题,采取注浆加固技术,在余吾煤业S2106工作面回风巷道进行现场工业性试验,并在工作面回采期间,对未注浆加固段和注浆加固段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矿压显现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比较:煤柱在注浆加固后,其内部破碎区域重新粘结,物理力学性能大大提高,其与煤柱中部的弹性区域共同起承载作用,巷道顶板下沉量大大减少,两帮移近量由0. 8 m减小到0. 1 m之内;工作面回采期间,注浆加固段回风巷道中瓦斯含量低于未注浆加固段的瓦斯含量,且基本趋于稳定,未发生突然增大的现象。现场试验表明,沿空护巷煤柱经注浆加固后效果良好,巷道围岩变形明显可控,完全可以满足工作面安全回采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